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故事中的威海㉕ | 十二支刘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2-01-10 13:49
点击次数:

在威海土著姓氏的发展史上,根据各姓氏的发祥地,有峒岭姜、斥山于、鸭湾刘这样的说法。其中,由于刘姓发祥于文登鸭儿湾一带,由此四下开枝散叶,因而有鸭湾刘的说法,而十二支刘是鸭湾刘的重要分支。

刘必绍是“十二支刘”刘氏文化家族的第一代,选贡出身,著名理学家,是文登有名的先贤。

刘必绍,1545年生,幼明敏,读书博学强记,入县学后,读书范围很广。读书之外四处游学拜师,师从当时理学名儒周讷溪、邹颖泉、耿楚侗。三名儒学高人传授给刘必绍以儒学先传的要领,刘必绍笃守之用,终身不懈。是明嘉庆二年(1568)恩贡;明万历二年(1574),授汝宁府通判;万历六年(1578),任宣府东路仓场通判;万历十年(1582),升保安州知州。

刘必绍在任保安州知州期间,为官清廉,政绩突出。兴修水利,造渠30里,人称“刘公渠”。还曾修筑屯堡六处,以安边民,堡墙高三四丈,墙外壕沟数尺深,内设民居,是抵御外族侵略和自保的最好方式。

康熙年《保安州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万历十二年,知州刘必绍重修迎宾馆,在土地祠后。明万历十一年,知州刘必绍创建科第坊,在钟鼓楼前。明万历十一年,知州刘必绍重修钟鼓楼。”刘必绍在他的为官生涯里修建了18处公共设施。有人称赞说:“刘必绍在保安州任知州的八年间,不曾一日安逸。开仓以济灾民,修葺庙宇牌坊,捐献俸禄置买义冢,于城南门外建惠民药局,重修保极书院教授学生等。公事少暇,即为诸生讲学论道。”同时,他还在南门外河神庙旁建一座观德圃,供书院的学子们来此射箭习武。在保安洲知州任内,由于政绩突出,曾有两次升迁,但因当地百姓的竭力挽留,没有成行。

史载,万历十七年(1589)调往山西长治,在离任时,州人“不忍其去也,扶老挈幼,填溢郊坰,俱泣下曰:‘仁人去,吾何依!’乃于寿民亭侧建生祠肖像祀之”。可见当地百姓对他的爱戴。

万历四十八年(1620)因儿子出使朝鲜有功,皇上为刘必绍加升一级品官,升一级工资,赠“奉政大夫”,提前退休。

卸任居家后,刘必绍读书立言,建祠堂、修祀事、讲宗支法,子孙世代守之。凡族中之疾病、婚嫁、丧葬、科举者皆有赡给。之后300多年,子孙都遵守他的遗法。他好藏书,在保安州任上就在家乡文山宅旁盖有万卷楼,自记之曰:“经术世务,吾书备载。体此以明德,推此以新民,纯此以止至善。戴天立地而为三,夫复何愧!”他一生勤于著述,著有《四书传习录》《观我亭集》《言治纪略》《官箴补》《三镇一览图说》。刘必绍被誉为文登明代“四君子”之一,死后入文登乡贤祠。

社会上的“十二支刘”说法,是由刘必绍的长子刘濡恩创立的。刘濡恩,幼承父训,读书知大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选贡除河间府通判。逾年迁永平府同知。危境中出使朝鲜,不辱使命。后以功保甘州监督,补巩昌府同知。

刘濡恩生有12个儿子,皆学有所成,被人们尊称为“十二支刘”。十二支刘成为刘氏文化家族的代名词。十二支刘中的堂兄弟刘䜣、刘煇,在顺治十二年(1655)同时考中进士,被称为“兄弟同榜”,一时被传为佳话。刘氏家族,据光绪《文登县志》不完全统计,先后出进士5人、贡生13人、监生3人、举人1人。刘氏文化家族一个显著特点是各有建树。除有一支出继外省,余下11人分别简要阐述如下:

刘樾蓊,岁贡,怀远知县,精书法,著有《存痂草》《未刻草》。

刘樾芗,明崇祯年间以岁贡生任湘乡知县。

刘樾茂,恩贡,清顺治初考授州判,工书法。

刘樾蒨,岁贡,山西布政司都事,题代州知州,赠中宪大夫。

刘樾芑、刘樾苞、刘樾蕚,都是廪生。

刘樾采,副贡。

刘樾藻,监生,候选县丞。

刘樾蕡,排行十一,超贡,清顺治十六年任河南通许县知县,康熙元年晋升开州知州。著有《治通政略》。

刘樾蕙,附生。

刘家第四代樾蕡的儿子刘煇,与其族兄刘䜣为同榜进士。

刘煇,历史是这样评价他的:“天资颖异,立志尤专,挑灯攻读,下笔疾速,落笔成章,顷刻可成数文。自童子至为诸生,考试必定名列前茅,顺治八年乡试成为举人;顺治十二年会试考中进士,时年32岁。顺治十七年典试广东,为当时所取第一名解元。不久升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又补授仪制司。康熙十一年冬亡,年仅49岁。死后入乡贤祠。”

