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威海营商行 > 区市动态

威海营商行丨经开区提高监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

文章来源:威海市政府办公室
时间: 2023-02-28 12:15
点击次数:

为持续推动建设工程领域招投标改革创新,构建公开透明、竞争有序、开放包容的建筑市场环境,经区建设局着力优化服务,加强全过程监管,规范招投标主体行为,运用行业监督和信用体系管理,营造公平、公正、开放招标市场,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营造开放型招标市场,实现投标公平竞争

严格纠正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的违规、不合理条款,取消招标项目中的企业性质、所在地等限制规定和隐形门槛,促进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均衡发展。2022年,招标方式审批核准项目31项,公开招标项目100项,在线使用电子保函次数85次,在线签订合同项目个数100项。外地企业中标项目22项,占22%,相比去年增长10%;工程项目中标总额24.48亿元,外地企业的中标额9.73亿元,外地企业在经区承接工程中标额占39.75%,是去年的1.8倍,为经区建筑业市场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实行招投标监管电子化,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力度

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力度,加大招标投标事中事后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串通投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对于公开招标的项目在开标前实行现场踏勘,对于已经施工的项目取消招标流程,并给予行政处罚。运用威海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督系统,对建设工程项目开评标情况全过程云监管。在投标截止日前对招标公告、招标文件进行随机抽查,进行事中监管,2022年经区建设工程招标项目100项,在线监督率100%,对招标文件合法性双随机抽查项目62项,抽查率高达60.8%。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以书面形式责令招标人整改,整改影响招标投标活动正常开展的,依法依规暂停招投标活动,或者顺延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运用投诉处理、可疑行为分析、标后评估等大数据分析系统,建立公开招标项目数据分析校验机制,深度分析市场主体的投标行为,运用风险+预警大数据功能,提升招投标监管效率和质量。建立标后评估机制,加强招标投标事后监管。


三、加强招投标主体信用管理,优化招投标市场环境

实现信用管理全覆盖,将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评标专家四类市场主体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保证金信用差别化管理,投标人信用评价等级达到AAA级、AA级的,在信用评价有效期内参与投标时,可以免缴、减缴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既减轻了投标企业资金压力和投标成本,也促进了企业依法依规、诚实守信参与招标投标活动。

加强招标代理日常工作信用管理。按“量化记分录入-复核-网站公示-异议处理-计入信用积分”记分流程,实施代理机构动态管理,对被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或被处以禁止限制措施的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依法限制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招标代理信用体系更好发挥信用导向作用,促进代理机构合法合规执业,提高业务水平,推动市场化运用,“双向”推动代理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公平、公正、诚信、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

四、强化招标代理市场行为监管,落实招标人首要责任

定期对代理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升代理人员专业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明确招标工作的红线不容跨越,切实提升从业人员的意识,守住底线。强化招标代理机构的考核评价,对代理机构每次组织招标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于间接或直接造成的问题,根据信用评价体系要求扣分。

组织广安城投、智慧谷公司、经发控股等招标人召开专题会议,落实招标人首要责任,规范市场行为,杜绝应招未招、肢解发包、前期材料缺项等违法违规现象,进一步完善细化施工总承包合同的签订,从源头上遏制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招标投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