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经区

以刀为笔以火为墨 雕刻大千世界

文章来源: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时间: 2023-07-19 09:40
点击次数:

指节微微变形的右手,紧紧握住钻刀手柄,伴着电动钻头“嗡嗡”的旋击声,薄薄的蛋壳上慢慢呈现出一幅“兔飞猛进”生肖图。一只破洞的葫芦、一截带竹节的老竹、一枚再普通不过的蛋壳……经过巧妙构思,最终化腐朽为神奇。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于文政眯眼端详着作品,笑声朗朗:“献丑啦!”

7月6日,经开区韩乐坊文化广场二楼的一木造物工作室里,从事雕刻艺术30余年的于文政站在工作台前,娓娓道起他与非遗文化的不解之缘:“我从5岁起,就跟着家人学习临摩,《大闹天宫》《哪咤闹海》连环画里的人物都画过。小时候,并不懂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大后,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东洋馆看到流落在外的国宝,内心深感震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吾辈的责任和使命。”

上学期间,于文政接受了系统的美术专业教育,这也为他之后的创作之路打下坚实基础。而他与雕刻艺术的结缘,则源于1995年街头上的惊鸿一瞥:一对夫妇抬着一幅木雕画走进一家家居店。这让他萌生了用木头为原料搞雕刻创作的念头。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选什么题材?用什么工具?怎样在木料上雕出立体效果来?在荣成市里的一处平房里,于文政摸索着踏出雕刻艺术的第一步。三个月的时间,于文政废寝忘食,越刻越上瘾。看到栩栩如生的孔雀牡丹图木雕处女作,朋友们都惊呆了:“你还能做这个?”

首次挑战成功,激发了于文政的创作欲望,他又尝试涉猎蛋雕、葫芦雕刻等领域,但在0.3毫米薄的蛋壳上进行创作决非易事,他失败了很多次。从2001年到2008年,于文政没有工作,也不出门和社交,一门心思捣鼓蛋壳和葫芦。那几年,闲话就没断过:“一个大老爷们不务正业,净干些玩物丧志的事。”但让他感动的是,妻子撑起了整个家,还全力支持他追求心中的理想。

八年蛰伏,于文政的艺术积淀蓄势待发。2005年,他首创蛋雕火绘技法,以火为墨,在蛋壳上作画,使画面产生浓淡不一的泼墨效果。2007年,他又独辟蹊径,开创了异型葫芦创作的先河,根据葫芦表面开裂、隆起等特征,进行创意构思,使每只葫芦都成为承载独特文化内涵的佳作。于文政始终坚持,创意是雕刻的灵魂。

转机出现在2009年3月,中国香港的一纸参展邀约将于文政从事业低谷中拉了出来。“香港OTEL艺术机构从网上看到我的作品,寄来往返机票,还支付了一笔报酬。”于文政回忆说,“复活节新地国艺——于文政蛋雕艺术巡回展”举办了一个月,《连年有余》等28件作品被藏友收藏。

香港之行结束,于文政开办了自己的第一间工作室,也迎来创作黄金期。身边原本质疑的声音变成祝贺如潮,称赞他“小蛋壳玩出了大名堂”。

2014年10月,于文政凭荣成渔家蛋雕技艺成为威海市第三批非遗传承人,2018年5月,荣成于派玉雕技艺、荣成于派创意烙刻葫芦技艺同时被列入荣成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于文政成为三项市级非遗传承人。

2016年,于文政将工作室从荣成搬到威海,一边探索新的创作载体和技法,一边广开山门授徒,倾囊相授毕生所学,如今已收徒14人。

从事雕刻艺术30多年,于文政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屡获大奖。面对诸多赞誉,他始终淡定谦和:“接下来,我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上,走进社区、学校开展公益性实践教学活动,带动更多人来学习技艺,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