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故事中的威海⑭ | 留村元代石墓群的故事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1-12-30 13:52
点击次数:

荣成市石岛管理区宁津街道留村西南面,距村子大约200米处,有8座古代石墓,它们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错落于一片碧绿田野之中。

2013年3月5日,留村的这群古代石墓,经国家文物局报原国家文化部确认,国务院核准,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留村石墓群。

按照国家文物局规定,不可移动的文物要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须符合具备特别重大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条件。墓葬类文物能够入选“国保”的,一般都是帝王陵寝、名人墓葬或经过发掘有重大考古发现的墓葬。如山东墓葬类国保中的苏禄王墓这样的帝王陵寝;如孔林、曹植墓这样的名人墓葬;如沂南北塞墓群这样属于内涵丰富的汉画像石墓等等。

作为普通的家族墓地,留村石墓群时代偏晚,规模又不大,但却成为“国保”,这其中究竟蕴含着哪些必要因素?这些古代石墓为何会出现在边远的胶东沿海?经考证,这些古墓已有700多年历史,属元代,它因何出自元代?有元代石墓群的这个村庄为什么叫“留村”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有什么历史渊源呢?这种种疑问,都是人们想要了解的。

留村石墓群在留村村西山前,背依柔曼梁岭,卧伏肥沃田畴。留村人九成姓程,只10多户苑姓,一两户宁姓(程、苑、宁姓氏均为威海区域少见之姓氏)。

留村古石墓群规模不算很大,占地不足1000平方米,整个茔地,散落着大小不等、残缺不一的8座石墓。这8座石墓,全部采用花岗石建造。风雨侵袭,岁月斑驳,石墓表层的石块均呈现深深的青灰颜色。石墓造型均呈圆圆的陀螺型,结构呈圆塔状。这种造型和结构,古人用来表达何种含义?不得而知。

在石墓群中,有一座较大的石墓塔,分墓塔盘、墓塔身、墓塔冠建造。墓塔高2米30厘米,墓塔围4米65厘米,墓塔座中盘6米20厘米。墓盘下一尺多高的底座上,雕刻力士、祥兽和花鸟虫草等图案。图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艺术性极高。普通农人的墓葬做这样的精雕细刻,这在古代墓葬比较少见。8座古墓中,仅3座墓铭文字比较清楚。其他几座,有的一个字也看不清楚了,有的能看清几个模糊的字,比如有一座墓铭上有“文登”“孟”“父”“统”字样。

三座墓铭如下:

石墓主(一)

文登县第七都

程伯通墓记

父 程伯通

母 王氏

父用石匠张百川刻

元统三年七月七日(元统三年即公元1335年,元代后期——今注)

石墓主(二)

文登县第七都

程用墓记

父:程用

母:王氏

元统三年七月七日

石墓主(三)

文登县第七都

程元泰墓记

父:程元泰

母:王氏

长子伯见、二子忍见、三子元见、四子俱见、五子义见为正八年仲秋上旬月八日?(为正八年即公元1349年——今注)

三座石墓墓铭足以证明,这里确实是留村程姓祖茔。但那座在墓主人一栏刻着“孟”字的古墓,说明这里有孟姓人墓葬,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留村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留村来历和留村程姓来历的传说。唐时黄巢起兵,转战山东,兵败被唐军追杀,逃到胶东半岛东部沿海一带,在一个叫作孟山前村的村庄避难。慑于唐军“藏匿匪首黄巢者,诛灭九族”禁令,附近村庄无人敢藏匿黄巢。走投无路的黄巢,逃到山间一农户家,哀求一程姓老婆婆救自己一命,并表示日后定当报答救命之恩。善良的程婆婆偷偷将黄巢藏在自家的土炕下,使黄巢躲过一劫。

唐军撤走后,大难不死的黄巢跪在程婆婆跟前说:“日后我起兵成事,要是我的兵士来这里报复那些不肯救我的人,到时你在你家的门楣上插上桃树枝。我的兵士就知道你是我的恩人,他们便不会杀你。”程婆婆说:“乡亲们不救你不是他们不愿意,是害怕唐军灭了他们九族啊。”黄巢说:“这个我不管。”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数年后,黄巢在长安称帝,派军队前来孟山前村报复不肯救他的那些人。程婆婆听说后,赶忙告诉孟山前村所有人家在自家门楣上插上桃树枝,说黄巢的军队见到插有桃树枝的人家就不杀他们了。村民们虽然对程婆婆的话半信半疑,但还是照着程婆婆的话做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黄巢军来到孟山村前要屠村,当他们看到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插有桃树枝后,便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杀掉哪家,应该放过哪家。黄巢军队悻悻而去。

事后,孟山前村的男女老幼来到程婆婆家感谢程婆婆的救命之恩。有人说:“是程婆婆救了我们,我们以后不姓孟了,就跟着程婆婆姓程吧。”大家一致同意。又有人说:“是程婆婆把我们村留下了,我们村不叫孟山前村了,以后就叫留村吧。”大家更是大喊“同意”。端午节家家门楣上插桃树枝也因此成为胶东沿海一带的一个独特民俗。(传说,与留村一村之隔的渠隔村村名之所以有个“隔”字,就是因为当年留村家家户户插桃树枝,让黄巢的兵士无从下手而使渠隔村也幸运地将灾难“隔”了过去,逃过被屠村这一劫。)至于石墓群中的那座孟姓古墓中埋葬的究竟是哪位先人,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民间传说真是灿烂如花。一个简单故事透露了很多自然的、地域的、民俗的、文化的以及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的诸多信息。

留村石墓群能引起国家级专家的关注,并且在实地考察后通过层层审核最终过关,晋身“国保”,实属不易。那么,这样的普通百姓墓群能晋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究竟有哪些原因?

首先石墓的塔状结构应有其特殊含义,其产生原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种塔装的墓葬形式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受佛教的影响,类似如高僧的墓塔,如少林寺的墓塔林。留村石墓群地上部分也分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二是金元时期北方游牧生活习俗的影响。

其次是石墓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目前所知,此类石墓仅分布在胶东半岛一带,尤其在昆嵛山以东地区最多,当年不少地方田野里能过见到。清光绪版《文登县志》中有“山阿涧曲,古墓荒邱,累累相望,惟元为多”的记载。英租界时期包括庄士敦在内的西方人也对成片的石塔墓抱有浓厚兴趣,竞相将此类墓葬摄入镜头。

再有则是石墓有明确的纪年和艺术性装饰。10座石墓中数座有墓铭,可知其墓主人多为程姓。其中一座塔墓的墓碣有“元统三年”字样,表明元代后期。这就为元代家族墓地的葬俗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时空框架。不仅石墓的整体造型独特,其构建也不乏艺术性装饰,如石雕的祥兽和力士、石刻人物和花卉等。

以上三个因素使留村石墓群具备了重大的历史、艺术价值,这应该是其晋身“国保”的主要原因。

(殷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