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出“威海声音”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1-09-27 10:20
点击次数:

9月26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威海专场。面对全国50余家媒体记者的目光和镜头,我市从多个角度展示城市建设成果,用扎扎实实的成绩交出一份“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合格答卷。

全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重要指示。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三年来,我市从宽窄两个口径理解、设计和推进精致城市建设,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从“六个精字”的思路入手,全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

坚持精当规划、精美设计,我市出台全国首部精致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和首部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开展第四代城市设计,实现中心城区16个管理片区、63个管理单元城市设计全覆盖。坚持精心建设、精细管理,我市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0.6公里,海绵城市50.7平方公里,城市管理案件处置率达到99.7%,全市住宅小区业委会、物委会覆盖率达93.8%,物业缴费率达87.2%,化解了15.7万套“办证难”问题,盘活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220个,整治低效用地5057亩。坚持精准服务、精明增长,全市建成47处社区食堂,在农村建成574处老年餐桌,新建215处口袋公园,新增7300个公共停车位,170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空气质量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宋修德介绍,今年4月,我市又完成市辖区城市体检和市域精致城市建设评估,目前50项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中,6项优秀、36项达标,总体达标率为84%,16项指标已提前达到2025年目标值。

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

我市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集中力量培育七大产业集群,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68.7%,拥有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244家,“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2.6%,创新环境指数位列全省第一,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晋升全省第一梯队,高耗能企业、重点污染单位数量全省最少,产业绿色发展特色更加鲜明。

海洋是威海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树伟介绍,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我市于去年正式启动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工作,推动海洋产业由资源依赖、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型转变。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海洋碳汇策源地成为全国领先的工作新亮点。

目前,我市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处,海洋牧场面积突破120万亩,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864家,去年实现产值485亿元,远洋捕捞船队规模和产量产值全省第一,游艇、垂钓、休闲运动等新兴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我市将创新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构建“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争取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目前,我市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24家,延伸设立创新机构90家,在孵的科技型企业达到1300多家,先后举办“中韩创新大赛”“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中欧膜技术创新合作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创新格局形成,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三个国家级试点的政策叠加效应,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十三五”期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全省第三,累计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4.5%,今年1—8月,对外贸易增长30.5%。

作为全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地级市,对韩合作成为全市对外开放工作的“重头戏”。“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动威海—仁川“四港联动”,规划建设24平方公里的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着力打造服务贸易的先行城市。目前,全市每周已开通对韩空中航班42个班次,海上航线9条,984家韩国企业在威海发展,2020年威海口岸对韩进出口总值达到1484亿元,接近全国的1/10。

营造企业舒心、群众满意的城市环境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我市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以“准、减、信”三字诀为企业在威发展壮大提供最好的保障。

精准有效服务企业,我市建立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四张清单”调度办理机制、金融辅导员制度和用工服务专员制度,依托12345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办结确认。实施“五减”行动,对企业审批、融资、招投标以及获得电力、获得用水等关键领域,分类开展专项提升行动,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大力实施信用“五进”工程,在全省率先构建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今年以来共发放“信易贷”304.2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建设精致城市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2.3万元,年均增长6.8%和7.4%。

市政府秘书长邓勇介绍,让百姓腰包“鼓起来”,我市做好“加法”的同时,也做好“减法”,创新建立“高效联动、快速反应”的群众诉求办理机制和“群众点单、政府办事”的为民服务机制,推行“六治融合、一网联动”的社会治理机制,着力减少群众的烦心事。

去年,我市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目前,人均文化事业费、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文化站设施平均面积、城市书房数量等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今年1—8月份,12345政务服务热线服务过程满意率99.7%,办理结果满意率93.7%,综合满意率96.7%,全市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正在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