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走进威海 > 威海史志 > 民俗风情

出 行

旧时,境内外出旅行者甚少,外出者主要为赶考、出仕、经商者,也有为生活所迫走京(北京)、闯卫(天津卫)、出口外(张家口以北)、下关东的。大多数人行迹所至未超出本州、本县、本乡、本土。边 远山区有些人甚至一辈子没到过县城。远行之前,往往择吉日,有“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 之俗语;还要遍辞亲友,询问是否带信、带物。离家之日,家人多包饺子为其送行,寓意“圆满发财”;归 家之时,要吃面条迎接,有“出门的饺子,落脚的面”之俗语。

旧时,境内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种类很少,仅有驮畜、马车、小推车、轿等;海上出行,则靠帆船。20 世纪初,自行车传入威海卫,轮船、汽车等开始出现。但直至 50 年代,大车、四轮马车等仍普遍使用。7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末,境内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城区有公共汽车、通往农村有城郊车、外出有长途 汽车;1995 年 3 月,桃威铁路开通试运行;1996 年 1 月,威海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全市形成陆、海、空 立体交通网络。汽车、火车、飞机成为人们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公交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出租车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代步工具。2000 年后,家用汽车在城区渐呈普及趋势。

驮畜 旧时,境内人们使用最多 的代步工具为马、骡、驴等驮畜,尤 以毛驴最多。农家普遍养小毛驴为 役畜,用于农田耕作,妇女、儿童 走亲戚,则用之代步。大户人家有 专 养 小 毛 驴 为 驮 畜 的, 俗 称“ 走 驴”,出门远行时骑行。20 世纪 50 年代前,有专以养驴、骡等驮畜从 事客、货运者,人称“赶脚的”。50 年代渐不见。

轿 封建时代官府和大户人家 的代步工具,一般百姓只在婚嫁时 用。境内称抬轿者为“轿夫子”,常见 的 是 4 人抬 的 轿。20 世 纪 50 年 代,不再使用。  

軕子 也称“ 子骡轿”,是境内民间小康人家嫁娶或出行最常用的代步工具,尤为妇孺老幼所喜爱。20 年代末,随着大车的普及, 子逐渐消失。

大车 俗称“大轱轮子”,以骡 或马驾辕的两轮运输车,故农村也 称之为“马车”。旧时,大车皆木轮外沿箍铁瓦,既作农田运输用,亦可 载 客。 以赶大车载人载物为业者,俗称“拉脚的”。载客时,“大轱轮子”上往往搭布棚或席棚,车箱内铺谷草。20—30 年代,大车是境内城乡间的主要运输工具。40 年代中期,境内出现胶轮大车。木 轮铁瓦大车在农村于 60 年代初才绝 迹,胶轮大车在 80 年代中期逐渐被 农用拖拉机取代,但至今农村仍有使用。

人力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人拉两轮客运车传入威海卫,俗称“洋车”“东洋驴子”。橡胶车轮、车前两根长车杆前端有横木相连,车箱上有折叠布篷。此种车农村少见,是英国租借期间威海卫及刘公岛上的主要载客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停用人力车,改换为脚蹬三轮车,至70 年代 中期亦被淘汰。

四轮马车 清宣统三年(1911),马拉的欧式客运车传入威海卫,俗称“大马车”。双轴四轮,前 轮小,后轮大,车箱带篷,可支起也可放下,可承载 4 人,车夫坐车前部专设的驾驶座上。行走时,马 以小碎步跑行,轻便快捷。至民国 18 年(1929),威海卫有四轮马车 200 余辆,为富裕人家出行经常雇用的交通工具。1966 年,四轮马车停用。

自行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自行车传入威海卫,骑行者多为西方人,车辆主要由洋行从英国、德国进口。20 世纪 20 年代后,自行车逐步进入普通民众家庭。民国 13 年(1924),威海卫领有牌照的自行车 368 辆。民国 20 年(1931)7 月,荣成县登记的自行车有 4 辆。40 年代后,境内自行车数量有所增加,大多集中于各县(市)城区。60 年代,自行车仍为境内农村青年追求时尚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之一。70 年代,自行车成为城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80 年代,自行车在农村达到普及。90 年代末起,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及城乡居民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拥有 量的增多,脚踏自行车已较少使用。

汽车 民国 16 年(1927),境内首次出现汽车。其时,英国驻军威海卫疗养基地引进 2 辆摩托卡 车和 1 辆救护车,供英国驻军医务用。民国 17 年(1928),威海华商成立 27 家车行,购进机动车(包括摩托车)近 50 辆,开展短途客货运输。民国 18 年(1929)秋,境内开通威海—烟台、夏村—烟台 长途客运线路。但普通百姓生活拮据,外出无论远近多靠步行,走京闯卫,甚至闯崴子(海参崴),行程数千里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汽车才逐步成为城乡居民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

帆船 旧时,境内居民取海路去东北、朝鲜等地,主要交通工具为帆船,俗称“风船”。途中若 遇风向变化或恶劣天气,往往要在海上颠簸六七天,甚至十天半月。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英商 引进轮船,开通威海—上海、威海—天津等地的定期班轮,轮船航运业迅速兴起。短途客运仍用帆船。新中国成立后,帆船逐步淡出客运市场。

摘自《威海市志》第四十一编《民俗》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