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经区

西苑街道府安社区打造“文润邻里 幸‘府’平安”文化社区

文章来源: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时间: 2024-06-24 11:07
点击次数:

经开区西苑街道府安社区成立于2009年8月,所辖两个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入住居民2814户,近7000人。府安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通过建立一套领导班子,组建N支服务队伍、完善N项服务机制、依托N个特色项目的“1+N”工作方法,打造“文润邻里 幸‘府’平安”社区文化品牌,以实现老人群体“安居”、妇女群体“安身”、儿童群体“安全”、务工群体“安心”、居民生活“安逸”为目标,蓄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内外”兼修 文化便民

社区在硬件、软件两个方面不断更新迭代、革新升级,确保“面子工程”和“里子工程”都底子深厚。抓实硬件“大舞台”,为社区文化“建场所”。打造1400平米社区居民活动场所,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讲堂、健身房、图书室等25个多功能活动室。小区配备600平方米文化广场,3个健身广场,辖区内建有曲阜山体公园、曲阜学校、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立15分钟文化生活服务圈,为辖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分众化的文化场所支撑。拓展硬件“小窗口”,为社区文化“搭阵地”。将物业服务用房进行联建改造,打造了“安九里”党群活动中心,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舞蹈室、红色议事厅等活动室,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文化活动“微场所”。将社区内闲置的板式集装箱改造升级,打造成“红色能量补给站”+“十五分钟宣讲圈”+“骑士小哥加油站”+“安心板凳议事会”四合一式的“安邻驿点”,为居民提供学习教育、议事说事、休息娱乐的场所。

挖掘软件“内生”力量,为社区文化“添动力”。社区成立以来,先后组建“轻舞飞扬”舞蹈队、“齐的咙咚呛”腰鼓队、“最美夕阳红”老年戏曲队等5支文化队伍,培养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在纳凉晚会、文艺展演等活动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挖掘辖区内有能力、有手艺、有热心的居民成立“面面俱到”“绣绣缝纫”“织妈社”等8个社区社会组织,带领辖区居民体验“老辈儿”手艺,传承传统文化。挖掘软件“外联”力量,为社区文化“增活力”。携手辖区艺术机构、社区卫生、丹丽幼儿园等7家共建单位,联动威海市爱之光志愿服务中心、威海市诺和悦然公益服务中心、威海春华残障康复服务中心等12家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持续充实红色合伙人队伍,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便民服务。


“点面”结合  文化惠民

把握宣讲文化和志愿文化两个突出点,延伸“文化+党建”和“文化+网格”两个拓展面,通过固巢育凤和筑巢引凤精造一片文化“梧桐林”。立足宣讲“着力点”,为社区文化凝神聚气。2018年深挖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中威望高、影响广、能服众的老干部组成“星光宣讲团”,通过“讲故事”“唱红歌”“写诗词”等形式定期开展“红色巡讲”,“输出”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方针,提升辖区群众精神高度;2022年,“星光宣讲团”发挥传帮带作用,21名7—14周岁的少年小骨干加入“红苗苗宣讲团”,开展“文墨贯古今,孝行浸心田”“童心守护家园”等宣讲活动,不仅培养“红苗苗”们成长为敢讲、能讲、乐讲的正能量青年,也将正向的思想观念从孩子辐射到家庭、社会中。紧扣志愿“发力点”,为社区文化蓄势赋能。汇聚志愿力量,成立安心志愿服务队,现已招募389名志愿者,通过开展清洁家园、文明行动、安全隐患排查等团队集中式志愿服务,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渗透文化底蕴;为辖区高龄独居老人、残疾人、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链接相应资源,号召志愿者“点对点”负责、“面对面”交流,提供志愿服务,将睦邻友好的文化理念送到他们身边;开发为老人免费理发、假期免费托管等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文化+党建”,为社区文化提质增效。依托现场化组织生活,带领辖区党员群众参观学习威海市档案馆、慈口观乡村振兴教育基地、里口山十八里担架道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走出去”拓展文化场景,引导群众在多元情境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教育,共享文化成果;将社区“关心下一代”党建项目“红色故事汇”与文化教育阵地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青春悦读”“走进红色历史”“红色演讲”等沉浸式、体悟式的情景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扣好红色成长的第一粒扣子,点亮青少年心中的“红色灯塔”。细化“文化+网格”,为社区文化凝思聚智。建立网格信用积分管理制度,鼓励居民通过参与公共志愿服务、捡拾遗失物品、宣传科普信息等“安邻行动”累计服务时长兑换成信用积分,换取信用礼品和信用服务;组织开展“信益联盟”“信美楼道”“信聚网格”等评选活动,激发辖区商户、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的自发性,更好地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共筑行动,让居民走出“小家”为“大家”,使网格信用建设成为凝聚社区文化特色的新引擎。


