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走进威海 > 威海史志 > 民俗风情

交 际

文章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时间: 2020-10-27 10:12
点击次数:

致敬礼节 清代,境内百姓见官、见尊长及祭神、祭祖、喜庆、吊唁等场合皆行跪拜礼。行礼时先一揖,然后双膝跪地、叩头,俗称“磕头下跪”“磕头作揖”。大礼为三跪九叩。亲友相见,合掌弯腰下拜,俗称“作揖”。男子熟人路遇,抱拳拱手致意。宦门妇女见客,双手并拢放右侧腰间,膝 微曲、腰身略前倾,名曰“万福”。辛亥革命后,废止跪拜礼,渐行鞠躬礼,保留作揖礼。大礼为三鞠躬,用于比较隆重的正式礼仪场合,沿用至今。

20 世纪 40 年代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鞠躬和握手成为通行礼节。80 年代起,见面以握手、拱 手、点头致意为礼。接、打电话,必先向对方问好,以示尊敬。村邻、熟人见面必互致问候,俗称“打招呼”。饭后相遇,多问“吃饭了?”或“吃了么?”,其他时间则问“弄么了?”“上哪去?”。亲戚见面要问好,并要其代向家长问好,谓之“捎好”。但跪拜礼并未彻底根除,如民间在祭祀、丧葬 等场合,至今仍行“下跪磕头”礼。

称谓礼节 清代,境内称知县为“县太爷”“县大老爷”,和尚、尼姑、道士为“师傅”,商人为“掌 柜的”,会计为“账房先生”。30 年代,境内称各种工匠及手艺人为“师傅”或“老师”,教师、医生皆称“先生”,长者称“大爷”“大爹”“大妈”“大娘”,同龄者称“老兄”“老弟”“大 姐”“大妹子”。40 年代后,革命队伍内部互称“同志”,群众对抗日战士及民主政府工作人员亦称 “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境内广泛使用的尊称。同龄人之间相称多在姓前加“老”字,如 “老李”“老王”,称年轻人多加“小”字。儿童对男性中青年称“大叔”“大爷”,对女性多称“大 姨”“大婶”。“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不分男女老幼,大多称“同志”。70 年代后期,境 内对工人及比自己年长者称“师傅”;群众对干部及干部之间称“同志”的渐少,称职务者渐多。80 年代后,“先生”“小姐”等称呼成为时髦。90 年代起,“小姐”之称多含轻贱之义,为许多女性所 忌讳。2000 年后,见到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大哥”、女性称“大姐”,青年男、女分别称“帅哥”“美 女”渐成风气。

境内农村多按辈分称呼。称本家伯叔前面加齿序,如“二大爷”“三叔”“小叔”。称远支族人 或异姓邻里,辈分前冠以名字。旧时,人们一般有两个名字,出生时取的叫“小名”,上学或成人后按字辈取的叫“大名”。在农村,大名只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或有非常隆重的事项时才用;一般情况下,为表亲切都只称小名。故对本家以外的同族人和邻里,习惯上均按辈分前加小名称之。如“拴柱爷”“祥子叔”“福财哥”等。若年长者辈分低,称年幼的长辈,则在辈分前加小字,如“小爷儿”“小叔儿”。

待客礼节 境内居民素以热情好客著称。不仅对亲朋故旧待之以礼,而且自古“无欺压流寓,阻挠负贩之弊”。外地人来此,无论路过还是办事、做生意,村民皆待之如客,食宿无须烦愁。

威海地区俗尚清洁,家有客来,必清晨即起,把室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连猪圈、鸡窝也要垫上 一层新土。做客者,则讲究衣帽整齐洁净。衣冠不整、蓬头垢面,会被认为对主人不恭,也使主人在村邻面前脸上无光。旧时,做客比较体面的服装是大褂、礼帽。贫寒人家无力置办,外出做客时多向 别人借用。

有客至,主人迎至门外;入室时,请客人先行;落座后,敬烟敬茶,殷勤有加。冬天来客,必让于热炕头就坐。无论男客、女客,吃饭必由家长和家中成年男子相陪,以示郑重。家中的妇女、小孩不能上桌,需待客人餐毕撤桌后再吃,以表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住宿,必拿出新被褥,冬天要腾出热 炕头给客人。客去,主人送至大门外或村头。如客人骑自行车,则代客人推车送一程;乘车,要为客人打开车门;外地客人,必送至车站、码头,并叮嘱“一路顺利,有空再来”。90 年代中后期始,城区居民家中来客,除非近亲安排住在家中,一般多安置于宾馆、饭店。

宴席礼节 参加宴席,境内俗称“坐席”,荣成也称“做客”,并且最讲究席位。旧时,民间坐席多用八仙桌。陪客坐桌子前面,其右上手为首席,首席对面是二席,其右下手为三席,与之相对者 为四席。三席、四席又分别叫“虎头”“虎尾”。陪客对面位置叫“桌子后头的”,坐此位者两人,俗 称“大红”。陪客两位,右位为主陪。

席位安排因宴会性质而异。家宴尊长坐首席,以下按辈分和齿序排。若有娘舅、姑父等参加的宴席,以娘舅为大、姑父次之。有朋友参加,则以朋亲为大,实亲排后。结婚喜宴男家第一桌首席非女 方送亲的宾客莫属,朋友及娘家其他亲戚可安排于他桌坐首席。安排席位时,应坐首席者都会谦让再 三,然后入座。无论何种宴席,桌子后头的都是辈分小的客人,俗语有“桌子后头的不算客”。故不 论年纪多大,坐此位者可以不守规矩,人亦不怪。80 年代后,宴席多用圆桌,席次是:正对上菜方向的为主陪,其右手位为首席,左手位为二席;与主陪相对者为副陪,副陪右手位为三席,左手位为四席;其他座位仍为“桌子后头”的。 正式礼仪宴席,喝酒前要先吃凉菜或茶点,谓之“打底”,也叫“垫补垫补”。开宴后,主陪先领客人喝酒 3 杯,然后副陪领喝。旧时,喝酒多用盛 3 钱酒的陶瓷小盅,席上喝的是烫热的酒。领喝者举杯必先表达一番对客人的欢迎和友情,然后带头一饮而尽,谓之“先喝为敬”。主、副陪领喝完毕,客人才可以举杯回敬主人,表示感谢之意。之后,宾主之间,同桌客人之间相互劝酒敬酒,比较随便。最后一杯酒叫“满堂红”,仍由主陪领喝。

