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当头,向“新”而行。区工信局紧盯企业发展的所需所求,进一步强化梯次培育、加快“智改数转”,不断催生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威海长和光导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数字车间里,自主研发的直径130毫米的光纤预制棒通过30多米高的光纤拉丝塔,加热到2000多度的高温,源源不断地拉制出头发丝一样的光纤。威海长和光导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洋介绍,现在年产量能达到600多吨,光纤的产能能达到两千万芯公里。
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企业40多名技术人员用了三年时间,对几十道工序、成百上千个工艺参数进行反复调试改良,终于将核心技术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威海长和光导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洋说,威海长和光纤预制棒二期项目全部是由他们自主研发完成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工信局给了他们一定的资金和政策帮助,让他们的项目更顺利地推进。
从跟跑到领跑,从中小企业到山东省数字化车间,长和光导以“数”的变革实现了“质”的飞跃。今年,区工信局深入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和跟踪服务,已成功申报省级数字化车间7个,智能工厂1个,市级数字化车间24个,智能工厂1个。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核”。走进威海全新电机有限公司,不大的厂区有着和其他中小型电机企业不太一样的“气质”。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全新电机的车间里,每条生产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威海全新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辉介绍,专精特新一直是公司发展的方向,最近几年,公司陆陆续续上了自动嵌线机,自动压装机,自动平衡机等专业设备,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电机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满足客户不同生产场景的设备使用需求,全新电机组建创新工作室,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扩大“产品圈”。威海全新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辉说,现在公司主要生产的是食品机械上用的低噪音低振动的单项异步电动机,要比普通的产品在噪音方面低十几个分贝,每年能给企业带来一千多万的产值。
“制造”变“智造”,让全新电机生产更快,品质更优,企业先后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截至目前,全区已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瞪羚企业14家,独角兽企业1家。今年,力争培育专精特新和瞪羚企业25家以上。
在威海联合影像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企业投资升级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全速运转,这是一条自动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的智能化生产线。工作人员介绍,不少设备过去只能一人一机,手动操作。而如今可以一人多机,实现自动上下料,软件自动判读,良品自动产出。
全套高效联动的系统让联合影像发展信心满满,企业可以实现24小时歇人不歇机生产,日产摄像头模组超过45万颗,每月的出货量达到近1500万颗。威海联合影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彦博介绍,今年将会对产线的产品进行升级,主要升级的项目就是他们可以做高精端项目的产品,可以覆盖到5,000万像素到1亿像素,这一部分设备一期会在6月中旬落成,产能每个月会增加1,000万颗,总产能可以达到每月2500万颗,后续向智能化的无人工厂进军。
年产值突破亿元,市场面向中高端品牌,联合影像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得益于坚持“智改数转”的思路。今年,区工信局深入开展“智改数转”专项行动,招选产业内优势服务商“一对一”为企业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已为80家企业完成“智改数转”诊断服务。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建海表示,将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聚焦振兴文登工业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抓好企业梯度培育,通过大范围走访调研,挖潜资源,分级分类,构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加力推促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智改数转”行动,广泛开展对标学习活动,筛选优质服务商,为企业进行“智改数转”诊断,提升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同时,抓好企业项目申报、营商环境优化等各项工作,解决企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全力推动文登经济高质量发展。(邢欣怡 徐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