除刘煇外,刘樾蕡还有另外三子:长子刘焜,顺治十年恩科拔贡;次子刘爟,廩生;三子刘瑛,庠生。

刘煇有两个儿子,一子叫刘一中,贡监生;另一子叫刘一元,监生。

刘家第四代,刘樾蒨的儿子刘䜣,明崇祯年间出生。自幼聪颖,顺治十二年同叔弟刘煇等十几名举人一同赴京会试,考中同榜进士。吏部授刘䜣以兵部主事。刘䜣聪敏机敏,办事干练,晋升本部郎中,历任云南开化府知府。府署为新设,下无州县,无城郭,荒茅丛棘之间,杂集流户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不通,实属荒蛮之地。刘䜣在任十余年,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教化开导,像父母保护初生的婴儿,切磋浸染,时间日久,土人受教亦豁然。其时吴三桂在云南称王,擅作威福,称王称霸,朝廷号令不行于西南。刘䜣断然弃官归里。等到吴三桂反叛蠢动,云南成为贼窟,在云南做官的人多被吴三桂胁从。吴三桂叛乱平定后,胁从者多获罪。刘䜣辞官在前,得以独免,时人因为这件事而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刘䜣生有一个儿子刘一良,太学生,精医术,前来求医问药的人接踵而至。不论深夜严寒,他都有求必应。有持礼感谢者,即便是很少的东西,也尽力辞谢。又乐善好施,宗族乡党中有贫不能娶者,竭力相助,以延其嗣。晚年好卜筮之术,著有《周易研悦阙疑》二卷。据传当年刘一良骑小毛驴乡游,逢知县下乡,差役开道逼其躲让回避。刘一良下驴后说:“我头顶知府,脚踩翰林,走路都不行吗?”知县得知下轿参见,并与之交好。

刘一良的儿子刘孔昭,字视则,号钟溪、蒿庐,文登河北村人。孔昭世代书香世家,自幼读书,雍正己酉科拔贡。雍正十年(1732)乡试,文登宫书禧、刘嘉生、陶凯士、刘孔昭、吕瑶5人同登乡榜,成为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刘孔昭登进士榜,列二甲第八十七名。入翰林院为翰林庶吉士,散馆授汾西县知县。刘孔昭天性颖慧,潜心经义,不落俗套。在汾西任职2年,请终归养。居家以教生徒,奉养父母,从学者众多。46岁卒于家,士论惜之。德州宋弼秋有《夜怀人绝句》云:“数载逍遥待丛班,一麾汾水遂初还。家山东近蓬莱岛,忆尔投纶碧海间。”孔昭之后迁居葛家院西村。其后裔保存的刘孔昭画像被烟台收藏者购去。

刘家第四代,刘樾芗的长子刘炯,康熙五年考取举人,清康熙十五年考中进士,文登人于渶与刘炯同榜,紧列刘炯之后。刘炯中进士时已过不惑之年,自感年龄及性格不适为官,所授临潼知县远在陕西西安府,未出任,荣归乡里,教授子侄及诸生。

刘樾芗次子刘炳,康熙十七年中举。

刘重选,字升如,又字文叔。文登河北村人。父一清被追授为中宪大夫高州知府。重选自幼刻苦攻读,康熙五十六年(1717)与文登丛荀、堂弟刘重殷三人一榜中举。雍正二年(1724),考中进士,列三甲一百一十八名。后经吏部考核,授户部主事。任职勤勉,生性忠厚,广交寒士,情意恳切。后担任乡试阅卷的房官,得到云南陈大受考卷,立即向主考官推荐,却被主考官压下。陈大受后来以拔贡朝入京,离家万里身无分文,不能返回家乡。重选邀其至京城寓所,谆谆教诲,视如自家弟子,饮食起居照顾周到。后陈大受由翰林院起家,官至江苏巡抚。重选担任扬州同知,陈大受报以恩师,不敢用僚属身份相待,特写奏章提请将自己调至他省任巡抚。后对重选馈赠没有间断,终身待以师礼。重选官至广东高州府知府。刘重选善书法,师法褚遂良,闻名遐迩,被选入《清朝书人辑略》。著有《粤东草》1卷。

刘氏家族有良好的书香相承家风,父子相接,互相激励,代代传承。他们既是官宦人家,也是文化世家,家族的大部分人都著有诗作、文集,有的著作成果丰硕。十二支刘的先祖刘必绍所创建的万卷楼,里面藏有大量图书,有他们在社会上购买的,也有他们自己著述的,一直被后代们传读、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刘氏后人将这些保存完好的图书,全部捐给文登图书馆,计一万多册,弥足珍贵。

刘氏家族的祖茔,在秦始皇东巡成山路过的驾山,可惜现在已找不到任何痕迹了。所幸当年刘濡恩在葛家镇刘家上口置有田产,有刘氏后人在此繁衍生息,刘家上口的刘氏祠堂和刘氏老屋,现在仍然保存完好,并且还有完整的族谱。这为十二支刘的刘氏后人寻根问祖、学者研究刘氏文化家族,都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陈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