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走进威海 > 威海史志 > 甲午纵横

亲爱精诚爱国抗战——试评萨镇冰在桐梓海校的演讲

文章来源:《甲午纵横(第二辑)》
时间: 2020-12-11 11:00
点击次数:

1937年7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大片国土迅速沦陷。至1939年夏,南京国民政府撤往武汉前后,日寇进犯我东南沿海,福建境内的金门、厦门等地可能弃守,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纷传日寇即将攻占福州。这时,福建盛传日寇很可能胁迫民望很高的海军耆宿萨镇冰出来维持局面。萨镇冰是名闻中外的爱国海军将领,果真如此的话他也是绝无可能就范的。当然,蒋介石唯恐萨镇冰落入敌手,遂遣人劝驾并护送其前往陪都重庆。萨镇冰审时度势,反复考虑后首肯离闽赴渝,1939年抵达重庆。此后他历游川、黔、湘、云、桂、陕、甘等省叩查民情,宣传抗日,直到1946年夏方由沪返榕。

1940年春,萨镇冰在贵阳稍事逗留后,返回重庆途径川黔交界的黔北重镇桐梓。3月10日,萨镇冰应桐梓海军学校师生之邀前往茶叙,并发表题为《我在海军界求知和服务的经过》的演讲。萨镇冰毕生公开发表演讲不多,整理成文公开发表的更是绝无仅有。本文试评价这次演讲的基本内容、特色和启示,兼订正演讲记录稿中的一处讹误,以飨研究福建船政文化诸同道。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的摇篮”——桐梓海军学校

成校于1867年的福建船学堂是近代中国开始新式海军教育成立时间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培养造就海军才俊最多、在中外海军界影响最大的海军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大举南犯,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机关到重要工厂企业,各大城市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被迫纷纷迁往西南大后方各省市。福州马尾要港频遭敌机轰炸,海军学校(1931年更此名)也奉令西迁,1938年秋方辗转迁至贵州省桐梓县。桐梓地处黔北,是抗战时期我国接受外援的重要国际通道滇缅公路的必经要隘。桐梓距重庆仅200余公里,位于群山环抱相对封闭的一片盆地之中,在云层的掩蔽下来袭的敌机很难发现。海军学校迁到桐梓后租用一位金姓富户新建的3层楼房作为校舍(实迄未收租金),又增建了图书馆、操场等附属设施。

桐梓海军学校办校8年(1946年停办后与青岛海军军官学校合并),共设航海、轮机、造船3个专业,12期(班)学生先后在校学习结业,311名毕业生中不乏后来成为海军高级将领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萨镇冰来校时仅有第九、第十期航海科学生约60余人。

桐梓海校校长高佑之少将原任“平海”舰舰长。1937年8月,为防日寇海军溯长江而上,南京政府命令海军不惜代价阻塞江阴附近航道,筑起一道水下封锁线。在大批日机空袭下我海军坚守月余损失严重,江阴大部守军奉命突围退守镇江后要塞失陷。高佑之在江阴封江战役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伤愈后,于1939年2月受命出任桐梓海校校长。训育主任邓兆祥经常向师生追述甲午国耻,激励师生报效祖国,他亲书“雪甲午耻”匾额悬于校图书馆门上。解放战争晚期,邓兆祥率英国赠的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起义回到人民的怀抱。桐梓海校继承和发扬马尾船政学堂的办学传统,校风严谨,纪律严明,没有寒暑假。除聘用外籍海军中级退役军官担任部分校课和训导管理外,学校非常重视学员游泳的体能和技能训练,县城仅有一条水流不大的小河,却训练出了许多游泳能手,表现优异者还予以奖励。凡校课各期考试不及格者一律退学,不论任何原因未经准假点名缺席者开革。桐梓海校执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尽管战争时期办学条件艰难,师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与学校附近的民众关系也十分和谐融洽。总之,海校办学期间为原本封闭落后的山区小城桐梓带来了一股爱国抗战蒸蒸日上的新风①。

