【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3.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8.6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331.58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813.28亿元,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为10.5∶37.9∶51.6。
农业生产稳步向好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5.87亿元,增长4.8%。其中,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17.19亿元,增长8.9%。新改建高标准农田面积8066.67公顷,粮食总产量75.7万吨,增长2.9%,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畜牧产能加快恢复,猪肉产量10.21万吨,禽蛋类总产量14.37万吨,牛奶总产量3.55万吨。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水产品总产量328.42万吨,增长3.6%;水产养殖面积11.85万公顷,增长3%;养殖产量214.94万吨,增长3.7%;远洋渔业产量46.7万吨,增长1.8%。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6家。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18家,总数5132家,入社农户18.82万户,辐射带动农户31.11万户。
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8%。在行业大类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9.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17.3%,汽车制造业增长15.3%。全31威海概况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90.64亿元,增长16.4%;利润总额195.16亿元,增长9.1%,营业收入利润率7.25%。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101.85%。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03.78亿元,增长9.8%。
服务业持续恢复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1%。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95.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9.6%,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3.8%。年底公路通车里程6993.11千米(含农村公路、国省道)。全年铁路(不含城际铁路)、公路、海运完成客运量1703.64万人次,货运量2077.08万吨。铁路、公路、海运完成客运周转量11.18亿人千米。铁路、公路、海运完成货运周转量150.91亿吨千米。港口货物吞吐量5154.5万吨,增长14%。新增机动车5.98万辆,保有量111.18万辆。全市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51家、旅行社211家、星级饭店34家,接待旅游总人数5906.54万人次,增长66.8%;实现旅游总收入630.84亿元,增长69%。
【创新动力强劲】优势产业壮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先进制造业战略地位,加快推动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发展壮大,威海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入选中国民营经济百强产业集群,文登区商用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获批山东省“雁阵形”集群2个、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山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及山东省领军企业3家,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获得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推动新能源产业纳入全市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威海核能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项目投产。年内,七个制造业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1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全市“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占比达35.2%。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威海市特色产业园区评估评价工作指南(暂行)》等政策文件,引导特色产业园区之间“功能互补、错位发展”。
骨干企业升级 实施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开展“政策惠企、服务助企”全员帮扶活动,指导冲击新目标重点企业完善年度行动计划,为23家企业及5个项目落实2022年度奖励资金2716万元。加快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威海威高国际医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选山东省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山东亘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山东省独角兽企业,威海市泓淋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市天罡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新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266家。优化“威海市惠企政策集成卡”,增设调查问卷等功能,归集重要惠企政策490条。服务业能级提升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威海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威海海马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入选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名单,6家企业获评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2家、山东省生产型服务业领军企业2家、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个、山东省服务业创新中心1家、山东省服务业专业人才1名,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广,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416家,威海市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综合类)。
创新驱动支持 各类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提能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获评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环翠区“双创人”孵化器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68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70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4.2%。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力度,新引育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1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6人、省级海外工程师16人,引进青年人才2.3万人,获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4家。优化创新环境,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成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医疗器械),威海市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环翠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文登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获评全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内需潜力释放】重大项目建设市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项目策划生成管理办法、生成规程,推动全市794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065.9亿元,投资完成率10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落实无偿资金、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投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贷款等各类政策资金近140亿元,刘公岛景区、威高广场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公募REITs试点意向库,19家企业获评山东省创业投资明星、优秀备投企业,威海市在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综合评价中连续3年蝉联全省第1位。坚持“延链补链强链”招商,新引进优质项目254个,总投资1278.9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大项目26个。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 扎实推进“七网”(综合立体交通网、现代物流网、能源保障网、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网、现代水网、新型基础设施网和农村基础设施网)基础设施建设,67个基础设施“七网”重点项目纳入省级项目清单,莱荣高速铁路正式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铁”。顺利推进昆嵛山机场项目前期工作,烟威高速改扩建工程实现主线贯通,石家河拦蓄、冶口水库增容等工程主体完工。推动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运行、国网新源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提前投产、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热试、华能石岛湾核电站扩建一期工程获得核准、文登海上光伏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备案,4个新型储能项目被列入省新型储能项目库,全市新能源装机超过500万千瓦。