“横纵”覆盖  文化乐民

为将辖区内的老年人、青年人、本地人、异乡人糅合成一家人,社区打造从小到老的全龄文化品牌,深化从线下到线上的全域特色文化,横纵双向丰富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生活。聚焦“朝阳”导向,冲上社区文化“第一线”。打造“雏鹰计划”未成年人文化项目,开展安全防灾集训营 、“墨香乐园”书画培训班、“书香润心”读书会等“月度”常态活动,提升未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技能;通过“童享辰光”儿童音乐节、“小手拉大手”趣味运动会、“小鬼当街”跳蚤市场等“年度”品牌活动,在艺术、体育、社交等多方面持续引导青少年汲取新能量。锁定“夕阳”导向,占领社区文化“新高地”。打造“夕阳霞红满天”老年服务项目,联合社会组织等服务团体,开展“老年人防诈骗”“老年保健讲座”“世界那么大,陪你去看看”等活动,推动老年群体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同步打造“日间照料”“心灵驿站”等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理疗推拿、心理座谈等服务和休闲休息、交友娱乐的环境。

线下“立坐标”,站在社区文化“最前沿”。除了科普教育、文艺培训、美德健康等长效化活动外,社区结合特定时间节点,组织“好市来邻”邻里文化节、“庙不可言”民俗会等大型“游园”式活动,引导群众体验传统民俗,树立文化自信,传递社区文化理念;2023年,社区关注“新新群体”,打造“红色速递,暖新蜂巢”文化项目,夏天为滴滴司机煮绿豆汤、冬天为外卖小哥送坐垫,让社区文化惠及更多人群的同时,引导“新新群体”反哺,参与“职业体验”“快乐跑腿”等社区共建活动。线上“树高线”,开辟社区文化“主战场”。社区党委书记牵头,号召老干部、青年教师、青年党员等志愿力量,联合辖区医护资源、“小区手艺人”、文艺团体等专业力量,组建一支善文善“舞”的主播团队,开设“安心直播间”,固定每月15日为线上文化活动日,通过直播对应急救援、安全生产、垃圾分类等知识进行科普,讲解宣传民生热点、惠民政策等,除此之外,社区深挖“草根”特色文化,开设编手绳、蒸饽饽两项“解压频道”,直播教授群众传统手艺,提升文化“陪伴价值”,“才艺主播”们将元旦晚会、纳凉晚会等表演舞台搬到直播间,向居民群众展现文化活力。


“上下”同步  文化育民

发挥领导机制,成立工作室、建立工作法,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为目的,衍生两项“安邻议事”制度,激活居民主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打响“安邻”文化品牌。“工作室”驱动,奏响社区文化“前奏曲”。成立“茶语清心书记工作室”,一套班子,团队协作,以社区党委书记为主导,副书记、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及调解骨干为补充,按照AB角搭配确保工作室不断档、不跑空。为发挥好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工作室开设干部成长班,每周五“两委”干部一起剖析案例,围绕社区治理、矛盾纠纷等问题进行“把脉会诊”,探讨工作经验与方法,带动年轻班子成员快速成长。“工作法”拉动,奏响社区文化“协奏曲”。通过“一套班子、双向同步、三股力量”的“123工作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事关群众生活的大小事。深入推进“四事工作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议小区重要事项,协调解决矛盾问题,推进居民参与小区治理常态化、长效化,充分发挥居民作为基层治理主体的作用。

2023年小区进行专项改造,社区打造“安心议事厅”,链接施工监理、施工方、物业等力量通过面对面、心贴心交流,为居民现场梳理问题、答疑解惑,为实现有序、公开、透明的自治模式打下坚实基础。建立“逢五说事”制度,奏响社区文化“进行曲”。将每个周五固定为群众说事日,每周五茶余饭后,居民聚集在“说事点”,围绕社区发展、社会公德、矛盾纠纷、环境提升等方面和网格员交流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想,从家庭夫妻矛盾到小区不文明现象,网格员将说事结果整理归纳,形成清单,能够解决的直接在网格推动解决,难以解决的及时上报社区。通过“逢五说事”,网格员一边掌握“最新动态”、民声风向,一边引导居民形成自己的事自己说、自己定、自己干的自治风气。建立“板凳议事”制度,奏响社区文化“升华曲”。“板凳议事”接地气、易沟通、作用大,通过围在一起拉家常的方式,引导居民“零距离”“零压力”的参与社区共治,“板凳议事会”不仅在街头巷尾随地开启,更是打开了说事议事的“夜模式”,提高了群众参与度,一方面,居民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板凳挨得近,心也贴得近,强化了社区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