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8年的赛踏鞋业,一直为青岛双星等知名品牌代工二十余年,曾开设52家线下专卖店。然而,随着市场环境剧变,订单萎缩、利润下滑的问题接踵而至,面对种种困境,这家老牌企业应该如何破局?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镜头,一起重走赛踏鞋业的新生之路。
来到赛踏鞋业,董事长鞠华侨正在与日本客户视频沟通着新季产品的设计细节。这个场景,正是赛踏鞋业从被动接单到主动开拓国际市场的生动写照,曾经以代工为主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威海市赛踏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鞠华侨介绍,他们原来在威海开了有52家专卖店,现在剩下的店也就十家二十家了,这是市场大的趋势。他们的生产订单不饱和,不饱和他们就得想其他的渠道,比如说出口。他们到日本去参加了两三次的展会,他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客户,而且这两三个客户差不多已经做得很稳定,客户对他们的信任度也很高,对他们的期望也很大,订单量也是在逐年增加。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生产车间里的这台自动化设备正高速运转,振动刀下料机精准切割材料,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鞋面缝合、鞋底成型等工序。
鞠华侨介绍,在设备投入和技改这一方面,他们也是做了很大的投入,现在他们采用振动刀下料,叫震动切割机,第一省料,第二切出来的片是很标准的,几乎是没有误差,既省了人工,而且还节约了材料,出来的产品还能达到很高的标准度。他们还上了一台全自动画线机,都是用激光画线,这一台画线机起码能顶十个工人的工作量。
转型路上,赛踏确立了“时尚+功能”的双轨战略。针对不同年龄消费群体,开发出休闲、运动、户外等系列产品,尤其注重中高端市场的差异化竞争。
鞠华侨介绍,做他们自己的品牌,做中高端的产品,做差异化的产品,就是他们的产品到了市场之后,首先让消费者一看就不是市场货,一穿就知道感觉不一样,就和大品牌的感觉是一个感觉,无论从舒适度、从美观等各方面来说有一个不一样的感觉。
在品牌升级的关键阶段,赛踏鞋业启动了用户体验先行的创新研发模式。首批自主研发的系列慢跑鞋邀请多名本地运动爱好者参与实测,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日常穿着和测试,这些体验官将从缓震性能、透气性、耐磨度等维度提供反馈数据。
鞠华侨介绍,他们自己的品牌主要想要做一款慢跑鞋,他们基本上的概念就是你五公里的跑步,你的脚、你的腿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会很轻松,在生活中,上班工作、休闲当中都可以穿的鞋。
以创新为引擎,赛踏鞋业对产品的核心部件都进行了全面升级,不断满足着用户对运动鞋美观性、舒适性和功能性的多种需求。
威海市赛踏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鞠华侨介绍,他们买普通的鞋底可能就是一个EVA鞋底,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最先进的爆米花材料,他们叫脂肪组爆米花。底片他们采用防滑的橡胶底片来做,第一耐磨,第二防滑的效果好。再一个从帮面材料来说,飞织帮面有14针、16针、18针,他们采用最先进的18针工艺,来制造帮面,第一是密度强度拉力,再一个还有一定的回弹性,穿在脚上之后舒适度各方面都有很好的体验感。
经过持续的技术升级和市场开拓,赛踏鞋业已实现年产100万双鞋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在稳固传统渠道的同时,赛踏鞋业还积极布局跨境电商新赛道,计划通过线上的国内国际平台,将自主品牌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鞠华侨介绍,他们现在也已经开始组建线上的团队了,包括抖音直播、视频号,全方位来主推我们自己的产品。
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赛踏鞋业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和机遇。未来,随着线上渠道的深入布局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这家老牌企业正逐步摆脱对传统代工模式的依赖,稳步迈向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新阶段。(王明宇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