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民互动 > 调查征集

关于《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文章来源: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时间: 2022-11-13 09:30
点击次数:
公告内容
草案内容
草案解读
征集结果反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根据《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016〕370号)和科技部《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有关要求,市科技局研究起草了《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各界人士于2022年12月12日前通过信件、传真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系电话:5819713

    传    真:5819039

    通讯地址:威海市文化中路80-2号威海市科技局资源配置科

    电子邮箱:kjjzpk@wh.shandong.cn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11月13日


    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更好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助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践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研项目、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资金等要素一体化配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力突破产业链上的“卡脖子”技术环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一是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布局。紧跟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建设部署,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优势产业链,积极推动战略性高端平台、高能级平台融入大局,瞄准科技前沿,聚焦优势领域,持续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在高端医疗装备、碳纤维、先进核能、海空天立体对海观测等优势领域,牵头或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取得国家级平台突破。对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单位,牵头创建的给予1000万元奖励,参与创建的给予500万元奖励。对获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的单位,给予500万元奖励。对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的,给予不超过500万元奖励。对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的单位,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对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的单位,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择优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补助资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二是全力建设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和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为目标,聚焦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标国际、国家顶尖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汇聚、培养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解决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从0到1”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学问题,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工程技术、产业化对接融通,打造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高地,构建集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创新人才引育、创新创业支持等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器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三是持续推动“1+4+N”创新平台体系提质。开展“1+4+N”创新平台体系深化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引领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灯塔效应”,进一步撬动“4”平台技术策源能力,激发“N”平台特色创新优势,实现体系自身提质扩容、能级跃升。设立研究院专项资金,探索运用基金、参股、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产研融合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产研院)

    四是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鼓励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方式多样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此为载体,拓展“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备案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优秀的,按照不超过5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支持其参与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对骨干企业到市外设立研发机构、建设人才飞地,按同等条件予以备案认可,经评价服务我市绩效突出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五是推进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突出海高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引领作用,打造海洋生物产业创新引领高地,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按照省农高区标准,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培优产业链条、加强招才引智、强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园区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上档升级为省农高区。对升级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一次性给予500万元资金奖励,对升级山东省农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金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

    (二)着力提升技术创新效能

    一是实施创新链体系建设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科技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集链长、专班、首席科学家、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一体联动的工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科技攻关、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焦厘清创新链家底、研究制作技术创新图谱、实施重点科研项目、布局专业创新平台、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强化产业基础支撑、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模式招大引强等“十大任务”,统筹项目、企业、人才、平台、金融等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一体化配置,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机制,构建研发应用体系、孵化育成体系、人才引育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企业培育体系5大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聚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化组织。聚焦经济、社会、产业、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七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优势产业链条,加大技术创新的统筹设计。以创新链建设为主线,发现单个企业“卡脖子”技术、产业上下游协同攻关技术、系统化集成创新技术、引领性且具有裂变潜质的重大技术等4类技术,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科研攻关组织路线。市级层面,加大“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科研组织方式的创新探索,择优立项,根据实施成效,给予不超过200万元资金支持。对上层面,论证筛选出重点项目,推荐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创新工程,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是发现支持颠覆性技术。紧盯世界科技前沿、产业变革方向,找准与我市重点产业结合点,以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主要策源地,支持加大源头创新和重大技术集成创新力度,加强颠覆性技术引进和供给。通过举办颠覆性创新大赛,培育颠覆性创新文化,引育一批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孵化一批颠覆性技术创新企业,推动构建基于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创新生态,在更多技术领域开辟新赛道、实现“换道超车”。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和服务机制,建立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库,按照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模式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四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在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建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递增奖励机制,对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较上年度增长10%以上且增量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按增量给予不超过5%的比例补助,单个企业年度内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着力深化产学研融通

