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79号提案的答复

建议序号: 79 提建议人: 林海娜
部门名称: 发布日期: 2018- 11
事由: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几点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医养结合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不断创新、融合、提升,基本建立起市域一体、医养结合、跨界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2016年我市获批国家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城市。

一、突出“四个强化”,营造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卫生计生、民政、人社等15个部门及各区市政府(管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晰职责分工,量化考核指标,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强化政策引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居民养老保障条例》《关于深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意见》《关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在财政投入、土地保障、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对营利和非营利性、公办和民办、内资和外资实施同等的准入和优惠政策。同时配套出台了《威海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规定》以及康养机构许可、等级评定、管理考核和综合责任保险等20多项制度,形成了系统规范的康养服务政策和制度体系。

(三)强化资金扶持。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将50%以上的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康养服务业发展。机构建设补助方面,对新建的养老机构,省财政按每张床位给予4500元的补助;对租赁的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省里按每张床位给予2000元的补助;医养结合机构补助标准再提高20%,并对内设护理院(康复医院)、医务室(护理站)的,分别给予12万元和3万元的一次性开办补助。运营补助方面,按实际入住的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省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年600元、1200元、2400元的运营补助。在重点园区,150张床位以上规模的养老机构,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30—100万元的资金扶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扶持。目前,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0亿元。

(四)强化人才支撑。连续三年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全市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50%以上。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市级再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目前全市已有威海卫生学校等3所院校设置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助制度,对初级、中级、高级护理员每人每月分别按50元、100元、150元标准给予补贴;对在养老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给予500-2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二、创新“三个模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一)智能化、签约定制的居家康养服务模式。建立了全省首个市级居家养老与便民服务信息平台—12349,整合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资源,吸纳加盟企业3000多家,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紧急救助报警等200多项服务。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分片包户,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和远程健康监测等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和有康复护理需求的老人,还可享有居家护理和康复、居家药事和营养等专属的“个性服务包”。目前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489个,签约家庭58.14万户,老年人群签约率达70%。全面实施了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低保、城乡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计生特别扶助对象、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等困难老年人纳入政府买单范畴,按照失能程度,每月免费提供30-6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

(二)品牌化、连锁运营的社区康养服务模式。大力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97处、农村幸福院485处,充分整合社区医疗、教育、娱乐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娱乐活动等服务,日间照料服务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81%的农村社区。我们采取“政府建、社会管”的方式,推动日间照料中心转型为专业社区康养服务中心,现已建成40处。鼓励专业康养机构连锁经营,先后打造祥福家、盛泉、沐浴阳光等社区连锁服务品牌,辐射16万人。比如盛泉集团运营了5处日间照料中心,祥福家托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了祥福家、祥乐家、祥和家等5处连锁机构。

(三)一体化、聚合式的机构康养服务模式。推动“养中有医”,鼓励养老机构按照规模,分类设立护理院、医务室、巡诊室,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如万福苑护理院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及失智老人,开设老年慢性病、中医理疗康复、失智护理、临终关怀等特色科室,入住率达97%。推动“医中有养”,鼓励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区,增设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养机构;支持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等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如海大医院投资2亿元内设500张床位的护理院,已对外营业。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扩、改、转等方式,提供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服务,如孙家疃卫生院开设了老年养护苑,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诊治、生活照料、功能康复、中医保健等综合医养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毗邻而建,组成了像市立医院和天伦苑老年公寓类型的医养聚合体10处。探索医联体与养老机构建立医养护共同体,按照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原则,为老年人提供专家会诊、远程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27家,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1张;建成医养结合综合体16处,护理型养老床位4000余张,在建医养结合重点项目11处,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将达到30%以上。

三、推动“四个协同”,培育跨领域、多业态的产业格局

(一)促进“康养+互联网”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市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区域间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管理等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加强数字化医院建设,利用物联网、移动医疗等技术,自助完成挂号、缴费、取药和检验结果查询等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强化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服务功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明年全部投入使用。

