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市坚持以民生导向,强化数据赋能,建立统一优质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促进政务服务高效运行,实现数据惠民利企,让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成果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相关经验做法被《行政改革内参》《数字强省简报》等刊物推广。
一、“掌上智办”让政务服务“触手可及”。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积极探索AI大模型等技术在移动端应用,持续拓展“掌办”广度深度,推动掌上政务服务从“能办”向“智办”跃升。一是打造全生命周期掌上服务链条。梳理涉及多部门、关联性强、办理量大的“一件事”主题场景清单,通过系统整合、数据共享推动事项、环节、材料、时限“减、并”,实现企业开办、变更、准营等94个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和出生、入学、公积金贷款、军人退役等30个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掌上办,“一件事”平均跑腿次数从10次压减为0.5次,平均办理时间由27个工作日压减为5个工作日。二是创新智能交互掌上服务模式。深化AI大模型技术运用,在“爱山东”APP上线全省首个“一句话办事”智能体,集成语音识别、智能导办等功能,通过“一问一答”方式,无需跳转即可实现医保、公积金、无犯罪记录证明等业务办理,推动实现“边聊边办”。三是构建高频便民掌上服务矩阵。聚焦群众身边关键“小事”,持续扩展掌上便民服务场景,推动便民服务量质齐升,省内首创公积金“秒批秒办”掌上服务,打通征信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公积金提取“全程掌办”、系统“自动审核”、资金“秒到账”。今年以来,公积金提取、数通家校等20余个服务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分厅活跃度位居全省前列。
二、“无证畅办”让群众办事“轻装上阵”。持续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全面推行“减证免证”“一码通行”,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一是建成电子证照支撑体系。依托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全面梳理企业、个人数据,构建涵盖153类107万条个人档案数据、202类26万条企业档案数据,制发身份证、不动产权证、居民户口簿等127类电子证照,全市4224个政务服务事项通过电子证照、告知承诺等方式实现无证明办理,真正做到用政府的“证照库”替代群众手中的“档案袋”。今年以来,调用电子证照办事服务360万次,减免纸质证照证明材料105万份。二是推动证明事项“应免尽免”。全面开展事项证照证明清理,消除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对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纠正且风险可控的事项,大力推行告知承诺,不再索取有关证照证明,截至目前,已通过直接取消、告知承诺方式发布“减证”事项1039项。在“爱山东”APP上线“证明直通车”专区,实现居住证明、完税证明、曾用名证明等68类证明材料在线开具、掌上开具,目前累计服务群众超过5000余次。三是拓展“一码通行”应用场景。以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持续推进“多码合一”,全面解决群众在政务办事、酒店入住、门禁通行、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不同场景下需要出示不同码的问题,创新特种人群扫码免费乘车、药店购药扫码登记等一批本地特色服务场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目前威海市“鲁通码”已建成49类应用场景,覆盖全市超过3000个点位,年服务群众超过300万人次。
三、“静默快享”让惠民政策“精准直达”。聚焦群众领取惠民补贴反复现场认证、提交纸质材料的问题,强化数据共享,构建动态化、非现场核验机制,实现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领域惠民补贴“无感认证、免申即享”。一是筑牢数据底座。针对惠民补贴数据分散的问题,织密纵向贯通、横向到边的数据网,建设以身份证为源点的个人数据库,归集应用分散在公安、人社、民政等11个部门的户籍婚姻、社保医保等23类信息,形成270万条个人档案数据,全面汇聚补贴信息。贯通390个国家、省数据接口,构建国家、省、市、县数据共享高速通道,推动教育、婚姻等30类数据直达基层,为补贴发放、风险预警、政策匹配等智慧治理场景提供关键支撑。二是优化信息核验。建立人员状态动态核验机制,自上而下发布数据核查核验任务,自下而上更新政策享受人员信息,实现补贴数据双向反馈,形成覆盖退役军人、残疾人等12大重点群体62.7万人的补贴发放人员“一本账”。每日或每周核验人员户籍、婚姻、生存状态等11类特征数据,及时发现重复发放人员并自动预警,人员变动线索精准推送至所在区市、镇街管理员账号,实现人员名单动态更新,闭环管理。三是巩固惠民成果。联合民政、卫健、住建等5部门建立“数据比对为主、线上自助认证为辅、疑问信息实地核验”的资格认证体系,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应享未享政策人员信息,核实无误即纳入补贴范围,实现退役军人、助残服务等7大领域12类人群53项补贴事项“无感认证”“免申即享”。今年以来,完成线上认证62万人,提供数据校验服务1175.2万余次,主动发现并推送情况异常补贴申领人员73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