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经区在全市率先创新“社区网格法庭”普法依法治理模式,推动司法服务重心向社区下移,把更多司法资源下沉到社区,为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了一条法治化新路径。自“社区网格法庭”投入运行以来,已为群众提供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4000多人次,依法化解各类“民间纠纷”700余件。
“社区网格法庭”由社会工作部牵头,法院、镇街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创新利用社区网格化建设成果和“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法院参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作用,将新时代智慧普法依法治理成果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 “互联网+综合法律服务”多项功效。
“社区网格法庭”服务“不打烊”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层板块。为此,按照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要求,经区在全区建设15处“社区网格法庭”,并采取社会购买方式,招聘懂法律、善调解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开展24小时法庭、普法宣传、诉前调解、文书送达等工作,结合党建引领双报到切实把司法融入社会治理当中,打造“普法、解纷、党建”三位一体平台,为社区群众提供定制式、精准化司法服务。
“今天,咱俩坐在一起,就你们两口子离婚问题,好好说道说道,也别不好意思,有什么心里话尽管说。”在凤林街道新都花园社区网格法庭,人民调解员王丽敏和当事人拉家常、讲情理,调解居民的婚姻家庭矛盾。
调解完居民的矛盾纠纷,王丽又开始忙着整理案头的卷宗,一项项列出计划、思路来。拉家常,说心里话,当面锣、对面鼓,调解员们尽心尽力给居民解开心里的疙瘩。自打有了“社区网格法庭”,新都花园社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找到“评理断案”的地方,矛盾纠纷也就化解在网格里。
“社区网格法庭”处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社会治理的第一线,具有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依托“社区网格法庭”,社会工作部司法科干部、经区法院法官定期下沉到镇街社区,开展法律咨询,为居民解疑释惑,引导居民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还会针对专职调解员开展法律培训,指导他们化解物业服务、房屋漏水等纠纷,依法解决矛盾问题,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无讼目标。
居民在网上立案,法院从网上推送,社区网格法庭接案,诉讼与非诉讼无缝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立起来,使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大幅减少。截至11月份,我区63%的行业纠纷通过诉前调解解决,信用卡纠纷同比下降了46.58%,离婚纠纷同比下降26.3%,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同比下降28.48%。
智慧司法系统赋能普法依法治理
西苑街道文峰社区的一位居民找到社区党总支书记盛兰花,皱着眉头说“盛书记,我不太满意这家物业,就是不想交物业费……”
盛兰花笑了笑,带着居民直奔位于社区服务中心二楼的“社区网格法庭”。整个空间里,“高大上”的触摸查询机格外显眼。“你这种情况不少,咱们直接看个案子吧!”说着,盛兰花点开触摸查询一体机,在“庭审直播”栏目里搜索“物业”两个字,选择其中的一个录播的案子播放。半小时后,看完案例的居民说:“我明白了,这物业费还是得交。以后再遇到法律疑惑,我就来这里看看。”
“网格法庭里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居民每次来都有新收获,知道哪些事依法应该怎么做,心里有了谱,居民更加知法懂法守法,矛盾和纠纷更少了,精致社区更幸福和谐了,我们的工作也好干了。”盛兰花十分看好查询一体机“普法好帮手”,也经常在工作中用到它。
自“社区网格法庭”开设以来,文峰社区网格法庭已为近百位居民解疑释惑,化解物业服务、房屋漏水等纠纷。诉前解决了15家物业公司与111户业主的物业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同比下降9.63%,物业纠纷同比下降31.3%。
本着集约、简朴、实用的原则,“社区网格法庭” 用“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块显示屏”就实现了普法依法治理的综合功能。在全区“社区网格法庭”内,均量身定制了智能触摸一体机,将“山东移动微法院”“人民调解”“庭审直播”“裁判文书网”等智能平台延伸到社区网格。
在“社区网格法庭”里,社区居民遇到某类法律纠纷,可以通过智能触摸一体机观看同类型案件的直播回放,或者查询案件裁判文书,与此同时,法官也会定期到“社区网格法庭”开展普法活动,通过类案检索、观看庭审直播、旁听庭审,居民可以进行诉讼风险分析,诉讼结果的预判,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利用智能平台,人民调解员会就近指导社区居民网上立案、关注山东法院诉讼服务微信公众号,引导当事人注册认证和使用“山东移动微法院”,提升智能平台的知晓度和使用率。居民在家门口即可进行网上立案、随时查询案件进度、接收电子送达,打通智能化平台在社区运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让数据多跑腿,居民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