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前不久,在威海取景拍摄电视剧《耀眼》的演员李昀锐,在个人微博晒出一组威海山海美图——镜头里,他乘船游弋于桑沟湾,抬手抛撒食物的瞬间,成群海鸥盘旋争抢,湛蓝海面与洁白羽翼相映成趣。这组照片迅速刷屏,转发量超60万,网友纷纷留言:“太美了!”
桑沟湾的“出圈”并非偶然。作为山东6个国家级美丽海湾之一,这里的海域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400多种海洋生物在此栖息,5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每年如期而至,“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已是桑沟湾的常景常态。
海湾是近岸海域的“生态客厅”,更是城市发展的“蓝色名片”。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威海构建起“建设+治理+保护+监管”四维美丽海湾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地市级海岸带保护条例,对高耗能、高排放、破坏海洋生态的项目坚决“一票否决”,建立湾长、港长、警长、村长“四长”联勤共治机制,还在全省首创河湖湾“三长合一”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全市联合巡湾已达13万人次。
暑期虽然结束了,威海湾畔的多处滨海公园、沙滩浴场依然游人如织。9月18日,威海湾环翠楼街道村级湾长王燕像往常一样,再次来到幸福公园开始“巡湾”工作。
“巡湾是每周我雷打不动的事情,重点巡视威海湾海面上有没有漂浮的垃圾,沿岸有没有污染、设施损坏等问题发生,每一米海岸线都要仔仔细细看。”王燕说,发现垃圾、污染等问题,会第一时间反映给生态环境、园林等部门,绝不能让问题留到第二天。
记者了解到,我市不少地区还配备无人机湾长,以更加精准识别、快速处置海湾生态环境问题。“以巡查10公里海湾岸线为例,以前靠人需要3小时,现在只需要5分钟。”环翠区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涵夫说。
监测数据印证着治理成效:威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连续6年全省第一。除桑沟湾外,双岛湾—威海湾区、阴山湾—马栏湾区、五垒岛湾、洋村口湾等也入选省级美丽海湾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更将威海纳入全国仅7个的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威海从源头筑牢防线,出台《威海市入海排污口设置备案和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入海排污口设置前,必须开展选址合理性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论证,从源头预防环境风险。同时,每年对重点排污口开展2轮监督性监测等。
如今的威海各大海湾,早已成为“生态画卷”的代名词:
——洋村口湾,通过岸线修复、生态绿廊建设、盐碱滩涂改造,自然岸线增长7.6%,滨海湿地增长6.3%,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较2020年增长率超10%;
——五垒岛湾,落户全国首个海洋负排放院士工作站,建成6000亩盐生植物种质繁育基地,研发出碱蓬籽油等10余种衍生产品,让“盐碱地”变成“金土地”;
——荣成湾,天鹅湖畔,中国海洋大学团队耗时10年,培育移植2000余亩海草床,如今已成为“海底森林”,这里水质稳定达到I类标准,成了大天鹅的“越冬天堂”;
……
生态“含绿量”正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威海湾畔的“大相框”、海源公园等既是市民休闲的“幸福港湾”,也是游客必打卡的“网红地标”。桑沟湾在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后,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功举办滨海马拉松等系列品牌赛事和沙滩音乐节等各类娱乐活动,每年吸引外地游客300多万人次。
“我们要推动威海湾、东浦湾、马兰湾、五垒岛湾、洋村口湾等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荣成湾、石岛湾、乳山湾等冲刺省级美丽海湾。”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威海将以示范带全域,力争2027年实现“全域国家级美丽海湾”目标。
【记者手记】“一米不落”守好这片蓝
站在威海海边,碧海映蓝天,鸥鸟翩跹过。
眼前这份生态之美,并非偶然降临,而是源于“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背后,那套近乎执拗的守护准则——“一米不落”。
这“一米”,既是丈量海岸线的具体尺度,更是守护生态的坚定态度。村级湾长王燕每周坚持巡湾,脚步踏遍每一寸海岸,目光紧盯每一处细节。“每一米都要仔细看”“绝不能让污染留到第二天”,她的话,正是这份态度最生动的注脚。
“全域”从不是模糊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一米”拼接成的生态拼图。在威海,海湾保护绝不留“死角”:人工巡查一步一步踏实每段岸线,无人机巡检一米一米覆盖全域,湾长、港长、警长、村长“四长”联勤共治,一环一环织密监管网络——正是这样的合力,让“一米不落”真正从准则落地为现实。
从“一米”的细微守护望向全域,更能看清生态治理的深层成效:桑沟湾的蔚蓝海水引海鸥驻足,天鹅湖畔经十年修复育出两千亩海草床,五垒岛湾建成松林、沙滩与大海交融的滨海景观带……每一处变化虽细微,却都是系统治理、陆海统筹的扎实成果。
当无数个“一米”的守护连缀成片,最终拼出的,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域美丽海湾图景。(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沈道远/文 孙大伟/图 通讯员 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