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2025年中国中学生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在威海临港区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46支代表队、430余名青少年摔跤选手齐聚一堂,在为期数日的比赛中展开激烈角逐,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与此同时,临港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持续升温,覆盖全区多个镇村,为基层群众送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大餐,让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璀璨火花。
这种“体育竞技+文化体验”的融合场景,正是临港区近年来文化体育工作的缩影。从国家级竞技赛事的“硬核”对抗,到临港大剧院这一区域化新地标的大型演出;从标准棒球场吸引的数十场运动赛事,到知名歌手的全国巡演演唱会——临港区正以“动感新城·最棒临港”为品牌核心,探索一条“以赛促文、以文塑城”的独特路径,构建起独特的“临港名片”。
体育竞技驱动城市“引擎”
体育赛事是临港区打造“动感新城”的硬核底盘。2025年,临港以“月月有比赛”为城市标签,将赛事经济淬炼为区域消费升级的“催化剂”。五一黄金周期间,“威海临港杯”棒垒球系列赛与全国青少年棒球公开赛山东分赛区双线并进,赛场内外人潮涌动。棒球基地内,运动员们角逐桂冠;看台上,粉丝团挥旗呐喊,家庭游客席地而坐。二者相互转化,共同构成赛事盛宴的最佳注脚。
借助多场大型赛事,临港区释放出独特的“赛事+旅游”模式效应。2024年,临港区教育体育服务中心共组织棒垒球、足球、篮球、摔跤、柔道、网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大型体育赛事30个,先后吸引来临港参赛运动员及观赛人员22000余人,直接拉动消费3100万元,为激发消费活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临港区通过“赛事引流+消费转化”策略,用“竞技场”带动“经济场”。
除了经济发展外,众多赛事的举办还成为激活群众体育锻炼的“催化剂”。近两年,临港区累计向高级中学输送体育特长生72名,12名学生进入威海市体校,100余名学生加入威海市棒垒球队,形成“全员强体质、特长育人才”的良好格局,为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与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赛事引擎轰鸣,临港区体育产值大幅增长,比赛场馆升级成效显著,市民群众锻炼热情高涨,“体旅教”深度融合的“黄金三角”展现雏形。
文化力量彰显城市气质
文化“软实力”是凝聚人心的磁石,也是彰显城市文明的重要支柱。作为临港区的地标性文化建筑,今年来,临港大剧院化身“流量高地”,以多元剧目打破艺术藩篱,让市民“为一出好戏,赴一座城”。《Nice to marry you》脱口秀徐刀刀专场、科普互动剧《物理的奇迹》、第三届全国综合类高校优秀打击乐作品与教学成果交流展演音乐会、“同诵一本书 共圆中国梦·百合花开”校园艺术嘉年华齐鲁公益行活动、全国大众冰雪季公益公开课……临港区大力引进高品质的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质,文娱活动精彩纷呈,为大家带来一场接一场的视听盛宴,让广大爱好者大饱眼福。
“近年来,我们聚焦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构建起以临港文化中心为核心,以镇级文化站、城市书房为枢纽,以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基层文化网络。”威海临港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于晓辉介绍道,上半年,临港区在临港文化中心常态化开展书香文化·国学公益培训1000多课时,在临港大剧院提供了儿童剧、脱口秀、交响乐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演出近30场,为广大群众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在村(社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00余场次,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0余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乐享文化盛宴。“通过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惠及广大群众9万余人次,让文化惠民活动真正地在临港区落地生根,真正地走进寻常百姓家。”
文化浸润的本质,是让消费“可感可及”。临港区巧妙运用“文化引流+场景转化”策略,脱口秀、演唱会、文艺汇演、非遗市集等活动推动观赛客流转化为文化消费力。临港区的文化之力,正从“小众雅好”升华为全民共享的城市气质。
文体融合淬炼金字招牌
赛事与文化的高频共振,绝非偶然之举。近年来,临港区以品牌建设为纲,将文体亮点淬炼为“动感新城·最棒临港”的超级IP。
通过赛事引流奠定热度,文化体验深化黏性。临港以“流量密码”文旅综合体为枢纽,构建“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电商转化”闭环。由“临港·印象山东”旅游购物中心汇聚的威海本土名品,如光威渔具、海参、金猴皮具等,既是消费窗口,也是城市名片。同时,临港区围绕“可持续流量”精耕细作,探索拓展消费场景,推出特色活动,提升城市品牌关注度。
落脚于民心所向,品牌最终指向获得感。种种举措,让“动感新城·最棒临港”不再仅是口号,而是一个城市的日常。
从赛事燃动的消费热潮,到文化浸润的幸福质感,再到品牌引领的区域认同,威海临港区的文体实践是“人—产—城”价值循环的生动诠释。临港以文体为纽带,织就了一张聚人气、提品质、促发展的生态网。未来,赛事引擎的轰鸣与文化的脉搏将持续共振,为区域繁荣注入不息动能,以文体之笔书写现代化的“临港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