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高区

大众日报专版聚焦威海高区:扬创新之帆,聚发展之势

文章来源:高区党政办公室
时间: 2025-05-27 10:09
点击次数:


改革,是刻入威海高新人内心的责任担当。创新,是深植威海高新区深处的精神特质。

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威海高新区聚焦“坚定走在前 奋勇挑大梁”目标,围绕“六提六新”工作体系,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瓶颈,以创新驱动塑造发展动能,再一次站上了新的发展跃点——

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连续多年全市领跑,获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任务50多项,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持续提升。

优化产业生态,构建“3+N”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用好改革创新“关键变量”,做强高质发展“最大增量”,不仅是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的切实行动,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

思变谋远,向新而行,威海高新区准确提取机制创新与产业发展“公因式”,建立了“链长+链主+专班”产业推进机制,推动“3+N”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强链扩群、裂变升级、蓬勃生长。

5月18日,低空产业再生“强枝”——高区与上工申贝集团牵手合作,共同打造通用航空器制造基地项目,助力威海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装备制造高地。

5月19日,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再次“拔节”——随着开市宝钟的敲响,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标志着企业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以改革作楫,扬创新之帆,以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导的三大产业和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N个未来产业,正在向“新”发力,动能澎湃。



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聚势、花开正盛。以威高为龙头牵引,利彤疫苗、普博医疗、洹球药业等200余家医疗器械生产及配套企业“卡位入链”,逐步向医药现代服务业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催生一个个抢占行业制高点的新增长极,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拓开新空间,迎来新发展。通过提升创新智造水平稳定打印机产业链,深化与惠普、华为等龙头企业合作,跟踪推进核心配套项目,打印机集群本地配套率提高到98%。去年,高区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营商环境类”案例入围“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名单。

新材料产业加快布局,全面“起跳”。一根钓竿,能够拉动3吨汽车,能让钓手轻松驾驭100斤的蓝鳍金枪鱼。这支钓竿“强大”的秘诀来自它的原材料——碳纤维。作为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荣登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名单和50强企业名单双榜。目前,NTS银包铜纳米等一批新项目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新材料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追高逐远,笃行不怠,威海高新区深知,只要持续改革创新,产业就能刷新新高度,发展就没有天花板。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威海高新区抢抓发展机遇,立足产业基础厚实、高校院所集聚等优势,瞄准无人驾驶航空器、通航飞机、飞机发动机、航电、复材制品等低空经济产业整机及配套,规划建设占地3800亩的专业化低空装备产业园,立足制造端形成完备的低空装备制造产业链,延伸应用端构建多场景联动的价值实现板块,保障安全端构建空天地一体的保障体系,形成以“制造—应用—安全”三大板块为主的低空经济产业新业态。



亿航智能在高区打造山东省eVTOL研发生产制造基地,作为智能航空器生产基地山东总部,是亿航智能目前在国内设立的继广州、合肥之后的又一生产制造基地,承担山东地区的生产制造及北方区域的供货,同时还可辐射日韩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上工申贝将高区作为轻型飞机业务在中国制造的战略总部和核心平台,规划建设通用航空器制造基地,打造涵盖ICON、FD轻型飞机整机制造、复合材料结构件及飞行平台的全产业链体系,助力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装备制造高地;万丰航空计划在高区打造航空发动机和配套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实现国产替代;全国首个网星商业航天产业联盟在高区,围绕商业航天的卫星制造、载荷研制等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为国内外航天企业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头部企业落地,园区引力彰显,威海高新区低空经济产业链正在形成。

培育产业树,壮大产业林。威海高新区正以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深耕发展,共同描绘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

深化科技赋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新标杆

走进威海创新创业孵化加速器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忙碌地绑扎钢筋、混凝土浇筑,4栋单体建筑已拔地而起,大楼内焊花飞舞、弧光闪烁,呈现出繁忙而有序的工作场景。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将依托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东华大学研究院等高校资源,瞄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封测等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围绕上下游配套,以企业间垂直协作与共享为特点,建设高端智能化工厂,打造全市首个“工业上楼”示范项目,为产业升级和创新项目加速提供空间载体支撑。



高层次平台载体是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威海高新区大力推进孵化载体建设,构建起多类型、特色鲜明的孵化载体体系,通过加速引育建强平台载体,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低成本的办公空间、周到的创业辅导、全方位的资金扶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充分的行业机遇……华田孵化器深耕智能装备领域的专业孵化,助力200多家企业“破壳”成长,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瞪羚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4家。

为提高服务产业发展的先导性,高区与工信部合作,在全国率先搭建涵盖企业发展、园区管理、经济运行、政策集成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智慧管理服务平台”,争创国家数字化转型创新示范园区。

到目前,威海高新区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0多家,加快建设25万平方米的创新孵化加速器,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设立全省首个转化专利池,全区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市40%以上,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威海高新区持续实施梯次培育行动,建设威海“专精特新”加速中心,引进特斯联物联网项目共建智算中心,赋能企业“数实融合”“绿色转型”,全区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企业达396家,位列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在城市越来越“赛博”、越来越有“含新量”的背景下,威海高新区正以制度创新突破要素边界,政府“搭台”与企业“唱戏”的协同效应持续放大,力争让每个创新的种子都能找到生长的阳光雨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完善要素保障,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政府服务“小切口”恰是改革创新“突破口”。威海高新区以“硬环境提质+软服务增效”,全力落实各项要素保障,将政务服务重心从政府部门“供给侧”转向企业群众“需求侧”,推动营商环境向更深层次的变革。

低空经济是威海高新区继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材料之后的又一个优势主导产业。为推进产业发展,高区成立工作专班,高标准推进园区建设和服务项目落地,专业化运营低空装备产业园。

日前,在低空装备产业园配套道路建设现场,只见挖掘机正挥舞“手臂”平整地面,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忙着测量放线,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土方路基工程已经完工,正在推进路床回填作业。按照施工计划,这条道路9月底建成通车。”城建公司项目管理三部部门经理张峰介绍说。

基础设施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要义所在。威海高新区低空装备产业园规划建设3条道路,将在园区形成完善交通网络,并与周边城市多条主干道无缝对接,提高园区交通便利性,助力项目加快落地。坚持刀刃向内,接续淬火砺剑,内生动力就会不断积聚,创新发展就能跑出“加速度”。

要素保障有力,高质量发展才会有劲。威海高新区通过专班推进、流程再造、闭环管理等机制创新,构建起全链条、全周期、全维度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威海高新区率先探索推出“企业投资产业项目立项一件事”集成办,将企业投资的产业项目在立项阶段需要办理的“立项备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等有关事项进行整合,实现企业投资产业项目立项一件事集成办。

目前,在威海高新区范围内企业投资的需要新建、改建、扩建的产业项目,建设单位可通过线上或线下申请,实现“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不再要求建设单位重复提交纸质资料。截至目前,已完成12个产业项目备案手续,助力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改革向新,创新向实。“驻厂员”制度是高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之举。发挥“驻厂员”驻点企业探头作用,通过“点对点”精准服务,切实将政府服务职能前移到企业一线,变开门服务为上门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帮助新光电碳制品有限公司解决企业生产用地紧张问题;为成宇硒鼓有限公司外籍高管子女入学问题“支招献策”……按照“网格化”包保服务企业机制,190多名驻厂员围绕政策法规、人才引进、社会保险、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专项督导等方式开展常态化为企服务,助力企业“无忧”发展。 

产业生态聚变,平台能级裂变,服务维度嬗变,改革创新的“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威海高新区正竞逐争先,全新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