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部门资讯

威海:创新定义国企审计监督“时度效”

文章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时间: 2022-12-09 15:27
点击次数:

2018年,机构改革职能划转以来,威海市审计局深耕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主责主业,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时度效”要求,创新常态化审计监督模式,建立国资国企定期报送和分析审查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提高效能,为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吹哨”护航,助推国有企业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做大。

科学定义国企审计监督“时度效”

根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原属市国资委的市属国有企业监事会等职责划入市审计局,不再设立市属国有企业监事会。相关职能划转,对审计机关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这道全新的重大课题威海市审计局展开了深深的思考:原有的国有企业审计模式是否足以履行划转职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重心该放在哪里?以真实合法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能否适应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新要求?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担当国民经济“顶梁柱”、宏观经济“定盘星”的国家战略中,审计承担何种使命、如何精准定位?

随着对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深入学习,对全省15个地市及天津、广州、南京等地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模式的广泛调研,对市属国有企业的深入摸排,威海市审计局内部经过反复研讨和充分论证,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审计监督“时度效”进行了重新“定义”:立足日常定期分析审查机制,强化“吹哨”护航的服务功能,创新技术手段提升效能,以常态化审计监督模式精准助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在全新国有企业审计理念的指引下,他们推动市委审计委员会出台了《威海市市属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实施办法》,对市属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进行了顶层设计:建立审计对象库、财务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等信息库,编制审计五年规划,统筹安排项目计划,建立定期报送制度,强化日常审计监督机制,实施分类审计方法,健全国审内审协调配合机制,完善“一审多果”“一果多用”输出模式……市属国有企业常态化审计的“四梁八柱”初具雏形。

“实时监督”引领常态化审计模式

国有企业为何问题多发?风险管控“堵点”在哪?通过总结以前国有企业审计揭示的经济损失、风险问题特点,梳理原市属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威海市审计局找到了症结所在: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产聚集、资源富集,以往案例存在风险高发、损失较大等特点,原有以离任审计为主的模式下,审计监督频次低、风险关口滞后,最多能“治已病”,无法“防未病”。什么样的审计时效更为合理?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威海审计经过反复思考、研究、论证,探索创新了国有企业日常审计监督路子——建立市属国有企业定期报送和分析审查机制,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引领靶向施策。

2020年,威海市审计局首次启动国资国企定期报送分析,面向国资管理部门归集了国有企业报表数据、各类中介机构报告、国资监管报告、国有企业考核情况等8项资料,向国有企业归集财务和业务数据、“三重一大”事项清单等23项资料,实现国资部门监管和国有企业日常经营涉及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投资计划、决策批复、制度文件等信息“应采尽采”。

据此,威海市审计局对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定期分析审查,从资产、负债、盈利能力、投资管理、集体决策等十大方面进行“全面体检”,并建立全国行业指标对比、自身年度趋势变化一纵一横二维坐标体系,对企业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对外投资效益等进行客观评价,综合评判企业经营水平,揭示企业经营风险,分全面分析、重点关注、常规关注三级风险等级进行管理。

针对“经济体检”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精准开展“靶向会诊”,锚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薄弱环节,确定专项分析选题,采用“统一方案、联合实施、结果共享”模式,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联合开展精准分析,在进点、实施、报告等关键节点参与督导,促进规范企业内控管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达到“祛病强体”目的。

定期分析审查制度实行三年来,为各国有企业预警资产质量差、债务风险高、盈利能力低、投资效益差、贸易风险大等问题或风险事项569个,分析报告多次被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国资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进整改,促进企业化解风险10项、涉及资金3.8亿元,盘活资产61处,完善制度30个。

“五度”理念撑起国企成长壮大空间

审计时效的变化,带来了审计价值取向的重塑。立足服务国民经济“顶梁柱”的精准定位,威海审计坚决摒弃“以查处多少问题与金额论英雄”的政绩观,坚持把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导向,大力培树“发现苗头在初始、解决问题在萌芽”“勤吹哨子、少掏红牌”的新型审计治理观,既坚持“应审尽审、凡审必严”,又准确把握审计监督与护航服务的关系,立足促进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统筹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资产负债审计、政策跟踪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项目,按照共性问题有广度、个性问题有深度、关键问题有高度的标准,不断提升审计质量,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延展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成长空间:

——共性问题看广度。探索“一人得病、全家防疫”的未病治理机制,全面梳理国有企业审计常用法规清单,总结国有企业审计发现的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对外投资、融资担保等18类120余项问题清单,向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定向发送,提醒企业事前自警、事中自查,以个体“主动免疫”提升“防未病”效果,形成审计与指导并重的监督格局,实现防范与整改同步的监督效果。