抗日战争时期,桐梓海校继承并发扬了福建船政文化传统,培养了许多海军优秀人才,桐梓海校无愧于“高原战舰”的美誉,是中国人民英雄岁月中一个耀眼的亮点。

萨镇冰在桐梓海校的公开演讲——《我在海军界求知和服务的经过》

一、演讲的基本内容

萨镇冰首先向学员们介绍了60多年前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初建时的艰难,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随舰见习的海上生活,他特别强调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是他求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一位初涉近代科学知识的海军少年,他怀着强烈的新鲜感、求知欲和民族责任心步入了近代海军知识的殿堂。尤为可贵的是他“始终抱着怀疑和探索的态度去学习”,“恐日后稍一不慎将理论和知识运用得不当,会致全船的生命于死地”。虽然他年龄太小,舰长和教官不肯把重要的和辛苦的工作交给他做,然而他却要求自己像一名普通海军士兵一样,凡是士兵们应做的他也同样做到做好,包括冒雨上甲板与士兵共同操作。他深知作为未来的海军军官必须这样做,共甘苦才能得到士兵的信任,作战时才能做到“上下一致”,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技能,实地了解士兵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便是他心目中官兵“亲爱精诚”的涵义。他认为海上带舰的人只有以舰为家,以兵为亲,“在作战时才不致吃大亏”。他切身体验到这很重要,并恳切希望在座的未来海军军官将来也能这样做②。

接着,萨镇冰谈到见习期满后,他被派赴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的难得机会。马尾船政后学堂择优派赴英国留学的第一、第二届毕业生只有12名,萨镇冰是第二届学生中成绩最优秀的。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正是经历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而且组织严密和完备。他非常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船政学堂时虽专攻驾驶,留英期间他又涉猎了轮机和制造,他深知未来建设祖国海军使命之重大。此外,当时英国的议会和政党政治,司法独

立也是西方国家中最完善的,社会民风也最务实重行。萨镇冰利用课余时间“细查”这一切令他兴奋不已的新鲜事物,他相信“他山之石,足

以攻玉”,庄子所云“吾生焉有涯,学也无涯”是他勤学好问的座右铭。学成归国后,萨镇冰任天津水师学堂管轮学堂正教习4年余。1886年起,他开始长达数十年的海上带舰生涯,即使后来他担任海军最高军职时也没有离开过大海和军舰。但是,他的军旅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曾被上司记过两回过”。他历来性喜冒险,带领小炮艇在长江航行,不怕水深流急、暗礁险滩。一次是他在未航行过的航线上试航,不知水深和水流方向是很危险的,更不知是否有暗礁,结果仅不足半小时虽未触礁却被搁浅。另一次是他想验证航海学中学过的必要时可以停机,只用帆、篷、硬舵来驾驶,结果又遭搁浅。两次记过还算事小,他认为“更不幸的是因此使我没有机会参加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在黄海和威海进行过两次海战,他未参加的是黄海海战),为此他感到“无限的遗憾和惭愧”③。

萨镇冰谈到甲午战败的原因时沉痛地指出:“因为清廷官吏的腐化,在事先既没有充分地准备,事后仓惶应战;况且我们的军舰所具备的作战要素都不如人……结果是一败涂地。”事隔近半个世纪,他仍难忘的是“海军将士死事之惨,赴难之勇,真是使人兴奋”。更令人痛心的是甲午之后从政府到人民对海军的态度发生了“激变”,由自傲变为自卑,“此后中国海军的命运亦因此而决定”。总之,“人心一死,事事都没有办法”。他痛心疾首地指出:“这是本军的耻辱!只有我们未死的人,你们未来的将官才能洗雪。”④1905年和1919年,萨镇冰两度总理重振海军事务所拟定的建设海军的计划不仅被清政府和后来的北洋政府否决,而且为各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所掣肘,或质问或威胁不一而足,确是当时的海军青年难以想象的。尽管如此,萨镇冰决不甘心中国海军就此沉沦。“‘建’既不能,我只有向‘整’的路上发展了。于是改良军制、培育人才,先求内部组织之健全;再以渐进方式辟军港、建要塞、筑炮台、购机器,以完成建军计划之使命。”⑤从清末到民初,萨镇冰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正是为重“整”海军,以期恢复还难以达到甲午战争前水平的中国海军而心劳力绌、全力以赴。

