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重257克,却能钓起百倍于自重的大鱼——来到光威户外装备有限公司展厅,身披银色涂装的“荒武技II代”钓竿格外亮眼。“别看它轻,可是公司今年的‘明星产品’。”企业副总经理谭春林介绍,仅这一款新品,今年的单月销量就高达5000支。
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垂钓日益走进大众视野,催生了巨大的市场。应运而生的威海鱼竿,也逐步成长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个产业集群,如今,全球每售出10支钓竿,就有6支产自威海。
光威曾经以第一支国产碳纤维鱼竿打开市场,而在碳纤维鱼竿已成为行业主流的当下,缘何能够持续“甩竿”领先?
答案就藏在这支“明星钓竿”的创新基因里。“我们创新性地将两种高强韧碳纤维材料应用于鱼竿制作,”谭春林说,“不仅显著提升了竿身的强韧度,还减轻了整体重量。”
时间回到2023年,光威面向轻量大物垂钓领域,推出了“荒武技”一代产品,市场反响热烈,钓友们点赞不断。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升级,产品迭代势在必行。
光威拥有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条,原材料供应不是问题。然而鱼竿的使用感受,难以用单一的数据来量化,两种新材料要如何配比,才能精准找到那个“既让手掌欢喜,又让大鱼服气”的完美平衡点?这成为企业产品迭代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
越是专业的产品,精度要求也越高。鱼竿粗一丝、重一毫,甚至涂装多来一遍,都会影响手感。也正因如此,研发团队成为了“细节控”,反复提出构想,一次次地试验打磨。
“每次对参数进行修改,我们都会请签约钓手和研发人员共同进行调试。”谭春林说,鱼竿粗细影响着握持手感,直径的调整精度就精细到了0.05毫米;鱼竿重量影响了抛投准度,新材料的配比就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微调……历经1年时间,光威户外完成了产品研发,又经过了6个月的调试,产品最终的形态和参数才尘埃落定。
当图纸上的参数“走”向生产线,便化作了车间里一丝不苟的执行标准。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在裁布、水磨、精磨、拉漆等多道工序都添置了自动化装备;建设省级钓具制造业创新中心,引进和使用先进质量检测设备,最大化保障产品质量。从原材料碳布到最后的产品,一支鱼竿的“诞生之旅”需要走过60多道工序,但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支钓竿,重量误差都被严格控制在3克以内。
销售一批、储存一批、研发一批,每推出一款新产品,光威户外都会在次年着手下一代研发,从而保持着每2—3年更新一次的良好频率。展厅内8000多件列队“亮相”的展品,也成为企业创新步伐的最好见证。
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扎实的品控保障,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体验,也成为“光威造”品牌价值的核心支撑。眼下,企业可年产鱼竿1000万支,鱼线轮1200万套,产品足迹遍布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
龙头领航,链群共进。去年,我市成功注册“威海钓具”集体商标,整合包括光威、汉鼎等企业在内的优势特色资源,助力更多“威海造”钓具奔向世界。“今年以来,我们组织200余家钓具企业参加2025年春季碧海钓具产业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户外休闲产业博览会等4场展会,达成订货意向合同金额超2亿元。”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5月,全市钓具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已实现营业收入17.7亿元。 (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通讯员 朱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