(二)促进“康养+保险”协同发展。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对机构老年人在住养、护理、活动时发生的意外事故给予经济赔偿。在对象确定上,以养老机构上一年度平均入住人数作为投保基数;对开业时间不足一年的养老机构,根据上一年度全市平均入住率确定投保基数。在资金筹措上,采取政府分级补贴和养老机构交纳部分费用相结合的方式,市、县、养老机构分别按40%、40%、20%的比例,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在住养、护理、活动时发生的意外事故给予经济赔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4家养老机构的6577名老人参保,参保率达到62%。

(三)促进“康养+旅游”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气候、空气、日光、温泉、海洋、森林和中医药等优势,推出旅游养老、分时度假养老、中医药保健养老等多种特色旅游项目。鼓励优质康养机构、医疗机构、旅游服务机构和旅游休闲基地合作,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和温泉养生理疗等旅游产品,推出了以滨海湿地、海岛风光、海草房等为重点的乡村摄影游,以胶东渔村、渔民文化等为重点的渔家民俗游,以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的乡村采摘游,以渔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海洋食品体验游。目前,全市可为异地老人提供养老床位1.3万余张,平均入住率达到60%以上。如微泰老年公寓、小汤温泉老年公寓,依托温泉基地建设,吸引大量老人入住疗养。依托银滩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乳山市东方国际养生园、老来乐养老公寓年吸引异地老人近千名。

(四)促进“康养+食药”协同发展。推动医疗器械、食品药品、海洋生物等与老年医药、保健等相关产业向纵深拓展。威高集团、鸿宇医疗、迪沙药业和华夏制药等企业,在血液净化、心血管疾病诊疗设备制造以及抗糖尿病、抗高血压等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泰祥、好当家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海洋功能性保健品基地,以常春藤、康博尔为代表的中小健康保健生产企业集群。

至于您提出的建立健全专门的养老仲裁机构,我们将与卫生计生、人社和司法部门进行认真协调研究,争取拿出可行性方案后提报市政府研究确定。

非常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我们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威海市民政局

                                   2018年7月2日

(联系人:曲桂贤,联系电话:5895587)

答复内容: 请下载附件查看
建议序号: 79
提建议人: 林海娜
部门名称:
发布日期: 2018- 11
事由: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几点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医养结合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不断创新、融合、提升,基本建立起市域一体、医养结合、跨界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2016年我市获批国家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城市。

一、突出“四个强化”,营造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卫生计生、民政、人社等15个部门及各区市政府(管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晰职责分工,量化考核指标,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强化政策引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居民养老保障条例》《关于深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意见》《关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在财政投入、土地保障、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对营利和非营利性、公办和民办、内资和外资实施同等的准入和优惠政策。同时配套出台了《威海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规定》以及康养机构许可、等级评定、管理考核和综合责任保险等20多项制度,形成了系统规范的康养服务政策和制度体系。

(三)强化资金扶持。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将50%以上的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康养服务业发展。机构建设补助方面,对新建的养老机构,省财政按每张床位给予4500元的补助;对租赁的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省里按每张床位给予2000元的补助;医养结合机构补助标准再提高20%,并对内设护理院(康复医院)、医务室(护理站)的,分别给予12万元和3万元的一次性开办补助。运营补助方面,按实际入住的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省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年600元、1200元、2400元的运营补助。在重点园区,150张床位以上规模的养老机构,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30—100万元的资金扶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扶持。目前,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0亿元。

(四)强化人才支撑。连续三年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全市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50%以上。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市级再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目前全市已有威海卫生学校等3所院校设置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助制度,对初级、中级、高级护理员每人每月分别按50元、100元、150元标准给予补贴;对在养老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给予500-2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二、创新“三个模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一)智能化、签约定制的居家康养服务模式。建立了全省首个市级居家养老与便民服务信息平台—12349,整合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资源,吸纳加盟企业3000多家,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紧急救助报警等200多项服务。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分片包户,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和远程健康监测等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和有康复护理需求的老人,还可享有居家护理和康复、居家药事和营养等专属的“个性服务包”。目前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489个,签约家庭58.14万户,老年人群签约率达70%。全面实施了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低保、城乡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计生特别扶助对象、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等困难老年人纳入政府买单范畴,按照失能程度,每月免费提供30-6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

