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提高中小投资者阅读使用信息披露文件的能力,证监会组织开展“读懂上市公司报告”投资者教育专项活动,旨在鼓励投资者养成阅读上市公司报告的习惯,培育与全市场注册制相适应的投资者队伍,切实为投资者办实事、办好事。
此次活动是注册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证监会将立足投资者实际需求,将信息披露知识送到广大投资者身边,帮助广大中小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养成价值投资习惯。
本文内容选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读懂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手册。
27.资产是如何计量的?
资产是采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公司拥有的资产,无论是一台电脑、两张桌子或一栋厂房,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都要量化为货币金额。从会计角度来说,对资产的计量,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几种方式。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对同样的资产,釆用不同计量方式,结果通常会不一样,就如同用不同制式的尺子去度量人的身高,度量的结果就会不同。目前,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两种主要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主要用于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其他资产项目则基本都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账面价值基本等于或接近市价;而历史成本计量时,出于谨慎性原则,资产价值上升时,账面价值不作任何调整,而资产价值下降时,则计提减值准备,因此,资产账面价值通常会低于市价,尤其是国内房地产增值巨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异。投资者在分析资产时,要关注不同计量方式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影响。很多公司在进行资产或股权转让时,转让价格一般都大于账面价值,历史成本计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28.什么是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现金及预期能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存货、其他流动资产等。在分析流动资产时,重点要关注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和存货,并与营业收入作比较,这几个项目的构成和变化趋势,能帮助我们揭示出上市公司经营情况。
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能很快地完成“从现金开始又回到现金”的过程,但是非流动资产需要在漫长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价值,短时间内只能低价售卖甚至无法变现,因此对非流动资产的大额投资可能会对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非流动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是公司实现持续生产经营、长期获取利润的基础。此外,非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业特点和公司的经营战略,例如,化工行业、能源企业属于重资产行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便是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占比偏高,报告期内新建厂房,期末固定资产或者在建工程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投资者可关注各项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与历史数据、行业数据作对比,观察是否符合行业趋势和公司发展情况。
29. 什么是货币资金,货币资金分析的要点有哪些?
在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被列为第一项,因为这是随时可以用以支付、任何人都会马上接受而且不打任何折扣的资产,其流动性最强。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备用金、各种银行存款和在途资金等,以货币的金额列示。银行支票、即期汇票之类的现金等价物或流动性较强的项目也属于货币资金。但是,货币资金不包括远期支票存款、临时借条、银行退票、已指定用途的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
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并非越多越好。公司不能像守财奴一样囤积货币资金,资金需要不断地参与公司经营周转,提高使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一般而言,决定公司货币资金规模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规模。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越大,相应的货币资金规模也越大;业务越频繁,货币资金也会越多。
(2)公司筹集资金能力。公司信誉好,向银行借款或发行股票、债券都会比较顺利,公司就可以适当减少持有的货币资金数量。
(3)公司对货币资金的运用能力。货币资金的运用也存在“效率”与“效益”的问题。上市公司运用货币资金的能力越强,资金在公司内部周转很快,公司就没有必要保留过多的货币资金。
(4)公司的行业特点。对于不同行业的公司,合理的货币资金规模会有差异。有一些历史的经验数据,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或统计年鉴查询。
投资者可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判断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持有水平的合理性,同时,对货币资金占资产比例持续性地异常高,尤其是同时存在大额短期借款的情况时,要警惕上市公司是否虚构货币资金。
30.什么是金融资产,有哪些分类?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根据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三类: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是指企业如何管理其金融资产以产生现金流量。业务模式决定企业所管理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来源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出售金融资产还是两者兼有。
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是指金融工具合同约定的、反映相关金融资产经济特征的现金流量属性。银行向企业客户发放的固定利率贷款,在没有其他特殊安排的情况下,贷款通常可能符合本金加利息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如果银行管理该贷款的业务模式是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则该贷款可以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投资者在分析金融资产相关科目时,要关注金融资产在总资产的占比,以及相关的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比例过高意味着公司侧重投资业务,公司自身的传统业务可能经营不佳,还需要分析金融相关业务是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否有助于提升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若公司当年投入较多资金购买二级市场购买股票,即便当年二级市场景气度较高,股票增值给公司带来巨额收益,也不能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强,因为二级市场股价涨幅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单一年度的投资收益不能说明公司的投资眼光独到,也难以给公司的主营带来助力,只是一个短期的投资行为,因此不能据此预测公司来年收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