二、演讲的特色与启示

萨镇冰的演讲是操浓重乡音的福州官话,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萨镇冰一生发表公开演讲极少,或者说这是唯一的一次。他为什么要应邀在此时此地向海军学员发表这篇概括他的大半生人生轨迹和感悟的演讲呢?

萨镇冰在海军界求知和服务的时代正是清王朝腐败落后走向衰亡,帝国主义列强环伺争相攘夺瓜分,中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沉沦的时代,尤其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是最危险最凶恶的侵略者。国家存亡、民族危机,呼唤人们特别是有志的爱国青年去求索、拼搏和抗争,萨镇冰便是其中的一员。萨镇冰宏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满怀希望和不懈奋斗的历程。

萨镇冰来到桐梓海校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全世界人民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也已全面展开,德日意法西斯横行于欧亚大陆,反法西斯国家相继奋起抵抗,保卫国家的生存和独立。这时我国最主要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他的演讲用了相当的篇幅从地缘政治、政府腐化和军事准备不足等方面追述甲午战败的原因,其中他特别强调了“人心”向背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一切也都是当时重庆政府所面临的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此,演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国家在危难时期尤赖于青年人的支撑,从马尾船政学堂到桐梓海校培养出一批批海军的栋梁之才。萨镇冰是比海校学员年长60岁的前辈,他现身说法、生动具体地娓娓道出了海军青年们必然要面对的人生抉择,比如立志、勤学、重行、勇敢、创新、坚韧和追求等等。演讲辞意恳切,其言谆谆,他殷切期望海军青年们“善自为之,遇挫折勿自暴自弃,应立下决心……始终勿懈,任劳任怨,则建军必成”⑥。由此可见,演讲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

萨镇冰的演讲留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

第一,任何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人都是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甘为人梯。萨镇冰一生始终以自己是人民的一分子自警和自励。作为一位海军军官,他始终坚持与士兵们“亲爱精诚”。举凡中外历史上的一代名将莫不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风格,即像士兵一样的将军。

第二,任何一位受人景仰和缅怀的人都因为他首先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一位真正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萨镇冰的大半生是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度过的。这时,他以耄耋之年怀着爱国抗战的情愫,怀着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对海军后起必然能够肩负起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建设祖国的新海军的重任寄予无限的期望。

第三,取得了功业的人,尤其是官高位显的人往往会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业绩和官阶,而萨镇冰则不然。他坦言“曾被上司记过两回过”,以此他将教训变为动力,不计得失,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是他一生率舰治军的独特风格,而这种思想风格在弥漫着颓靡风气的晚清海军中是弥足珍贵的。

三、订正演讲记录稿中的一处讹误

萨镇冰在演讲中提到“我曾亲身参加过中法战争,战场在马江。……”⑦无疑这里指他参加过发生于1884年8月23日的中法马江战役,经查证,历史事实是相反的。

其一,中法马江战役发生时萨镇冰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按当时学堂校历均无暑假,他作为教习不可能请假南下归榕。而且,也不可能适逢他请假归里(萨镇冰的父母于1885年4月和8月先后病故,那是马江战役发生后一年的事情了),偶然登临福建水师驻泊马江的舰艇而恰逢战事的。当时,三洋(北洋、南洋、福建)各归统属和节制,即使福建水师中有众多他的同窗好友,按军规也决不允许非本军人员随意登舰。退而言之,战事突起时如果萨镇冰在马江,他必定会在某舰任某职,一般来说任兵舰大副或炮舰管驾是正常的。然而,福建水师在港区参战的各舰军官名录中却找不到“萨镇冰”的名字。马江战役中,凡在现场的各舰官兵或冒死奋战,或畏敌怯战,甚或如旗舰“扬威”的管驾张成弃舰而逃。也就是说,是“英名”还是“骂名”,总不免要留在人间后世的。但是,中外有关马江战役的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任何有关萨镇冰的记载。

