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喜 妇女怀孕俗称“有喜了”“有身子了”或简称“有了”,称孕妇为“带双身的”,称妊娠反应为“害孩子”“害喜病”。境内俗有根据孕妇对食物的偏爱和观察其坐卧行走姿势及习惯性动作,预测胎儿性别的说法,如“酸儿辣女”“男左女右”等。有喜后,孕妇多会受到家庭和亲族共同的呵护,以 保证其良好的饮食起居。怀孕两三个月后,许多人家还把孕妇接回娘家长住一段时间,待胎儿“出怀” 后,再回婆家,谓之“养喜”。 孕妇在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能吃兔肉、生姜、驴肉等,以防孩子长兔唇、生六指、脾气像驴一样倔 ;不能吃葡萄,也不能在葡萄架下睡觉、休息或做针线,以防生“葡萄胎”;不能吃螃 蟹,以防“横生”;雷雨天不可到屋外,以防被“龙”或其他躲避雷殛的精灵戏弄生怪胎;不能参加婚礼、丧礼等活动,以防大喜、大悲动了胎气。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大部分禁忌在城区逐步废除,部分习俗在农村仍流行。
添喜 婴儿降生,俗称“添喜”,简称“添了”“拾了”。旧时,人们怕污血冲了炕神,孕妇多 在炕前地上铺的谷草上分娩,故孩子生下又称“落草”。临产时,要请产婆,俗称“接生婆”“老娘婆” 助产,也有临时找邻里或家中有经验的老妇助产的。产房内不得有闲杂人,男性、儿童、寡妇、没出嫁的姑娘绝不许在场,丈夫也只能在房门外等候消息。20 世纪 50 年代后,城区产妇一般进医院分娩。60 年代起,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育卫生观念的进步,农村产婆逐渐被乡村医生取代。90 年代后,无论城市、农村的产妇均到医院分娩。婴儿出院回家时,家人要准备系有红布、铜钱的桃枝与婴儿同行,寓意孩子将来富裕、平安。
坐月子 产妇分娩后,要调养休息,一般三日不下床,一个月不出门,谓之“坐月子”。坐月子期间,禁止生人进屋,俗谓“怕踩生”。产妇一般不干家务劳动,特别是不能沾凉水,以防落下关节痛、头痛等“月子里的病”。月子里要有人伺候,俗称“伺候月子”。月子里的饮食,旧时多为小米稀饭加红糖以及煮熟的鸡蛋。第一次给婴儿喂奶不能用母乳,而是要请一个正在哺育的妇女先喂一次,谓之“开口”。婴儿的衣服是用红布缝制的“毛衫”,不钉扣,不缭边,宽松肥大,袖长能遮住小手。婴儿出生第三天,要“过三日”,全家人吃面条庆贺,并用端午节采来挂在门上的“艾子”烧水给婴儿洗澡,以 去湿疹、胎毒。婴儿出生后一般由祖父母或父母等长辈起名,俗称“小名”;等孩子上学或成人后,再由老师或请先生按字辈起名,谓之“大名”。新中国成立后,一般是先给婴儿起好名字,然后报户口。 境内伺候月子的大多是婴儿的奶奶。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家政服务业的兴起,雇“月嫂”伺候月子的逐渐增多。
报喜 婴儿降生后,首先要到产妇娘家报喜,一般由产妇的丈夫前往。旧时,村邻朋友之间一般 不派人报喜,而是在临街的大门上挂一系有红布和铜钱的桃枝,谓之“挑红”。人们看到或听说谁家 “挑红”,会上门祝贺,谓之“看喜”。20 世纪 90 年代起,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采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向亲友报喜逐步形成风气。
看喜 婴儿出生三四天后,亲友、邻居就陆续上门“看喜”,也称“看欢喜”或“吃八日”;婴儿姥娘、舅、姑等亲戚,一般按报喜时的约定,于婴儿出生后第八天、十二天或更长一段时间后一起“看喜”,所带礼品多是鸡蛋、小米、红糖、老母鸡等营养品和小孩衣物、布料等。环翠区等地还要带一 个十几斤面蒸的发面大喜饼。中午,婴儿奶奶家要以喜主身份宴请亲戚及本家本族的长辈,主食为面 条,谓之“吃喜面”。20 世纪 70 年代末起,看喜的礼品日渐丰厚。90 年代起,看喜在宾馆、饭店宴 客者逐渐增多。2000 年后,亲戚、朋友之间看喜的礼品逐步由礼金代替。
搬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谓之“满月”,一般人家都要吃面条简单庆贺一番。家境好些的往往也 设宴招待亲朋。是日,爷爷或奶奶用剪刀给婴儿剪掉胎发,俗称“铰头”。过了满月,产妇娘家要搬产妇和婴儿回娘家住些日子,称之“搬满月”,对婴儿则叫“走头一趟儿”。旧时,一般由小孩的舅舅赶着牲口来搬。包婴儿的被子上要插一支系着红布的桃枝,拴几枚铜钱。文登、威海卫等地要蒸一 只面老虎放在婴儿被上,意为驱凶避邪。外婆家给婴儿置办长命锁、手镯、脚镯之类的首饰,并赠以白面制作的“长岁粔粔”,寓保孩子平安。此俗沿袭至今,只是搬满月的运输工具改为汽车。
过百岁 婴儿降生百日谓之“过百岁”。但境内“过百岁”多在婴孩长到第108天举行,并且仅 限于祖父母、伯、叔、姑姑及外祖父母、舅、姨等亲戚参加。届时,众亲戚均带礼品前往祝贺。婴孩的父母也要摆席答谢。
赶生日 小孩满周岁时,其父母或祖父母须邀请亲友一起庆贺孩子头一个生日,俗称“赶生日”。生日礼品除衣服、糕点、玩具外,外婆家还要用面粉蒸“寿桃”和“粔粔”。赶生日最重要的仪式是“抓 周”,俗称“抓粔粔”,乳山则称“捧粔粔”。届时,小孩穿戴一新,待亲友到齐后,在婴儿面前的簸箕里或木盘上放置书、笔、算盘、秤、“寿桃”、粔粔以及木尺、土块、石头等十几种物品,任其随意抓取。习俗认为,观婴儿抓取物品可预测其一生志向和前途,如先抓书或笔,预示将来学业有成;先抓算盘或秤,预示将来经商有方;先抓土块,预示将来一辈子要与泥土打交道等等。所以,人们都把土块、石头等物品尽量放到离孩子较远的地方,故意让孩子抓不到。仪式结束后,主人设午宴招待客 人。此俗至今不衰。
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只生一胎的观念在境内被人们普遍接受,孩 子看喜、过百岁、赶生日等生育礼俗中的庆贺活动也日趋隆重,在宾馆、饭店宴请宾客者逐渐增多。90 年代末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过第一个生日时,有的家长遍请亲友、同事、同学,摆宴 十几桌,生日礼物也日渐丰厚,给孩子的“压腰”钱动辄百元、数百元,甚至上千元。
摘自《威海市志》第四十一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