消费市场回暖 围绕“惠享山东消费年”主题,组织线上、线下系列促销活动150余场,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威海市2023年促消费政策措施的通知》,市商务局、财政局联合印发《2023年威海市汽车、餐饮消费券活动实施方案》,发放餐饮、汽车消费券1304万元,带动消费交易金额超2.8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39亿元,增长6%。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工作,试点社区数量达20个。着力提升县域商业支撑,环翠区获评省级商贸流通强县,乳山市获评全省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引领县,升级改造乡镇商贸中心3处,实现全市乡镇商贸中心全覆盖。加大电商标杆企业培育力度,11家企业或主体获评山东省电商直播基地、电商供应链基地、电商产业带。暑期旅游市场火爆,单日客流量最高突破85万人次,“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列全国首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第1位。
【稳外资外贸】对外贸易发展启动中韩多式联运整车运输试运行,恢复中韩国际班轮客运业务,实现渔港码头正式对外开放,加快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东非商贸物流产业园综合服务合作区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经验被商务部评为外贸新业态优秀实践案例,对外开放试点政策效应加速转化。举办第三届韩国(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第五届中韩(仁川)跨境电商大会、跨境电商企业(首尔)对接会,组织620家(次)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加大百亿级骨干载体培育力度,荣成歌尔科技有限公司进出口额超过200亿元,打印机产业链进出口额达150亿元,推动重点造船企业按期交船出口,船舶进出口额近100亿元,增长30%以上。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06.79亿元,出口贡献度42.3%,实际使用外资7.94亿美元。
体制机制完善 创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制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若干措施,推动市场监督管理等65个领域建立行业信用评价制度,21个“信易+”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不断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制定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若干措施,创新“信用+保函”模式入选全省“揭榜挂帅”重点任务,统一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流程等2项工作被列入全省试点,3项招投标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坚持数智引领,开展数字政府建设提速提效行动,上线156项便企利民“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打造16个“无证明镇街”试点。
【重大战略实施】区域战略实施全面积极融入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市委印发《威海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科学构建“1+5”(1份行动计划+5份工作台账)行动计划体系,统筹推进168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争取23家试点单位获批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统筹推进黄河国家战略、新型城镇化、胶东一体化等战略实施,环翠区获评全省2022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乳山市入选省级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新获批碳纤维、蓝色种业2个特色小镇(累计10个),推动103个重点项目纳入2023年度省级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库。深入实施海洋强市战略,新增国家级水产良种场3个,威海市获评中国海洋种业之都、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
乡村振兴推进 2个片区入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荣成市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新改建高标准农田8066.67公顷,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4个粮油作物通过国家、省良种登记,渤海湾产区苹果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获评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示范基地,文登区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省级清洁村庄覆盖率40.6%,威海市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文登区、乳山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精致城市建设 举办精致城市论坛,发布精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联合国人居署在2023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中向全球推介威海市经验,城市影响力、美誉度进一步扩大。开展新一轮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完成中心城区重点片区城市更新导引、全域精致小城镇建设规划导引编制和华夏山海生态廊道规划设计,韩乐坊、火炬八街等6个项目入选省级城市更新示范项目,5个镇入选全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改造完成老旧小区61个,开放公园绿地25处,新增公园便民服务设施793套,威海市入选全省第一批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新增纯电空调公交车66辆,威海市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提档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全域建成省级四星级智慧城市。
【人民生活品质提高】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比达2.03,人均期望寿命81.5岁,幸福指数持续走高,威海市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连续4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加快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制定63项年度重点任务,形成46个典型案例,相关工作被列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省政府工作报告。开展六大民生领域百日攻坚行动,完成重点民生实事20项、补短板事项年度任务18个。稳岗就业成效突出,新增城镇就业3.9万人,解决重点企业用工需求3.8万人,“精致就业360服务”品牌获评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优化生育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参保4.6万人,提高城乡低保、困境儿童、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环翠区、文登区获评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持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新建投用公办幼儿园、中小学10所,新增学位378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7%,连续5年在省对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获评“优秀”等次,环翠区获评国家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推进健康威海建设,中医药医疗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启用威海市立医院临港院区,7项基层医疗机构核心评价指标列全省第1位,城市健康指数列全国中小城市首位。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举办艺术普及公益培训、送戏下乡、全民健身等文体惠民活动1.4万场,威海铁人三项赛、中国威海HOBIE帆船公开赛获评2023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开展全龄友好型城市创建活动,打造儿童友好空间110处,布局“青年驿站”24处,新增农村老年餐桌41处,实现县域养老33威海概况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建设“一片红”。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工作,威海市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验收。
——数据来源于《威海年鉴(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