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序号: | 140 | 提建议人: | 邢素英 |
部门名称: | 发布日期: | 2019-12 | |
事由: |
一、背景或问题 困境老人(高龄、独居、残疾、失独)的晚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照料,还需要情感支持。许多老人正面临精神困境,一方面是各种老年痴呆症、抑郁症呈明显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是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子女孝敬父母时更强调物质敬老,缺乏与父母之间心灵的沟通。老人们因缺少陪伴,造成内心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从而引发了类似孩子般的“痴呆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项针对困境老人进行的调查发现,近30%的老人担心生病时无人照顾;28%的人担心生活不能自理;8%的老人担心遭遇突发事件无人救援。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一组数据是对困境老人的心理状况评估,评估发现独居老人的抑郁比例达95%,有强迫症状的老人达87%。担忧和焦虑萦绕在困境老人心头。 二、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老人们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而选择单独居住的原因大致如下:觉得还能自理,不愿麻烦子女;自己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不愿依附于子女;自己的社区已居住多年,不愿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等。 (二)家庭原因 有的老人虽然有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意愿,但由于代际隔阂,害怕与子女共同居住会引发家庭矛盾,所以选择独自生活;有的老人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担心影响儿女的事业和前途,因而不与他们一起居住;极少数子女虽然物质条件较好,但很少关心老人,代际关系不融洽,使得老人不得不独自居住。 (三)社会原因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人口锐减,421家庭结构(4位老人、2位父母、1个孩子)的出现,使双方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要求很难同时满足,使得必须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地独立生活;另外,子女异地就业、部分独生子女先于父母去世也导致了困境老人的出现。 困境老人情感空虚的现象受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社会原因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有需求的困境老人购买关怀服务。据医学研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独居的老人容易出现杞人忧天、敏感脆弱、悲观沮丧等症状。这种压抑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排解,可能会引发老年痴呆、抑郁症等心理及生理疾病。特别是现阶段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大于物质温饱的需求之后,谁来为他们提供精神关怀的问题日益突出。建议政府发挥市场杠杆作用,采用竞争手段,利用招投标和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购买有相关资质的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关怀服务由专业机构里的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来提供,以精神关怀为主、实物关怀为辅,包含电话问候、上门陪聊、心理关怀等。电话问候可一周一次,上门陪聊和心理关怀可一月一次。社工师应为困境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关怀话题,季节变化提醒加衣、对有慢性病的老人提醒吃药、为老人提供养生保健信息等等,力求每周的关怀内容不重复、不枯燥,对老人的生活起居有帮助作用。在服务方式上,政府部门可通过向有需求的困境老人发放“情感关怀服务券”,采用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方式,为困境老人提供情感关怀服务,使老人们获得心理与情感上的满足。 (二)建议社区也为困境老人提供关怀服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老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也是服务老年人的重要手段。建议社区加大对困境老人的照顾力度,在工作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多提供上门探视服务,让老人感觉到自己仍然是社区的一员,没有被社区遗忘。上门探视可以营造有利于困境老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提升困境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使他们避免孤独和心理失衡。如果社区人手不够、专业力量缺乏,建议社区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购买专业社会工作组织的服务,为困境老人提供情感关怀。 (三)关怀老人,子女的作用无可替代。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为困境老人提供关怀服务,代替不了子女尽孝。无论是社区服务、上门陪聊还是专业的心理关怀,都代替不了老人对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本能企盼,对于膝下有子女的老人来说,最好的精神关怀莫过于此。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并不高,真正让他们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他们之间的沟通、相伴。作为子女,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吃顿饭,说一些让他们开心的话题,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没有条件经常回家,至少每天要有一个电话问候,满足老人们对于精神赡养的需求。 (四)困境老人自身也要努力。长期独居、空巢的老人,要改变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应认识到创造幸福的晚年生活主要靠自己。要努力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心理,构建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朋友圈子,邻里之间经常交往,要建立起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 为困境老人提供关怀服务是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不是政府与社会的负担,而且更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
||
答复附件: | 答复附件 |
