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关于印发《威海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威海发字〔2023〕196号
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专班成员单位,各区市海洋发展局,高区、经区、临港区、南海新区社会工作部:
为全面推进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突破发展,经研究,制定《威海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2023年1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威海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鲁海发〔2023〕5号)《威海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威政办字〔2021〕59号)等文件要求,加快推动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全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大宗、优势海产品加工体系逐步完善,贝类、藻类、鱼类等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海产品加工市场日趋稳定,海洋预制菜产业率先突破,有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集群营业收入达到660亿元,2024年集群营业收入达到700亿元,2025年集群营业收入达到75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海上粮仓”建设。打造2处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和5处现代水产种业园区,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原良种场,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龙头企业,从源头上解决“种子”问题。放大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综合效应,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提升一批国家级、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形成稳定的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参与全球合作,开发新的国际渔场,破题极地渔业,完善境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支持远洋海产品回运。
(二)坚持以点带面、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赛道,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完备的加工体系、良好的集群优势、完善的保障措施,积极抢占海洋预制菜产业发展高地,提升“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知名度。支持海洋预制菜企业开发儿童海洋食品。实施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一批海洋预制菜和精深加工项目,推动食品加工产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机器换人”步伐。
(三)坚持守正创新、科技驱动发展,提高海产品附加值。开发海洋生物衍生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支持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参与“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加快海洋生物药源活性物质高纯度规模化制备,推进海参特种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制剂与特医食品等重大项目产业化。推进低值海产品和加工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发展海洋生物饲料添加剂、土壤改良剂、生物肥料等农用制品,美妆用品、纺织品等生活用制品。
(四)坚持质量为上、品牌高端发展,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树立“不合格不上市”意识,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强化水产品药残抽检,提高基层海产品质量安全速测能力,加强海产品上市前自检自控。将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列入品牌战略重点产业,实施“威海海鲜”品牌提升行动,深化与京东集团深度合作,全面叫响“威海海鲜”品牌。
三、推进举措
(一)增强种业振兴能力。加快园区化、工厂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文登泽库海参鱼类苗种产业集聚区、南海小观鱼类虾类苗种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荣成市等区市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库。加快推进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全市水产原良种场数达到25处以上,力争优质苗种繁育能力提高到700亿单位,持续扩大鱼、虾、贝、藻、参等特色品种苗种自主供给和品质领先地位,加快打造中国北方海洋种业基地,提升“中国海洋种业之都”知名度。
(二)打造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编制出台全市海洋牧场规划,争创国家级、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各2处。突破发展生态低碳渔业,启动养殖容量评估省级试点,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实现节能低碳和绿色转型。实施深海装备养殖示范工程,推动固定式贝类养殖预处理综合服务平台、深水智能网箱、重力养殖网箱等先进装备建成投产,加快深水养殖实验平台及附属设施建设,打造国内首处深远海科研型海洋牧场。探索开发利用12海里以外宜养海域和黄海冷水团资源。2025年,水产品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
(三)打造现代捕捞作业基地。加强增殖放流,补充必需的近海经济品类,稳定近海捕捞产量。依托产业基础,以延伸产业链条、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规范管理为重点,提升远洋渔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争创“国家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高质量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促进渔获回运、贸易集散、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渔船修造等全产业链发展。
(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积极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选工作,培植龙头企业群,争取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6家。推动预制菜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预制菜产业园区1个以上,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预制菜领军企业10家,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瞪羚企业6家以上。
(五)推动海洋预制菜园区式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打造以石岛海洋预制菜产业示范园为龙头、各个特色产业园互为补充的良好格局,实现点的突破、面的集聚、链的延伸,探索推动荣成打造以鱿鱼、金枪鱼、海参等为主的石岛高端海洋预制菜产业园,环翠以多春鱼、军供产品为主的特色预制菜产业园,文登以皮皮虾、麻辣小海鲜、章鱼小丸子等为主的休闲预制菜产业园,乳山以牡蛎为主的名优预制菜产业园。
(六)丰富产品品类。深度开发地域特色海洋食材,生产系列“安全、健康、美味、实惠”的半成品,开发预处理、初加工、小包装食品。加快海产品功能性成分提取精制、蛋白质高效利用等研发,实现胶、醇、蛋白、油脂等成分的分离、富集和应用技术突破,提高海洋保健品和特医食品市场份额。推进海藻肥、鱼蛋白肥、牡蛎壳基土壤改良剂等农用制品研发推广应用,实现低值海产品和加工废弃物利用的高值化、绿色化。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与管理,培育更多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挖掘农产品品牌价值,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全面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到2025年,新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65个以上。
(七)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对接科创资源,优选确定创新创业项目,用好上级财政资金,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动海洋养殖创新创业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组织实施海洋生物领域“揭榜挂帅”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精准解决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服务海洋产业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实效。鼓励涉海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组织设站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招收博士后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
(八)强化金融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依托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先期开展已批准的冻鱿鱼、干海参交易品种,稳步扩大期现业务交易额,提升平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用好银企对接、金融辅导等工具,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涉海金融产品,发挥海洋经济发展工作室、海洋普惠金融工作室作用,扩大涉海企业授信额度。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拓展保险服务市场,鼓励发展渔业商业保险,推动开发海参、海带等大宗优势品种养殖保险。
(九)推进产品质量建设。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源头治理,定期开展专项抽检工作,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三无”产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树立产品质量全国最优标杆。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常态化开展“好品山东•优品威海”宣传推介活动,引导企业申报“好品山东”等各级质量奖项,创树质量示范标杆。
(十)提升品牌知名度。创新“威海海鲜”宣传推介方式,加强“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区域品牌建设,开设运营“威海海鲜”抖音专属账号、创建威海海鲜二维码,与主流媒体联合开展专题报道,加强电商孵化培育,举办行业特色促消费活动,持续扩大“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品牌影响力。
(十一)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坚持深耕日韩、拓展欧美,扩大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用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高质量招商平台,发挥好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国家发展试点作用,大力开展产业招商,服务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加强人才引入,抓住“就业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契机,加密“选择威海 共赢未来”线上线下招聘服务,加大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力度,为企业和人才搭建“面对面”沟通桥梁,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落实集群“五个一”协调推进机制,从产品研发、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环节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部门间工作联动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策宣传,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助力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政策支持。用好现有支持海洋食品、预制菜、装备更新改造等政策,鼓励地方金融组织、投资基金、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完善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落实好国家、省、市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等配套政策。
(三)严格督导落实。建立重点任务清单,对照清单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等进展情况督促推进落实。利用威海市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完善涉海项目管理制度,优化项目监管,建立问题协调沟通机制,延伸监管链条、加强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