    一是引导发挥驻威高校动力源作用。发挥驻威高校院所在人才团队和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创新资源信息数据库,广泛动员研发团队融入创新链体系建设,精准对接创新链上重点企业的项目、技术、人才及平台等创新合作需求,遴选“科技副总”下沉企业一线,鼓励担任企业创新平台负责人、研发项目负责人,带领创新团队与企业共同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合作共赢。(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是支持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为支撑,多方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天津大学威海激光与光电子信息研究院、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等机构建设,尽快实现自我供血的良性发展。继续支持以共建模式、“一事一议”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威设立研发机构,积极促成技术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市内外骨干企业把研发机构设在哈工大、山大等驻威高校、科研院所,对联合建设、独立运营且主要在我市高校院所开展研发活动的,根据绩效评价情况,按照不超过5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是深化与沿黄、胶东圈的科技合作。积极融入黄河国家战略,紧抓黄河流域科技合作新机遇,以黄河科创联盟、半岛科创联盟为纽带,加强与黄河流域、胶东经济圈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在技术、项目、人才、平台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构建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衔接的创新链,引进集聚创新要素服务我市产业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四是打造科技合作闪亮品牌。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培育国内外创新合作新优势,发挥好“中国科学院—威高研究发展计划”“威海市政府—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的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更多长期固定的开放式研发合作基金。继续举办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中韩创新大赛、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等科技合作品牌活动,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鼓励区市、企业、高校院所、社会组织机构等单位承办、协办市级以上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会议、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活动周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综合绩效和实际支出情况,对承办、协办单位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五是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对我市创新主体在市内开展的技术转移转化,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合同,按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给予技术输出方不超过5%的补助,每家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鼓励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活动,对市级备案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年度绩效评价为优秀的每家给予不超过10万元资金补助。加强技术转移转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不超过50万元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资金,用于支持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活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四)着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是创新人才制度体系。优化提升“威海英才计划”,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塑造创新型城市的人才制度比较优势。加大市场化社会化引才激励力度,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市场主体引才荐才积极性,委托资源广阔、经验丰富的服务机构承担人才、项目、技术双向对接、引进使用、落地转化等工作,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服务费用。采取直接配套资金、股权投资、验收奖励等多元化、全链条的措施,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揭榜挂帅”“人才配额”“飞地引才”等新机制新途径。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成长支持机制,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增强城市创新性、吸引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

    二是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依托国家、省及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加强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卓越工程师、优秀青年人才及紧缺实用型人才的梯次培养、精准引进。依托驻威高校、科研机构资源优势,鼓励科技人才在我市创(领)办企业、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给予“校地合作人才资助计划”支持。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海外工程师”支持计划,依托毗邻日韩区位优势,探索打造国际人才社区,营造用才、留才的“类海外”环境。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打造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区、创业创新综合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

    三是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事项服务机制,扩大服务人才范围,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健身、旅游等专属配套服务和医疗、交通等绿色通道服务。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设,建立“货币补助、定向配租”为主的多元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集成推进山东省外国专家驿站建设,形成“总站-分站(海外联络站)-工作室”点面结合、统筹兼顾的驿站工作体系,支持分站(海外联络站)建设,考核评估优秀的给予最高20万元的资金奖补。支持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设立外国专家工作室,建设期满考核评估优秀的给予20万元一次性补助。(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

    四是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获得国家、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个人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配套奖励,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配套奖励,奖金的50%用于奖励主要完成人,50%用于自主选题科研经费;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青年奖的,按省市1:1的比例配套奖励,奖金的分配使用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鼓励和支持全市科技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充分发挥社会科技奖励激励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坚持公益化、非营利性原则,以创新能力、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重点奖励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研团队和一线科研人员,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五)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主体

    一是发掘扶持初创科技企业。对直接通过中韩创新大赛、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等科技交流合作活动落地我市的科技型企业或团队,完成注册、持续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并完成实物工作量100万元及以上的,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二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采用省市县联动、竞争择优方式组织实施,对获得省级立项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市级财政资金支持额原则上不超过县级财政资金支持额。鼓励我市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赛事活动,对晋级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并获得优秀企业称号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是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长。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培育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形成“发掘一批、服务一批、推荐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对当年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成长性评价,近三年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10%(含)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资金奖励。对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的机构,根据服务企业数量和认定成功率,经绩效评价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四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展。优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或行业影响力较强的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结合上下游联合攻关、产学研用融合、场景应用开放、生产要素共享等实际,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其开展链条式、体系化科研项目攻关,给予不超过200万元资金支持。对通过备案的市级创新联合体给予10万元资金补助,专项用于科技咨询、技术转移、规划研讨、学术交流等创新活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六)强化对创新主体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

