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做好工伤认定程序中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经开区以“全流程调解”机制破题,构建起覆盖工伤认定全周期的矛盾化解体系。
以往,工伤认定纠纷处理往往陷入“末端解决”的困境,耗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如今,经开区从源头抓起,在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阶段启动“争议预判”机制。工作人员通过深入分析案件材料,细致询问当事人,精准筛选争议风险点,并主动向双方告知调解权利、征询调解意愿。
“对于事实清晰、争议较小的案件,我们会在 5 个工作日内组织双方进行现场调解,变被动受理为主动疏导。”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工伤科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不同工伤申报阶段的案件特点,经开区在调解过程中进行科学分类、精准施策。对于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程序的案件,重点做好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的沟通调解工作。对于已完成工伤认定的案件,则向用人单位深入解读工伤法律法规和政策,促使其认可工伤认定结论。
在整个工伤认定过程中,经开区始终将工伤职工的权益保障放在首位,持续为工伤职工提供法律法规解释和政策解答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调解工作,有效缓解其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
此外,经开区整合司法、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社保稽核等多方力量,组建 “调解智囊团”,着力破解工伤认定过程中劳动关系确认、社保缴纳等难点问题。
依托“全流程调解”机制,今年以来,经开区工伤认定纠纷调解成功率达 57%,工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数量进一步减少。
接下来,经开区将持续便民服务新常态,面对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关键环节,高效处理,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