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解读 > 音视频解读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096D/2021-00872 发布单位: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内容分类: 音视频解读 成文日期: 2021-04-0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通过“阳光问政热线”栏目对科技政策进行解读

来源: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时间: 17:12
点击次数:

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通过“阳光问政热线”栏目对科技政策进行解读


    1、主持人:王局长,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而《威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是抓好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工作的纲要和蓝图,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市级科技创新规划编制进展情况?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好的,主持人。如你所言,全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总纲领,谋划和编制好这项规划意义十分重大。从去年8月份起,我们就着手抓这项工作,按照“广泛调研、深入分析、集思广益、严格审核”的原则有序推进编制工作。一方面,我们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先后到创新一线走访调研40多次,专题研究10多次,并通过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开设“政策专栏”,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对各类意见建议逐条研究分析,尽量吸收采纳,使规划更切合我市发展实际。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相继发布,我们着重研究对比国家、省级“十四五”规划,从中分析发展方向和大势,强化与上级规划的精准衔接,进一步增强市级规划的引领性。目前,《威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正在作细化调整,重点做好与国家、省级科技规划的上下衔接,力争尽快发布实施。

    2、主持人: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我市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要素充分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科技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创新对“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为全面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奠定坚实基础。从具体指标上来看,一是科技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省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达到40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占比超30%。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75人年。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取得一批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比例达到40%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突破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机制更加灵活、活力更加强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有效,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四是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50家以上,深入推进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全市科技服务业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稳定在100亿元以上。

    主持人:重点要推动哪些工作?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重点是“提升1个能力,建设1个中心,构建3个体系”,“提升1个能力”,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校院所、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大力培育高端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发挥好领军型企业作用,不断壮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建设1个中心”,即建设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加快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聚力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进特色化差异化创新园区发展,构筑深耕日韩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全方位推进国内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3个体系”,即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体系,在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方面,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现代农业等8个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方面,重点是大力推动科技创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体系方面,重点是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健全科技管理工作机制、深化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和伦理建设 。

    3、主持人:今年,从上到下狠抓落实,一季度马上要过去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进展如何,能否请您介绍一下?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好的,主持人。今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全市科技工作目标任务,市科技局系统强化组织推动,以工作落实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各领域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实施,圆满完成首季度目标任务,实现“开门红”。一是明确目标、细化分解,打造有序有力落实体系。对市委市政府工作落实清单任务、督办事项、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市创新突破目标任务等120多项工作任务全面分解落实,压实工作责任,明确牵头领导、责任科室(单位)和季度工作目标,定期督导调度,用有序有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大抓落实能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围绕落实市委专题会议精神开展“双走进”活动20多次,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力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等重大载体,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升级、第四届中韩创新大赛等重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活动筹备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积极谋划、迅速行动,重点工作全面启动。分领域、分主题开展以“送政策、送信息、送人才、送技术,听需求、听问题、听意见、听智慧”为主要内容的“四送四听”活动,围绕企业研发投入归集填报、政策解读,农业、生物医药、海洋冷链食品加工领域重点企业发展,结对园区招商引资,外国专家引进服务等,开展调研走访活动30多次,发放政策解读手册200多册,解决各类创新问题40多项,推送政策宣传短信1万多条;开展外国专家驿站“云上荟”系列对接活动,启动2021年企业技术需求调研工作,组织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发布、企业技术需求交流“火花”活动14次,走访调研企业43家,梳理汇总企业技术需求47项。启动科技服务业“红舵领航工程”,先后到文登经济开发区、国际服务外包软件园、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开展“三进三访”活动,听取企业、机构对科技服务业发展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助推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组织推荐申报2021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多项,市级重点实验室申报、市级科技创新券(高企培育类)申报等工作正有序开展当中。三是稳扎稳打、攻坚克难,圆满完成预期任务目标。139项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至2月底全部顺利开工,完成投资4.3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8.2%,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2.6亿元。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大数据筛查创新能力较强的1261家企业点对点推送政策信息,今年已获批首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7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部署启动,开展了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培育库入库申报工作,即将启动新兴产业“金种子”繁育库入库申报工作。新增3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4、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抓手,王局长能否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好的,主持人。实施全市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是今年全市科技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我们就着手研究编制2021年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方案,先后分层次、分类别召开2次专题会议和3次实地调研进行研究安排,走访冲击新目标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建议。经过“三上三下”反复完善,重点突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全市七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优秀产业链展开,摸查形成了139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从类别上看,新产品、新技术创新类项目68项,工艺、管理、品牌、模式创新类项目32项,重大平台创新类项目39项;从产业领域上看,智能制造领域32项、新材料领域31项、海洋科技领域21项、医疗康养领域18项、电子信息领域27项、现代农业领域4项、科技服务领域6项。预计全年可新增投资23.89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20%以上,形成新产品500个,实现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至2月底,全部项目均已顺利开工,已完成投资4.3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8.2%,申请专利715件,授权专利343件,发表论文171篇,引进人才382人,开展研发项目372项,形成新产品152个,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2.6亿元。

