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1月中央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山东省威海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伸出饱含真情的援建之手,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展开了全方位支援,凝聚着千里之外的“威海力量”。为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参与援青工作的氛围,即日起,开设《威海门源山海情》栏目,刊发报道威海对口支援青海门源工作情况,敬请关注。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辖区总面积6902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辖4镇8乡109个行政村。2010年起,由威海市对口支援。
门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连接“河西走廊”旅游线的必经之地,是祁连山风光带和“环西宁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源县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由“三大板块”的高原自然风光和众多历史人文景观组成。西部是素有祁连山下金牧场之称的皇城大草原,夏都第一峰岗什卡雪峰,并与享有爱情鸟的乐园的“花海鸳鸯”湿地相映成趣;中部是花开千顷、香飘万里的百里油菜花海,每年七八月份60万亩灿烂绚丽的油菜花给人以金色的狂想和震撼,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绝版高原奇观;东部是林海浩瀚、绮丽锦绣的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堪称“高原绿宝石”,它以青海省最大的林地面积、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独具魅力的山水林田湖生态旅游佳境。门源县人文景观丰富绚丽,有历史文化厚重的浩门古城、克图三角城、岗龙石窟等众多的历史古迹,有70余座清真寺及仙米寺、珠固寺等藏传古佛寺,有回族宴席曲、华热藏族服饰等构成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每年举办的“油菜花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和“岗什卡国际滑雪登山大师赛”使门源旅游品牌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
2010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区发展作出重大安排部署,并决定由山东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其中威海市对口支援门源回族自治县。自此,拉开了新时代山东及威海等四市援青的历史大幕。
十多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方法,集聚资源、整合资金、集成政策,构建起立体式、全方位支援帮扶格局。
十多年来,威海市根据援建工作要求,坚持“门源所需,威海所能”,累计落实援助资金4.2亿元,实施援建项目45个;累计捐款捐物5000余万元,为海北州和门源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多来,威海市先后选派四批90名援青干部人才来到雪域高原,以“缺氧不缺精神,高原更高标准”的情怀,在海北门源这片热土上倾情奉献,铸造着“山东援建”的靓丽名片,让鲁青友谊历久弥坚、传承弘扬。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向组团式、深度帮扶转变,对口支援青海省门源县工作持续提档升级。威海4区市与门源县所有12个乡镇实施结对帮扶,协调威海8家企业与门源8个村、市直12个部门与门源县对口部门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在全省唯一实现了市县、区(市)镇、镇村、村企、医院、学校、对口部门结对帮扶的全方位覆盖。主导推进建设的冷水鱼育苗繁殖、电商扶贫等13个产业项目逐步成为造福当地百姓的山东援建精品项目。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篇之年,山东援青威海管理组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以及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对口支援藏区工作的部署要求,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威海援青”旗帜勇立潮头,各项工作扎实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