民间喝酒最讲实在、重义气,尤其沿海地区人多能豪饮。酒席上喝酒一般举杯必干,不然会被视为不实在、不义气。能喝而不喝者,会被认为不可交,最为人所瞧不起。确实不能喝者,只要喝酒前说明白,席间再谦让一番,人们亦会体谅,不再勉强。酒席陪客必由能言善道、会喝善饮者担当,以使客人酒足饭饱。陪客先醉或先放碗筷则为失礼。 旧时,境内酒席用酒只有烧酒、黄酒两种,且必须烫热了喝。80 年代,以白酒、啤酒为主。90 年代起,宴席用红酒、饮料者日渐增多。酒杯多为容量三两三钱的玻璃杯,俗称“泡”,酒量大的往往一口一泡。但多数场合,是大家先商定一泡酒分几口喝干。2000 年后,境内酒席用杯多改为二两半的玻璃杯。

酒席吃菜亦有讲究。每上一道菜必先喝一口酒,然后由首席先动筷,众人再按席次依次品尝。一 般上过几道菜后,主陪和首席会说“大家随便吃”,此后,坐席者可随便食用自己喜欢且席上已尝过的菜。酒席上吃鱼讲究最多,上鱼时鱼头须朝首席,吃鱼时再把鱼肚转向首席。谓之“肚朝客,头朝北。”上鱼后,必须喝完杯中酒再食用,有“喝干了捞鱼”之俗语。海边人吃鱼忌说“翻”字,把鱼翻过来吃另一半叫“划过来”或“转过来”。席上最忌讳的是抠鱼眼吃,认为是对主人的大不敬。90 年代后,境内宴席礼节除沿袭旧俗外,吃鱼又兴新讲究,如将鱼鳃上的肉搛给客人吃,谓之“有面子”;将鱼眼搛给客人,谓之“高看一眼”等等。酒后主食多为饺子或面条。

人情往来 睦邻里、重人情,是境内民间世代相传的风尚习俗。邻里间人情往来,涉及庆吊大事中的互相帮助和日常生活中的礼尚往来。

在境内农村,无论谁家娶媳妇、嫁闺女,都会被邻里甚至全村人视为共同的大事,必来全力相助。除送鸡蛋、麦面外,还送“喜酒钱”名曰“凑份子”。婚嫁之日,喜主也必请邻居喝喜酒以示感谢。结婚需缝被褥、蒸饽饽、烙抓果、喜饼等,也多靠邻里帮忙。许多人家婚礼用的饽饽、抓果、喜饼等,就 是众街坊邻居分别在各自家中做好送到喜主家的。

谁家生男添女,邻里必来“看喜”。在一些小村,更是不分宗族、姓氏,几乎都送鸡蛋贺喜。这些既非本家本族,亦无亲戚关系的邻里,民间称为“喜亲”。按传统习俗,只要成为喜亲,相互间看喜就要世代延续。在农村,这些维系至今的喜亲关系往往可以追溯到几代甚至十几代以前。

村民盖房,上梁之日,亲友邻里皆来帮忙或送礼品庆贺,房主要回赠饽饽。中午,还要设宴款待工匠、亲邻。

家有病人,邻人必携鸡蛋、罐头等礼品探望。遇丧事,村民都不请自到,从更换寿衣、停尸、传丧直至开圹、抬埋的整个过程,基本全靠村人邻里帮忙料理。

境内邻里间日常礼尚往来亦很频繁。一是互赠蔬菜瓜果等。时鲜蔬菜刚出园,或头一次出海打得鱼虾归来,甚至赶小海所获之蛏、蛤、海菜,上山挖的野菜等,都分送给邻居尝鲜。平日里张家送李家一把韭菜,李家送张家几棵葱则更为常见。家中有客来,邻居也往往送菜、鸡蛋等,以助待客之需。二是互赠好饭好菜。平日包饺子、做面条,特别是偶尔做一些稀罕的饭菜,常常要盛一碗送邻居品尝。若家有婚嫁、看喜、赶生日,以及上梁、温锅等需设宴庆贺的大事,民间还有分客饭习俗,即将宴席饭菜挑几样盛一大碗中,分送左邻右舍,也有的地方不分菜只分送几个饽饽或一块大饼。若别人帮自己做事不取报酬,或受人之礼暂未回赠,则谓之“欠人情”。必于年节期间或其他适当时机以礼品相报,称之“答人情”。

在物质生活资料贫乏的时代,民间人情往来,特别是重大“红白喜事”活动中的邻里相帮,对旧时广大的贫寒之家确实是雪中送炭,许多人家藉此得以渡过难关。但80 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大操大办、竞相奢侈之风渐兴。邻里间帮钱、帮物也随之水涨船高。旧时看喜,不过十几个、几十个鸡蛋即可,结婚送喜钱也只是 2 元、4 元,多的 6 元或 8 元。90 年代后,无论看喜、结 婚,送物多改为送钱,而且少则百元,多者数百甚至上千元,经济收入微薄的人家往往不堪重负。

摘自《威海市志》第四十一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