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庙又称始皇宫、秦皇祠、秦皇庙,位于成山东端前坡,是成山头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纪念“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庙宇之一。这座距今2200多年的庙宇,充满无限变故,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310年两次幸临成山,为的是巡狩边疆、立石颂秦德和求取长生不死仙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二次到成山时,齐人方士徐福为讨好皇帝上书称:成山大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里有长生不死的仙药。秦始皇被徐福说得动了心,拨玉帛、巨资和3000童男童女,要徐福先行一步到成山,修建一座直通仙山瀛洲的大桥。随后,秦始皇与丞相李斯等官员到达成山。为了有个下榻理政的居所,在成山三峰的前坡,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行宫,名为“始皇宫”。当时的殿宇有三进,附属建筑物14间,正殿有始皇塑像,金面玉冠,神采威严。道光《荣成县志·古迹》中“秦皇宫”云:“始皇东游时筑,后人即其遗址为始皇庙。”1985年在整修始皇庙时,出土了秦代的铺地方砖,可知今之始皇庙所在地确系秦时行宫的遗址。
(图片来源:威海图片库)
可惜这座最早的行宫,因年久坍塌被毁。后来,当地居民为了感念秦始皇光临成山,在其遗址上重修了始皇殿。据说始皇殿修得很大,正殿三幢,配殿14间。雕梁画栋,钩心斗角,异兽怪犼,金碧辉煌。庙田300多亩,威武雄壮,冠一时之首,人们赞扬:危危乎其壮哉。
天地悠悠,时光荏苒,此后自秦到唐过了800多年,始皇庙仍然屹立成山头。时至唐开成(836—840)年间,日本高僧圆仁于838年到大唐求法,在中国居住了九年零两个月,其间三次在威海市内的荣成、乳山等地巡游,曾在赤山法华院居住两年零五个月,也到成山进行过考察。圆仁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最后用精深的汉文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部巨著,成为后人研究唐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一载:“赤山东北隔海去百许里,遥见山,唤为青(成)山,三(峰)并连,遥交炳然,此乃秦始皇于海上修桥之处。始皇又于此山向东见蓬莱山,瀛山、胡山(方丈),便于此死。其时麻鞋今见在矣。”这段记载是圆仁亲眼所见,尤其是“其时麻鞋今见在矣”,说明当时成山还有珍藏陈列秦始皇文物的祠庙。
宋代的始皇庙是什么样子的呢?约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期(976—983)的《太平寰宇记》“文登县”条有:“秦宫,在县(文登)东北百八十里。古老相传云,秦始皇所造。”这个秦宫当是秦皇宫,可知秦皇宫在北宋初期完好存于成山。1985年,在始皇庙前出土的北宋宝元二年(1039)诗刻石一方,题为“秦皇祠”,证明北宋时的“秦宫”又称“秦皇祠”。
始皇庙在明代遭遇血与火的洗礼,全部被烧毁。正德七年(1512)三月,刘六、刘七等贼寇在成山登岸,入侵始皇庙。为了抗击贼寇,庙内之人钟鼓齐鸣,持棒拿械,奋起反抗。最后,刘六、刘七等贼寇纵火将始皇庙烧毁,后跑去文登。悲惨的是,庙内之人有的被杀,有的烧死,几乎都死于这场祸灾,始皇庙遂成一片废墟,瓦砾遍地。当地百姓舍不得这座颇有神灵的始皇庙,于是捐款在废墟上重建,但规模小得可怜——八尺见方一间。
始皇庙又延续到清康熙乙酉(1705)年间,面貌破旧,濒临倒塌,曾有文人题诗讥笑的故事。《荣成县志·外志》中记载,秦皇庙在城东30里,本地人每遇大旱,就去祈祷下雨,总是有些灵验。有个地方官员安排一个下属,到庙里去考察一下。下属到了始皇庙,刚欲进门,忽然一阵风将庙门掩闭,进不去。下属寻思,始皇帝曾焚书坑儒,可能羞于见读书人,因此题诗:“偶来东海谒秦君,一阵狂风昼掩门。想是当年焚典籍,而今无面见斯文。”始皇神灵遭羞辱嘲讽后失灵,自此民众祷雨不应,后来庙不久倒塌了。当时文登人孝廉于绍祖(1705)看了后,题绝句云:“野老吞声说始皇,平川一半拟咸阳。自从直使题诗后,古殿无人蔓草荒。”