(二)品牌化、连锁运营的社区康养服务模式。大力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97处、农村幸福院485处,充分整合社区医疗、教育、娱乐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娱乐活动等服务,日间照料服务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81%的农村社区。我们采取“政府建、社会管”的方式,推动日间照料中心转型为专业社区康养服务中心,现已建成40处。鼓励专业康养机构连锁经营,先后打造祥福家、盛泉、沐浴阳光等社区连锁服务品牌,辐射16万人。比如盛泉集团运营了5处日间照料中心,祥福家托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了祥福家、祥乐家、祥和家等5处连锁机构。

(三)一体化、聚合式的机构康养服务模式。推动“养中有医”,鼓励养老机构按照规模,分类设立护理院、医务室、巡诊室,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如万福苑护理院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及失智老人,开设老年慢性病、中医理疗康复、失智护理、临终关怀等特色科室,入住率达97%。推动“医中有养”,鼓励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区,增设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养机构;支持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等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如海大医院投资2亿元内设500张床位的护理院,已对外营业。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扩、改、转等方式,提供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服务,如孙家疃卫生院开设了老年养护苑,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诊治、生活照料、功能康复、中医保健等综合医养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毗邻而建,组成了像市立医院和天伦苑老年公寓类型的医养聚合体10处。探索医联体与养老机构建立医养护共同体,按照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原则,为老年人提供专家会诊、远程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27家,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1张;建成医养结合综合体16处,护理型养老床位4000余张,在建医养结合重点项目11处,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将达到30%以上。

三、推动“四个协同”,培育跨领域、多业态的产业格局

(一)促进“康养+互联网”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市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区域间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管理等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加强数字化医院建设,利用物联网、移动医疗等技术,自助完成挂号、缴费、取药和检验结果查询等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强化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服务功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明年全部投入使用。

(二)促进“康养+保险”协同发展。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对机构老年人在住养、护理、活动时发生的意外事故给予经济赔偿。在对象确定上,以养老机构上一年度平均入住人数作为投保基数;对开业时间不足一年的养老机构,根据上一年度全市平均入住率确定投保基数。在资金筹措上,采取政府分级补贴和养老机构交纳部分费用相结合的方式,市、县、养老机构分别按40%、40%、20%的比例,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在住养、护理、活动时发生的意外事故给予经济赔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4家养老机构的6577名老人参保,参保率达到62%。

(三)促进“康养+旅游”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气候、空气、日光、温泉、海洋、森林和中医药等优势,推出旅游养老、分时度假养老、中医药保健养老等多种特色旅游项目。鼓励优质康养机构、医疗机构、旅游服务机构和旅游休闲基地合作,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和温泉养生理疗等旅游产品,推出了以滨海湿地、海岛风光、海草房等为重点的乡村摄影游,以胶东渔村、渔民文化等为重点的渔家民俗游,以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的乡村采摘游,以渔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海洋食品体验游。目前,全市可为异地老人提供养老床位1.3万余张,平均入住率达到60%以上。如微泰老年公寓、小汤温泉老年公寓,依托温泉基地建设,吸引大量老人入住疗养。依托银滩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乳山市东方国际养生园、老来乐养老公寓年吸引异地老人近千名。

(四)促进“康养+食药”协同发展。推动医疗器械、食品药品、海洋生物等与老年医药、保健等相关产业向纵深拓展。威高集团、鸿宇医疗、迪沙药业和华夏制药等企业,在血液净化、心血管疾病诊疗设备制造以及抗糖尿病、抗高血压等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泰祥、好当家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海洋功能性保健品基地,以常春藤、康博尔为代表的中小健康保健生产企业集群。

至于您提出的建立健全专门的养老仲裁机构,我们将与卫生计生、人社和司法部门进行认真协调研究,争取拿出可行性方案后提报市政府研究确定。

非常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我们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威海市民政局

                                   2018年7月2日

(联系人:曲桂贤,联系电话:5895587)

答复附件: 答复附件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