建议序号: | 140 |
提建议人: | 邢素英 |
部门名称: | |
发布日期: | 2019-12 |
事由: |
一、背景或问题 困境老人(高龄、独居、残疾、失独)的晚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照料,还需要情感支持。许多老人正面临精神困境,一方面是各种老年痴呆症、抑郁症呈明显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是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子女孝敬父母时更强调物质敬老,缺乏与父母之间心灵的沟通。老人们因缺少陪伴,造成内心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从而引发了类似孩子般的“痴呆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项针对困境老人进行的调查发现,近30%的老人担心生病时无人照顾;28%的人担心生活不能自理;8%的老人担心遭遇突发事件无人救援。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一组数据是对困境老人的心理状况评估,评估发现独居老人的抑郁比例达95%,有强迫症状的老人达87%。担忧和焦虑萦绕在困境老人心头。 二、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老人们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而选择单独居住的原因大致如下:觉得还能自理,不愿麻烦子女;自己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不愿依附于子女;自己的社区已居住多年,不愿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等。 (二)家庭原因 有的老人虽然有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意愿,但由于代际隔阂,害怕与子女共同居住会引发家庭矛盾,所以选择独自生活;有的老人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担心影响儿女的事业和前途,因而不与他们一起居住;极少数子女虽然物质条件较好,但很少关心老人,代际关系不融洽,使得老人不得不独自居住。 (三)社会原因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人口锐减,421家庭结构(4位老人、2位父母、1个孩子)的出现,使双方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要求很难同时满足,使得必须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地独立生活;另外,子女异地就业、部分独生子女先于父母去世也导致了困境老人的出现。 困境老人情感空虚的现象受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社会原因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有需求的困境老人购买关怀服务。据医学研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独居的老人容易出现杞人忧天、敏感脆弱、悲观沮丧等症状。这种压抑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排解,可能会引发老年痴呆、抑郁症等心理及生理疾病。特别是现阶段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大于物质温饱的需求之后,谁来为他们提供精神关怀的问题日益突出。建议政府发挥市场杠杆作用,采用竞争手段,利用招投标和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购买有相关资质的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关怀服务由专业机构里的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来提供,以精神关怀为主、实物关怀为辅,包含电话问候、上门陪聊、心理关怀等。电话问候可一周一次,上门陪聊和心理关怀可一月一次。社工师应为困境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关怀话题,季节变化提醒加衣、对有慢性病的老人提醒吃药、为老人提供养生保健信息等等,力求每周的关怀内容不重复、不枯燥,对老人的生活起居有帮助作用。在服务方式上,政府部门可通过向有需求的困境老人发放“情感关怀服务券”,采用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方式,为困境老人提供情感关怀服务,使老人们获得心理与情感上的满足。 (二)建议社区也为困境老人提供关怀服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老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也是服务老年人的重要手段。建议社区加大对困境老人的照顾力度,在工作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多提供上门探视服务,让老人感觉到自己仍然是社区的一员,没有被社区遗忘。上门探视可以营造有利于困境老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提升困境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使他们避免孤独和心理失衡。如果社区人手不够、专业力量缺乏,建议社区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购买专业社会工作组织的服务,为困境老人提供情感关怀。 (三)关怀老人,子女的作用无可替代。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为困境老人提供关怀服务,代替不了子女尽孝。无论是社区服务、上门陪聊还是专业的心理关怀,都代替不了老人对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本能企盼,对于膝下有子女的老人来说,最好的精神关怀莫过于此。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并不高,真正让他们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他们之间的沟通、相伴。作为子女,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吃顿饭,说一些让他们开心的话题,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没有条件经常回家,至少每天要有一个电话问候,满足老人们对于精神赡养的需求。 (四)困境老人自身也要努力。长期独居、空巢的老人,要改变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应认识到创造幸福的晚年生活主要靠自己。要努力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心理,构建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朋友圈子,邻里之间经常交往,要建立起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 为困境老人提供关怀服务是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不是政府与社会的负担,而且更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
答复附件: | 答复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