    一是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获得信贷支持,单户企业纳入风险补偿的贷款余额不超过2000万元。对首次纳入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并按时还本付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实际备案贷款利息的40%给予贴息支持,每家企业贴息最高50万元,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是构建“拨投贷保”联动支持模式。重点面向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征集并建立“卡脖子”攻关项目库,按一定比例择优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财政“拨”款补助,推荐投资机构按程序优先“投”资,遴选合作银行提供额度不超过2000万元、无需抵质押物、期限不超过3年、利率不超过贷款发放日前一个工作日最近一次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执行的“贷”款,对合作银行当年新增的贷款余额,给予最高0.6%的风险资金补助。遴选合作保险机构设计涵盖研发营业中断、研发设备损失、研发费用损失和关键研发人员人身意外伤害等的“研发损失险”并对投“保”企业给予保费总额50%、上限不超过20万元的资金补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威海市中心支行、威海银保监分局)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按照贷款合同签订日上月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 20% 给予贴息资助,年贴息额度最高 20 万元,评估费(分析评价费)按实际发生额 30% 予以补贴,最高补贴5万元;知识产权质押保险按照实际发生额 20% 予以保费补贴,最高补贴2万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

    四是强化科技保险支持。为我市管理期内的省级以上创业人才及其创办企业投保高层次人才创业保险,提供总保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研发补偿保险和不低于300万元的人身保障保险,保障期限2年,每年保费最高25万元,给予全额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投保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首版次高端软件保险,推荐申请省级保费补贴,进一步加大科技保险支持企业研发力度。(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

    五是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通过科技支行获得贷款支持,单户企业每年享受贴息的贷款不超过3000万元,贴息上限不超过企业当年在银行贷款余额的1%,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鼓励和支持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通过人才贷获得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期限不超过一年,多个高层次人才任职的企业贷款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

    (七)着力优化创新生态

    一是充实提高威海市科技云平台服务能力。引导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加入科技云平台,为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挖掘创新链专家资源丰富威海市科技专家库,搭建企业科技创新与科技专家沟通桥梁;汇聚中外科技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标准等科技文献资源,为创新主体提供科技文献共享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是提升孵化载体服务效能。建设与创新需求相适应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链条、一体化、集成式服务。支持各类创新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加速创新孵化育成,提升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的服务能力。对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专业化众创空间的,给予不超过100万元资金奖励,对新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资金奖励。对入选山东省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众创空间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资金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是加大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共用。加快推动我市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共用。对中小微企业和入驻省级以上孵化载体的创业(创客)团队在创新研发活动中,使用入网共享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发生的购买服务费用,在省级创新券补助40%的基础上,市级给予20%的资金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全市各类园区、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建设通用性或行业性中试示范基地,面向社会提供中试服务,加快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我市转化落地。对纳入市级以上备案管理的中试示范基地,根据年度绩效评价结果择优给予不超过5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五是加快科技资源科普化。积极开发科普资源,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普责任意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积极性,加大科学技术普及经费的投入。鼓励支持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各类媒体等单位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发展科普产业,组织开展科普竞赛、科普宣传、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等各类科普活动,对成效好的单位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资金补助。(责任单位:市科协、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市科技暨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进一步强化工作考核,把科技投入、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指标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明确职责任务,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全面落实。

    (二)优化发展环境。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强新常态下重大科技问题研究,谋划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事项,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配套,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

    (三)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全面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积极倡导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城市创新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整合、利用全市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四)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宣传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宣传表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营造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本意见出台后,原有相关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关于《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2022年1月6日,科技部下发了《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国科发区〔2022〕5号),明确支持威海、淄博等25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各市加强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导与支持。为全力保障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根据《科技部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要求,我们在深入分析原有政策和当前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了淄博市、德州市、宿迁市、南京市等地市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技创新政策,构建涵盖各类创新主体、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市科技局牵头起草了《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二、主要内容

    《意见》分为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总体思路。深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践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研项目、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资金等要素一体化配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力突破产业链上的“卡脖子”技术环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

    (二)重点任务。一是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布局,全力建设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持续推动“1+4+N”创新平台体系提质,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推进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二是着力提升技术创新效能。实施创新链体系建设工程,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化组织,发现支持颠覆性技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三是着力深化产学研融通。引导发挥驻威高校动力源作用,支持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沿黄、胶东圈的科技合作,打造科技合作闪亮品牌,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四是着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制度体系,打造一流人才队伍,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五是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主体。发掘扶持初创科技企业,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长,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六是着力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支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信贷支持,构建“拨投贷保”联动支持模式,强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强化科技保险支持,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七是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充实提高威海市科技云平台服务能力,提升孵化载体服务效能,加大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共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科技资源科普化。

    (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市科技暨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配套,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三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四是加强舆论宣传。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宣传表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营造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根据《威海市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规定,威海市科学技术局于2022年11月13日起,通过威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科技局网站公布了《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截至12月12日,未收到社会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