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群的大天鹅翱翔、嬉戏、觅食。
清晨的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面如镜。这群远道而来的“白色精灵”,或悠然戏水,或引颈长鸣。岸边,已有不少市民和游客拍照“打卡”,迎接这些熟悉的“老朋友”。而大天鹅年复一年如期“赴约”,离不开我市持续不断的生态守护与保护区的精心照护。
大叶藻是大天鹅越冬的主食之一。自2017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鳗草规模化增殖行动。“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陆海接力”,海底生态修复模式逐渐成形。截至目前,我市已放流大叶藻110万株,修复完成海草床1250亩,在建修复项目面积1500亩。
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烟墩角保护站副站长陈璐告诉记者,大天鹅来临之前,保护区内人工增殖大叶藻,同时购置玉米作为大天鹅的食物储备。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总投资5.2亿元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恢复盐沼525亩、植被243亩,“退养还海”3555亩,“退养还滩”247亩,修复岸线27公里。一系列改造,使得这里水质更清了、滩涂更广了,水生植物和鱼虾等大天鹅的天然“食谱”也更加丰富。从海岸线到城市内陆,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也同步展开,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这一切的努力,在守护好这群远道而来的“贵客”的同时,也守护好城市自身的生命线。
如今,在荣成,守护大天鹅,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和独特的人文风景。在港西镇那香海社区,就有一群“天鹅守护人”。三年来,他们自发守护着大天鹅,社区附近的大天鹅从2022年的3只,增加到去年的1200余只。他们见证了这里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也让这里成为大天鹅安心栖息的家园。
那香海社区居民张敬博便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为了让大天鹅有更安全的环境,他和朋友们自发成立天鹅保护基金会,发动社区居民踊跃捐款,为保护大天鹅提供资金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天鹅的乐园,更成为了驱动我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十四五”时期,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先后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级创新实践基地两个国家级荣誉。通过引进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文旅项目,丰富了沿海文旅业态,引领新一轮“滨海旅游热”。
如今,“看天鹅,到荣成”已经成为冬季旅游的热门选择。每年冬季,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带火了当地的“天鹅经济”。民宿一房难求,餐饮、零售等行业持续升温。俚岛镇烟墩角村是乘势而起,发展出“夏游牧场、冬赏天鹅、住海草房、吃渔家饭”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2024年,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在国际打响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近年来,我市积极激活文化“两创”潜能,策划推出“天鹅家族”IP形象,举办大天鹅摄影赛、主题展等活动,开发大天鹅玩偶、荣成非遗等伴手礼,把“一池天鹅舞”打造成城市的靓丽符号,“赏大天鹅、住海草房、吃渔家饭、享生态美”成为消费和投资的新增长点。
“今年,我们还将联合高铁荣成站,推出‘坐着高铁游荣成’系列活动,联合我市20余家文旅企业,面向高铁游客推出折扣游、特惠住等优惠政策,激活冬季旅游市场;聚焦大天鹅、海鲜等旅游资源,推出‘天鹅童话节’‘新春第一缕阳光’等四大系列20余项文旅活动,串联古村落、观日点、赏鹅点,推出品雪赏鹅、休闲自驾、美食盛宴等主题线路产品,持续提升‘冬游荣成’的吸引力与体验感。”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场开发科科长张晓娜介绍道。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市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实现正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稳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了生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融入“双碳”战略,加快推进零碳城市建设,构建“核风光储”新型能源体系和产业集群。2023年底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在荣商运,2024年“国和一号”核电站并网发电,推动核能零碳供暖、绿电园区等新模式应用,坚定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用“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青山绿水激活促消费扩投资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