清嘉庆十二年(1807),文登县蔡官屯(今荣成蔡官屯)人、著名文人林培玠著《废铎呓》中载,成山上“有始皇庙,石室石尊……称之曰始皇老爷”。此时的始皇庙,还是小得可怜,人们主要把秦始皇当作神来供奉祈福。因为成山头海域航道有激流暗礁,浪涛汹涌,历史上不知多少船家在此触碓被海流吞没,所以南来北往的行船者,无不前来始皇庙祈佑平安。
始皇庙再一次兴盛,功归崇明人徐复昌。明嘉庆二十一年(1817)秋,崇明人账房先生徐复昌,从江南乘货船北上,行经险境成山头触暗礁沉没,只有徐复昌抱住一块碎船板,漂浮在海上。他在海面上看见不远处有一点亮光总是在前面引路,一直到靠岸登陆。黑夜里,徐复昌发现上岸的地方,是一座始皇庙,心中感慨这是神灵在庙中发光保佑救了自己。于是,徐复昌夜宿始皇庙,白天出来到农田里偷着抠扒花生、地瓜充饥。几天后,徐在小庙西一华里处,被卧龙村的村民发现抓住。村民问他是什么人,为何到这里。因为江南带有吴语方言的话与成山的荣成土话不通,徐复昌便用写字的方式,讲清了自己的遭遇,得到当地居民的同情和照顾。徐认为自己这次大难不死,有亮光引路,是神灵保佑的。他还十分感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文字,才能和本地人交流,认为秦始皇就是神。徐复昌认为自己与成山有缘,随即许下心愿,要在成山重修始皇庙,以表达成山救命之恩。
徐复昌回到江南后,历时3年化缘募捐,备足砖瓦木料,用6艘大船运到成山,在始皇殿旧址上修了一座始皇庙。徐复昌修建的始皇庙,正殿三进,钟楼一个,附属房屋16间。正中塑始皇像,金面、戴王冠、着龙袍,并塑卫兵侍卫。民国《荣成县续志》中载:“后殿有像为王者仪,塑其为始皇。”塑像上方,挂着木制鎏金横扁额草书:“德被成山。”后来,徐复昌又修了前殿、东殿及钟楼,正殿随即被称为后殿。后殿东间有泥塑龙王坐像,左右分别有火、财二神。西间供奉道光元年(1821)清代海上战将滕国祥。19世纪末又供奉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为了更好地助人,管理好始皇庙,徐复昌虔诚地出家,在庙里当了道士,法名本初。
后来,徐复昌又在庙外修筑了一座高高的灯楼,当中放置大瓮,盛满膏油。用棉絮捻出粗如手臂的灯芯,灯油由江苏人吕洪吉供备。灯芯点燃犹如火炬,通宵不熄,光照数十里。夜间行舟见灯则曲折连绵依次东下。更铸一巨钟,声闻数十里,遇阴晦风霾,不辨昏晓之时辰,则击钟不停,舟闻钟声,亦知趋避。故成山之下的行船覆溺绝少,而险阻区域,舟行如历坦途。徐复昌的功德,被官府详列上报,受到奖赏。
(图片来源:威海图片库)
关于徐复昌与始皇庙,还有一个皇帝与将军争夺主位的故事。此故事出自《废铎呓·徐道士》。书中载,徐复昌觉得自己要动大工程修始皇庙,心想自己是外来的道士,恐怕当地人嫌弃自己抢了功德而受到排斥和侵夺。的确,当时成山之西不远的县城里有“刁生”数人,所谓刁生就是专门刁难其他人做事的人。这些刁生有学问,足智多谋,见识广博,县衙奉若神明,乡人则视作虎狼。徐复昌就修庙有关事情,想与这些人商量,就将他们请入始皇庙中,谦恭地说多亏他们支持,他们是有功劳的人。这些人信以为真。徐复昌以商量口气对他们说:山上旧有八尺见方的小始皇庙,还有一个斗室滕国祥将军庙。欲将两庙合二为一,在将军庙的旧址上改建始皇庙。徐复昌的意见是,庙建成后秦始皇居中,滕将军旁坐。这个意见遭到刁生数人的反对。刁生们认为,秦始皇是暴君,乃千古罪人,且年代久远,不应该居中。而滕国祥是本朝在鸡鸣岛海域抗击海寇、御敌捐躯的忠义将军,保了一方平安,滕将军应该居中。徐复昌说:“始皇虽残暴,但是君;滕国祥虽贤能,但是臣。这就像父子一样,儿子虽然官大有本事,但吃饭时也不能比父亲先吃,将军怎么能居中?”双方观点不一,争论数天无果。一日又复议于庙中,突然栋梁好像要折断,声响特别厉害,吓得众人惊而跑出。有人欲拿粗木杠支撑,可响声停息,进庙一看,栋栋梁依然完好。有人说,这是惹得始皇神灵发威了,我们不可大胆犯上作乱,把将军置于君王之上。于是君臣座次始定,始皇帝居正中。然而,徐复昌因此得罪了刁生,以后不敢常在庙中居住了。
到了20世纪50年代,始皇庙原塑像被毁。1992年,荣成旅游管理部门又将始皇庙内外重新复修。始皇塑像居中,上挂鎏金横扁:“威震华夏”。向西依次塑有李斯、徐福。往东依次塑有财神、龙王。西山墙壁画为徐福率众求仙的《徐福渡海》图。东山墙壁画为始皇率百官的《成山观日》图。始皇庙门口抱对:雄扫六合何虎视,弩射海鲸天尽头。屡经损毁、跨越2200多年的始皇庙,如今巍然屹立在成山风景区。“千古一帝”庄重地俯视着华夏东天门,悠悠千载的历史故事,让无数游人回味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