其二,从当时会办江南防务的陈宝琛的两件奏折看,是萨镇冰没有可能参加马江战役的有力旁证。陈宝琛在《请募勇参用西洋教练折》(光绪十年七月十六日)中奏请加强南洋水师,“如蒙俞允,则人才饷需军械缺一不可。募兵不难,难于选将;知己知彼,军谋始成。查有同文馆学生荫昌,天津水师学堂教习严宗光,萨镇冰,皆秉资明毅,洞晓泰西战法,速遣各该员来宁,交臣差委”⑧。光绪帝未下批谕。陈宝琛在《报巡阅情形折》(同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再奏“臣欲调严宗光、萨镇冰来南,亦以北洋教练得法,远胜南洋,故欲令兼整顿水师耳”⑨。陈宝琛两度呈奏的时间分别是在马江战役后13天和50天。如果萨镇冰加了马江战役,则陈宝琛必然会在奏折中提到其表现作为保举的根据,甚或也许已没有必要保举萨镇冰参与整顿加强南洋水师的必要了。

其三,始终担任海军《整建月刊》⑩主编的蔡鸿干与萨镇冰是忘年之交。据他回忆,“在我与旧海军人员接触中,从未闻有人谈及萨老曾参加甲申战役。因此,此事对我来说亦是闻所未闻”(11)。演讲是由“金戈”记录的,“金戈”本名钱燧,当时是一位20岁的海校学员。钱燧在文后的笔记者志中写道:“……因上将(指萨镇冰)于三月二十四日离开本校,原文未经他修改补充,其中不免有遗漏或未能达意之处,要请读者原谅!”(12)半个世纪后,钱燧尚能回忆起“曾写一篇手稿,署名‘金戈’投寄海军《整建月刊》,但对当时写此稿时的背景资料及具体内容,已毫无印象”(13)。这就是说,即使当年那次演讲的笔记者也没有完全排除误听误记的可能。

其四,1948年3月30日(农历二月二十六日),为祝萨镇冰九秩华诞,族侄兆桐及兆寅合撰的《萨鼎铭先生年表》(14)是可信的,其中没有萨镇冰参加过马江战役的记载。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历史人物传记中的《萨镇冰》亦未见此记载。

由此可见,萨镇冰没有也不可能参加甲申马江战役,演讲记录稿上的有关文字是误听误记误载。

此外,萨镇冰生于1859年(咸丰九年,误为六年),1869(同治八年,误为六年)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15),究竟是主讲人的口误还是笔记者的笔误则无从查考。


①参阅张作兴主编:《船政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179页。

②《整建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第5页。

③同②,第6页。

④同②,第7页。

⑤同②,第7页。

⑥同②,第7页。

⑦同②,第6页。

⑧《陈文忠公奏议》卷下,第50页。

⑨同⑧,第54页。

⑩海军《整建月刊》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版发行的宣传海军抗战的刊物,于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十五日创刊,民国三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停刊。共三卷,每卷十期,每月一期,共出版三十期。刊载萨镇冰演讲的第一卷第二期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五日出刊。

(11)《蔡鸿干致萨本珪函》,1990年7月25日。

(12)同②,第7页。

(13)《钱燧(金戈)致萨本珪函》,1990年8月29日。

(14)《中华民国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第994—999页。

(15)同②,第5页。


(作者:汕头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