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部署,全面实施海洋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智库协同合作优势,市海洋发展局决定向全社会征集一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开放课题,重点关注威海优势特色海洋产业,梳理产业发展潜力,提出威海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
一、开放课题方向
1.威海市海洋渔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
简介:威海是全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渔业经济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市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约束趋紧、海域空间受限、生产方式粗放、附加值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产业空间、完善产业体系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①研究制定威海市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产业链方向包括种业、养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品牌建设及设备标准等。②研究我市主要养殖品种常见疾病、发病规律,并制定预防方案,提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发展策略。③研究我市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关键要素,提出适合养殖海域和品种,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④分析我市渔业市场、品牌建设情况及关键问题,提出建设策略。
2.威海市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策略与路径选择研究
简介:海洋生物产业是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海洋强市重点抓手之一,但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亟需从国际、国内、区域三个层次,技术、产业、市场三个纬度,全面梳理威海海洋产业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找准威海海洋生物产业的战略定位,通过与标杆城市对比研究,精准解构分析我市海洋生物各个细分产业,明晰发展策略和路径。
3.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图谱构建
简介:依托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加快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是国家海洋科技城重点规划布局方向之一。但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是新兴产业,在产业类型、产品标准、检验检测等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系统空白,亟需补充完善。①调研威海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产业链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方向及突破重点,明确我市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方向。②剖析我市海工装备产业链条产业优势与短板,提出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战略。③研究统筹推进我市海水淡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4.威海市打造“黄金水道”为立体经济走廊的对策研究
简介:威海作为我国与日韩跨境贸易主要节点城市之一,是连接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重要支点,在水铁、驮背、鱼背等多式联运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当前威海“黄金水道”没有从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转化为经济效益,对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贡献不明显,需要从海运服务体系、海事服务现状、保税油库建设、海商潜能开拓等方面开展研究。剖析我市“黄金水道”成为“过路财神”原因,加快构建以“黄金水道”为核心的立体经济走廊,研究新发展格局下“黄金水道”在中日韩跨境贸易中的独特优势及其潜在延展经济能力,提出优化海洋公共服务能力、发挥海事海商服务“催化效应”、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海上经济走廊的意见建议。
5.威海市海工装备聚力发展途径研究
简介:海工装备面向国际、能源安全和现代养殖等战略需求,是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威海市海工装备领域,已有海空天探测、智能水下机器人、养殖平台、油气管道等产业基础,但产业缺乏集聚力,没有形成整体优势。课题研究应基于海工装备的三大战略需求,科学梳理国内外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势,深度剖析我市在海工装备产业链条上的产业优势与短板,明确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提出主动适应并融入国内外新形势的发展策略,制定强链补链和聚力发展途径,推动我市建设具有鲜明特色、错位发展、结构合理的现代海工产业体系。
6.威海市海洋碳汇交易实现路径研究
简介:威海海洋碳汇资源丰富,经过近年来持续努力,集聚了一批海洋碳汇高能级研发平台,海洋碳汇能力不断提升,但在搭建蓝碳交易平台、培育海洋碳汇产业、壮大海洋生态经济等方面发展思路仍然不清晰,需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开展专题研究。①梳理我市海洋碳排放和碳汇现状,提出利用现有海洋牧场硬件设施,建立海洋碳汇监测评估体系的实施路径。②基于卫星遥感、现场检测等技术,开展威海全域海草床、盐沼湿地分布状况调查和碳汇量估算;③研究海草种植、养殖碳汇等方法学研发、项目包装、碳汇交易等机制流程,提出发展海洋碳汇的政策意见建议。
二、课题设置、申请及评审
1.开放课题的申请人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能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符合本次发布的开放课题申请方向。课题承担人和主要研究人员,须是实际担任该课题合作研究任务的撰稿人,保证课题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
2.市海洋发展局负责组织开放课题的评审,申请人需根据发布的开放课题申请方向,于5月6日前撰写《开放课题申报书》(附件1),由所在单位同意并盖章后提交纸质版,同时发送电子版(Word版及盖章后扫描件PDF版,下同);市海洋发展局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录取并公布评审结果。
3.市海洋发展局对入选课题给予一定研究经费支持,经费资助范围为8至12万元。
4.获批课题申请人需与市海洋发展局签署《开放课题任务合同书》(附件2),确定课题研究内容、预期成果、执行时间及资助金额。合同签订时间将作为项目执行的启动时间。
三、课题承担人权利与义务
1.获批课题申请人需与威海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成立联合课题组,开展课题合作研究,所有研究成果归威海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所有。
2.课题承担人需按《开放课题任务合同书》要求,按期完成研究内容和成果指标。
3.课题承担人应在项目执行之后3个月内,提交开放课题中期进展报告,市海洋发展局组织专家对进展报告进行审查,对课题经费使用不合理或者未能按进度完成研究计划的课题,市海洋发展局将终止资助。
4.课题承担人应在中期评审之后2个月内,提交开放课题结题报告、决策咨询建议报告和经费使用决算的纸质和电子材料,结题报告应不少于2万字、决策咨询建议报告在8000字以内;市海洋发展局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验收。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获得优秀、合格的课题可开具结题证明。
5.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承担人因故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市海洋发展局将终止资助;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在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市海洋发展局将直接撤销课题资助。
四、课题及经费管理
课题经费的各项开支标准均需按所在依托单位相关财务制度规定执行。课题经费分两次拨付给依托单位,首次拨付时间为课题被批准后的1个月内,拨付总额度的30%;课题通过验收后拨付剩余款项。对于结题评审为不合格的课题,市海洋发展局将取消开放课题资格。对完成情况特别好的课题,市海洋发展局将进行滚动资助。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义婷,联系电话:5230773;
邮箱地址:威海市统一路420号,威海市海洋发展局规划与运行科;
邮箱编码:264200;
电子邮箱:hfjghk@wh.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