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纪,姜子牙(吕氏,名尚,俗称姜太公)因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被封齐地,建齐国,国都设在营丘,即今天的临淄。姜子牙建立齐国后,以法治国,尊贤尚功,遵从当地民俗,简化烦琐的周礼,安定民心。他在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民间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姜子牙是齐国的创始人,其后代历任齐国公十世,史称姜齐。不料传至齐康公十九年(前386),相国田和篡位,变姜齐为田齐,把姜齐最后一任国公齐康公姜贷放逐东海之滨的一座小城(今烟台市芝罘区西郊)。公元前379年,康公病逝,其子孙将其葬于夹河下游公鸡岛,后迁葬芝罘山顶(今芝罘岛老爷山顶),俗称康王墓。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已甘于平民生活的康公裔孙姜相伯(姜太公27代孙)听到一个令他心惊肉跳的消息,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正在东巡,已过黄县,不久将到芝罘。
姜相伯知道,齐国两年前亡国,是秦始皇最后征服的国家。虽然国已无存,但秦始皇仍旧有戒心,他要宣扬自己的强威,也要防止齐国公的后嗣东山再起,如果发现定要斩草除根。所以,姜相伯认为此地已有危险,必须尽快离开。
姜相伯对胶东地形大体了解,他决定不再选择海滨之处居住,而是带着两个儿子永泰、永通及全家人一路往东南方向逃。一路艰辛不必多言。这一天,他们来到一片山地丘陵地带。在一座高100余丈的山峰(即今天的寨山)东侧,他发现有一条深长壑谷,南北长约六七百丈,林草茂密,溪流潺潺,鸟鸣兽走,人迹罕至,仅在南侧有一条狭窄山口可进出。此处真是既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又能保证安全庇护的好地方,姜相伯心中十分满意。他向北望去,壑谷终端隐约连接天际,遂脱口而出:“就在这里住下,此地就叫通天岭吧。”
酷暑往来,倏忽9年,他们一直过着隐居的日子,外人并无知晓。只有大人们偶尔出山到集市置办些食盐等生活必需品。某日,有个采药老者至此,看到在树林里有5个玩耍的小孩,恍惚中以为是人参娃娃现身,惊吓而去,回去与他人说起此事,此地遂以五童夼之名传开。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的一天,永通下山回来,带来一个好消息,说是百姓纷纷议论秦始皇驾崩了。姜相伯与两个儿子相拥喜极而泣,他们决定结束深山隐居生活,融入当地百姓中。于是收拾家当,带领全家男女出山,到此前他们各自早已看好的平坦地方建屋立村。
姜相伯决定俩儿子自此分家,他与永通到通天岭东南方向约15里路的地方立足,永泰则到西北方向也是十五六里路的地方落户。且说永通选择的这块地方,位于嶞崮山之北,一条河流横贯东西,土地平坦肥沃,非常适合农耕。立村后,姜相伯携子孙建房筑井、拓荒播种,并于村北栽植了一株银杏树,以求繁荣兴盛。为不忘之前隐居通天岭的这段历史,相伯就取村名为通天岭,后逐渐演变为通岭、峒岭,但仍保留着“通”“童”的谐音。这块地方果然是风水宝地,年年好收成,加上远离中原地带,较少遭受兵燹之患,当年区区数口姜氏之家,很快人丁兴旺起来。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明隆庆元年(1567)六月十三日,暴雨倾盆而至,连续多日不开天,终于引起山洪暴发。奔泻而来的滔滔洪水,冲垮了村南的河堤,越冲越宽,朝着村中一条地势较低的道路汹涌而来,竟冲出一条河流。两旁房屋坍塌被卷入洪流中,姜氏祠堂的房架子、村中央的石碾子和碾砣也被冲出百米之外。这次自然灾害,幸亏发生在白天,村民得以及时逃往高处。此次洪水,将峒岭村冲成东西两部分,从此,河东称东峒岭,河西称西峒岭。