——个性问题求深度。深入践行研究型审计理念,坚持“凡研必透”“凡审必精”,在国有企业审计项目中,实现立项、方案、问题、成果纵向全链条和政策、业务、资金、绩效横向全链条双向深研。在一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威海审计通过对政策执行、环保达标、资产管理、资金使用、投资绩效、内部控制、民生保障等企业经营发展全部板块的“精准把脉”,揭示了企业政策执行不严格、环保要求不达标、资产管理缺规范、资金使用不规范、投资绩效待提升、内部控制有漏洞、民生保障有缺位等风险和问题,及时引导企业堵漏补缺。

——跟踪整改要力度。着力打通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最后一公里”,在压实企业整改主体责任的同时,将国有企业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成效纳入监管部门的市级机关绩效考核,倒逼监管部门履行好督促检查义务。近年国有企业审计累计揭示问题739个,查处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金额640亿元,移送问题线索40件,通过台账化管理、销号式推进整改,促进收回资金挽回损失6.55亿元,出台制度82个,展现了审计担当。

——指导提升有温度。常态化审计监督模式下,国审内审协调配合机制不断完善,威海审计依托自主研发的内审工作平台,悉心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提升:通过现场指导、以审代训,以及对内部审计项目从开展、现场实施直至整改完成实行全过程指导督导,全面提升了内审人员业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制定国有企业共性“问题清单”,为内审人员自查自纠提供了参考;共享规范性文书模板,帮助国有企业规范了内部审计流程。目前,19户市属国有企业均已设置内审机构,其中15户国有企业设立了独立的内审机构,从事内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71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范管理、完善内控、防范风险的水平不断提升。

——决策参谋重高度。立足促进国有企业、国有经济长远发展的定位,威海审计坚持“专于审计 高于审计”的站位,持续发力做好审计“下半篇”文章,在微观查问题基础上,深入分析深层次原因,着眼科学布局国有资本、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优化国有企业监管模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等宏观决策范畴,积极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深化和提升了审计成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提交的《威海市国有企业发展质量状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报告》《市区供热设施配套费问题亟待解决》等国有企业相关报告专报被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9篇次,多篇国有企业方面的调研报告获评市级优秀调研成果,国有企业改革重点事项推进情况审计成果被纳入威海市委《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情况通报》在全市范围印发,有力促进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四库全书”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最近,威海市审计局审计人员通过国有企业资产和收入数据与不动产登记数据、房产预售数据、水暖气企业收费数据等多个数据库比对发现,企业存在账外房产、租金等问题……类似通过大数据技术主动感知异常问题的场景,在威海审计建起国有企业大数据“四库全书”后已经是“常规操作”了。

常态化审计模式,使得审计专业力量不足与国有企业审计项目数据体量大、涉及范围广、来源分散的矛盾更加凸显,对审计效能提出了更高考验。威海审计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国有企业大数据分析长效机制,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不断提升审计监督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一本收录市属国有企业所有经营信息的国有企业大数据“四库全书”越编越厚实:

——国有企业审计对象库,对全部市属国有企业及其全资及控股下属公司、参股公司的股权架构、负责人任期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未纳入统一监管国有企业的管理架构、出清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确保监督对象底数清晰。

——国有企业财务数据库,全面整理归集转换19户市属国有企业及其下属公司200余个财务账套近三年数据,固化数据转换脚本,各类报表、数据表1023份,各类报告等非结构化数据1848份,实现财务数据随取随用。

——国有企业业务数据库,逐户企业梳理业务板块,建立19户市属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和业务台账库,归集供水、供热、供气、公交、酒店等业务数据1.3TB,同时依托威海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联网使用婚姻、不动产等实时数据,定向采集工商、社保、低保、财政供养人员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外部数据,形成了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和业务台账的充足储备。

——国有企业数据分析模型库,结合国有企业全面审计项目,全面梳理企业财务、业务、内控等情况,厘清内外部数据关系,运用SQL、Python、ETL、Navizat等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按照“分析疑点、核实反馈、总结固化”的数据分析思路,实现了市属19户国有企业及下属共184家国有公司年度72项指标从原始数据到分析指标到评价结果的全流程建模,并逐户企业建立关键业务数据分析模型,拓展了审计深度,提高了审计效率。

有了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加持,威海审计形成了业务主审、数据主审“双核”驱动的“双主审”工作机制,数据审计人员和业务审计人员互联互动,信息审计技术和业务审计思路相融相促,实现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双提升”。多种大数据分析技术方法的运用,新增了关联分析的维度,拨开了复杂繁多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之间的“迷雾”,使类似前文某国有企业职工关联交易这样一些“隐形关系”浮出账面,有力推动了“政策+业务+资金”的全要素审计相关实践经验得到山东省审计厅领导批示。

近年来,在常态化审计监督模式指引下,威海审计充分发挥“吹哨”提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经营行为持续规范,资产营运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19户市属国有企业处于行业优秀或较好水平的企业由上年的2户增长到8户,预算和投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违规决策问题基本杜绝,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数量逐年下降,国有企业在审计监督“护航”下,正沿着改革之路健康向前发展。

供稿:王娇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