    今年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的布局设计,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突出了“大创新”理念,既关注科技创新,也关注科技创新带来或延伸的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等链条式创新,注重塑造企业创新软环境、软实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促使其在制造能力、工艺水平、营销理念、管理体系方面与高新技术融合,实现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5、主持人:有网友提问了,我们想用好驻威高校资源,有好的途径方式吗?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大学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创新源,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市拥有哈工大、山大、北交大等科技创新资源,在科研项目合作、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校地校企合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围绕进一步用好驻威高校资源,我们将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探索建立驻威高校技术对接“专员”机制,充分挖掘学校和企业的双向需求,对11家高校,尤其是山大(威海)、哈工大(威海)开展精准分析,形成创新资源清单,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匹配企业创新需求,推动企业和高校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鼓励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特色创新活动。二是推动人才双向互动。鼓励驻威高校教师下沉企业一线,通过设立“星期天工程师”“技术副总”等方式,推动高校教师下沉企业、服务企业,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到院校担任“校外导师”。三是推动校地融合。推动驻威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向市场化方向迈进,鼓励驻威高校自建或共建创新创业园等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平台载体,进行市场化运作,重点加大对校友资源和基金的引入,搞好“创投式”孵化,孵化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6、主持人:企业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主体和微观基础,今年在创新型企业培育方面有什么目标?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创新型企业培育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这也是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的工作。去年,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634家增至1136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值的62.3%,是上年度的1.8倍。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净增数达235家,高企总数达到737家,完成年度目标值的2.35倍,增速46.8%,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9.28个百分点,高企总数由全省第8位跃升至第5位,可以说实现了较大突破。今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要确保达到800家以上、力争突破100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确保达到1200家以上,力争突破1500家以上。要完成这一目标应当讲压力不小,我们将精准施策,做好分类指导,努力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态势,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群体,让企业真正在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

    具体来说,一是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通过企业创新能力大数据分析,实现政策精准推送,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创新券等普惠政策,提高入库组织化程度,确保政策应知尽知、入库应评尽评。二是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登高”工程。挖掘规上企业、外资企业和农业领域中的优质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培育库名单,联合区市、部门给予重点指导,培育成熟一批、推荐认定一批。实施新兴产业“金种子”繁育工程,建设储备培育库,培育新兴产业“金种子”企业50家以上。三是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建立高企上市培育库,通过分类培育、专业辅导和精准扶持,畅通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全年筛选培育后备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支持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爆发式发展。

    7、主持人:有网友提问了,这位网友的问题是,我们公司今年准备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正在申请加入市级高企培育库,想咨询一下相关条件标准和激励政策。王局长能否介绍一下?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活跃主体,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骨干力量。根据科技部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有以下几项硬性指标:1.企业注册成立一年以上;2.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3.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其核心知识产权的所有权;4.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5.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应达到有关要求(以近一年销售收入为衡量指标,小于或等于5000万元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5%;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4%;2亿元以上的,该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占全部研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6.在收入来源上,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不低于60%;同时,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近年来,为了培育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我们也出台了不少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每家奖励20万元,重新认定的每家奖励10万元”。各区市也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此外,高新技术企业还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按调整后税额标准的50%执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75%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其中,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对企业来说又是极大的利好。希望广大企业利用好政策,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培育工作的精准性,今年我们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培育库,目前入库申请工作正在开展中,希望符合条件的、想尽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申请入库。我们将整合相关资源力量给予重点培育、辅导、支持。企业申报遵循自愿的原则,未入库也不影响企业正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如有需要,可随时电话咨询我们的高新科,电话是0631-5810809。

    8、主持人:科技发展也离不开国际科技合作,今年在这方面我们有什么工作打算?

    市科技局局长王厚全:城市国际化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可或缺。对此,我们着眼全球科技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创新国际化,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有效集聚国内外“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资源,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合作高地,激发城市创新活力。一是持续深化对韩合作。结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形势,谋划办好第四届中韩创新大赛,打造对韩科技合作品牌,优化对韩企业的营商环境,抓好签约引进韩资企业项目的跟踪服务,推动更多项目落地、投产、壮大。同时,积极推动韩国技术创新研究院、韩国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探索在韩建立离岸孵化中心,促进创新要素集聚融合。二是打造对日科技合作品牌。推动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暨中日创新大赛升级为省级活动,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推动对日技术合作精准对接常年不断线,吸引更多日本创新资源在我市集聚转化。三是放大中欧膜产业合作优势。办好第十八届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加强与捷克、意大利等国外膜产业及水处理行业优秀企业精准对接,招引集聚行业上下游科技企业,争取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区总产值突破1.5亿元。四是推动中英科技合作取得突破。聚焦我市企业需求,搭建对接英国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渠道,推介高新技术项目、高端人才60个以上,探索共建中英创新合作平台。五是打造外国专家驿站品牌。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在产业园区、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等人才聚集地探索布局建设3家左右分站,形成各具特色的驿站模式。分产业、小批次、常态化、精准化开展需求走访对接,推介高层次外国专家及技术项目200人(项)以上,组织开展“云上荟”“大讲堂”“主题行”等品牌活动,不断丰富完善驿站服务功能,带动更多高层次外国人才项目落地,争取全年吸引1400名以上外国人才在威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