峒岭村是今威海境域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村庄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文物工作者就在东峒岭村东南和西峒岭村东北发现了古文化遗址。在古文化遗址上采集到的遗物有红烧土和陶器残片,收集的标本有鼎足、鼎口沿、罐口沿等,属于龙山文化遗址。这些标本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地生活居住。从姜永通建立峒岭村以来的2000多年时间里,始终保持枝叶硕茂。至20世纪末,东峒岭、西峒岭两村的人家有1400多户,已繁衍至炎帝世系151世,姜太公的102代裔孙。
峒岭村一直秉承先祖姜太公的崇文尚武精神,村民在农耕之余,读书习武成风。据西峒岭村老人姜天成说:宋金末年,村人姜廷学在少林寺学艺期满,其恩师赐予“山东无二”的腰牌。姜廷学回村后,便以村为中心,广开武馆,遍及胶东半岛。从此,峒岭姜姓就在劳作之余习武强身,而除暴安良也成为峒岭村人的武德宗旨。村里读书人有考取进士做过翰林学士的,武术高手更是代代均有。例如村人姜伟,在康熙二十四年时,因剿匪贼有功,被授运粮河千总职,不久又升运粮河武略将军,直到康熙三十七年才带职回乡。
清以后,村里常年开设拳房,全村练武蔚然成风,主要操练祖传的“太祖长拳”。以至境内有句俗语:“峒岭的小巴狗,都会翻筋斗。”意思是村人天天练武,连家里的小巴狗都看会了。旧时很多商家押运货物,经常请峒岭村的武术高手做保镖。村民传说,清末有位叫姜习连的人,从不开街门进出。离家时,从院子里一跃而起,飞过院墙落到街上;回来时,再从街上跳进院子里。姜炳祥也是武功高强。83岁那年,有一天他蹲在锅台前烧火,儿子进门关心地说:“爹年纪大了,以后少干点活吧。”老人家不愿意了:“哼,嫌我老了不成。”遂起身用脚轻轻一踹,儿子就被踢到院子中间去了。他边踹还边念叨:“看我老没有老。”
值得峒岭村村民骄傲的还有村北那棵树形挺拔、树冠圆满的银杏树。此树雌性,高15米多,胸径1.36米,冠幅达340平方米,树龄430年以上。据该村老人姜文同讲,明朝姜姓家谱记载,这棵银杏树是明朝时期所植,树旁有一座三官庙,有庙田40亩,房屋数十间。当时庙院内有一眼泉,泉水一年四季不干,滋润着银杏树生长旺盛。1930年,原庙改为学堂,院内泉被填平。1931年,此树伸向西北的一根大树枝又被雷击断,树势由此转弱。1989年,开始修建青威高速公路,路从树北通过,筑土时无意将大树的浮根埋住,该树又开始茂盛生长。2004年春,为了加强保护,提高村民爱树护树意识,东、西峒岭两村给银杏树建起了石头围栏,并立“万古长青”碑以纪念。两村的姜氏村民逢年过节时都会来银杏树下祭拜。
姜姓是威海市乃至胶东境域最古老的土著姓氏之一。民国二十五年《牟平县志》中载:“姜姓系土著旧族,其最著者,为峒岭及官庄”“本县姜姓,率皆出自峒岭……”其后裔散居胶东各县。几千年来,峒岭村和万户村的姜姓人口不断迁往他处,生根繁育,或形成村落,或入籍他村开枝散叶。据各地地方志或家谱记载,胶东,特别是烟台、青岛、潍坊等地都有数量不少从峒岭或者万户姜姓分化出的村庄。威海卫民间也有“先有姜家茔,后有威海城”的说法。在今乳山市350多个姓氏中,按人口多少排序,姜姓列第六位,3.3万余人,约占乳山市户籍人口总数的6%;有姜姓的村庄遍及全市103个村,占乳山市村庄总数的17%。在威海境域800多个姓氏中,姜姓名列第八,在烟台排位第七,在青岛排位第十一。
在山东省、东北三省,追溯姜姓源头,都指向峒岭村。基于对峒岭的认同感,2019年9月14日,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西、贵州、广西、海南等地的姜氏宗亲代表来到通天岭,出席“姜氏先祖相伯公故居遗址纪念碑”落成仪式,以纪念先祖姜相伯在通天岭的隐居岁月。根据胶东半岛、关东地区姜氏人群的族谱记载,峒岭村不只是威海地区,也是山东半岛、东北地区,甚至是朝鲜半岛姜氏人群的唯一或主要祖居地。
(高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