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首页 |
|
3月31日,市新闻办召开“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十二条措施》)有关情况。
副市长刘奎忠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技能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作用发挥日益凸显,“技能兴威”品牌持续擦亮。为进一步加强政策层面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导和支持,我市在全面梳理全市现有技能人才政策、吸收借鉴先进省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十二条措施》。
《十二条措施》围绕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等主要环节,提出四大行动、十二条具体措施,助推高技能人才规模、素质、结构与全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
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建设各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技能人才平台,深入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统筹推进“金蓝领”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改善技工院校办学条件,借鉴韩国制造业“产教合一”经验,探索建立中韩工学一体技工培育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
实施技能人才职业拓展行动。支持企业设立技能津贴、带徒津贴等,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增强技能岗位吸引力。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发挥作用,倡导产业链内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共享交流机制。
实施技能人才成长进阶行动。支持企业健全“新八级工”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在设有高级技师的工种中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岗位,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技术技能晋升通道。构建以自主评价企业为主体,以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为支撑,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为补充的评价机制,满足多元化评价需求。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共拿出400万元,支持企业自主评价高技能人才。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超介绍,我市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让企业“说了算”。目前全市自主评价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达到315家,累计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9万本。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于蓬介绍,目前,我市备案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22家,可开展胶东鲅鱼水饺制作等13项具有地域标记的专项考核,开发乳山喜饼、海肠捞饭等7项专项考核规范,打造具有突出技能水平、良好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威海特色”专项职业能力品牌。
《十二条措施》提出,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省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以市级、县级竞赛为主体,以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竞赛体系,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作用。加大竞赛支持和奖励力度,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银牌、铜牌的选手,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
实施技能人才激励示范行动。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给予中华技能大奖、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技能领军人才一次性奖励20万元,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一次性奖励10万元,管理期内威海市首席技师政府津贴1000元/月,威海工匠、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一次性奖励1万元。
在激发职工创新成效方面,市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王庆文介绍,市总工会搭建竞赛提能平台,围绕产业链、重点项目、创新创效等领域开展示范性竞赛100场次,建成31家市级工匠学院,成立工匠学院联盟,举办10期示范性培训,1200多名高技能人才实现技能等级再提升。(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