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年度计划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192N/2024-01337 发布单位: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内容分类: 年度计划 成文日期: 2024-05-0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4年工作要点

时间: 10:17
点击次数:

2024年,全市工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各级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大抓经济工作决策部署,积极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聚焦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这个总目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持续壮大制造业强企方阵,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做优做强做大数字经济,加力培育工业经济新质生产力,带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争当强省建设排头兵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主要预期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

一、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

1.做好经济运行协调。加强全市工业经济统筹指导,定期召开指挥部会议,研究解决阶段性重大问题,每月组织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走访服务,重点关注用电量、货运量、进出口等先行指标,对经济指标出现异常波动的区市进行预警和约谈,抓实抓细工业稳增长工作。(责任单位:经济运行科)

2.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完善技改投资调度制度,加强对311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跟踪服务,年内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600个以上。贯彻落实国务院《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结合省方案制定我市工业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支持企业更新换代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带动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责任单位:技改科)

3.加强政策集成运用。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市暨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落地落实,及时启动2024年市级支持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申报,做好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精准对接稳定经济运行确保一季度“开门红”若干措施等上级政策,编制《企业认定类型及申报标准集成》,指导企业利用各种资质认定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责任单位:产业政策科牵头,装备产业科、各科室单位配合)

二、抓好企业分类培育

4.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百亿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靠上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重点保障泓淋集团、威海恒邦等企业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全力冲击百亿目标。坚持“以企带链、以链集群”,聚焦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备较强产业链整合和引领带动能力的领航型企业。(责任科室:经济运行科牵头,产业政策科、技改科配合)

5.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速中心实体化运作,优选一批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巡诊赋计、金融赋力、科技赋智、管理赋能四大行动,打造一批品牌服务项目,挖掘一批创新发展典型,年内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00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优质企业200家。(责任科室:非公经济科牵头,产业政策科配合)

6.壮大规上工业企业规模。动态完善“小升规”企业储备库,做好跟踪服务和定向指导,鼓励小微企业加快成长、升规纳统。依托哈工大创新创业园等平台载体,推动医疗健康、海洋装备、软件服务等领域研发成果就地转化,培育孵化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苗子企业,持续壮大工业企业后备梯队。(责任科室:经济运行科)

三、打造优质产业生态

7.突破发展优势产业。聚焦医疗器械、打印设备与智能服务终端、碳纤维等三大优势产业,跟踪推进威高-飞利浦-中国通用技术、华为终端等一批高端补链强链项目,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基地。主动参与国家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重点企业牵头开展“卡脖子”攻关,抢占国家产业链布局有利环节。(责任科室:技改科牵头,各产业科室单位配合)

8.推动群链融合提升。实施产业集群能级提升行动,精准梳理产业链短板、弱项和缺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和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争创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前瞻性布局我市可能产生重大变革的核能、氢能、虚拟现实、卫星遥感、生命健康、深海空天等先导性产业,精准定位切入点和发力点,培植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新优势。(责任科室:技改科、产业发展科牵头,各产业科室单位配合)

9.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优化完善“链长制”、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机制,谋划举办2024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博览会、中国·威海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等高层级融链固链活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和优质项目向我市聚集,打造“链主”与“专精特新”企业融通发展共同体。(责任科室:技改科,服务体系科、各产业科室单位配合)

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10.狠抓高能级平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整合行业创新资源,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海洋预制菜等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强化政策要素保障,支持企业建设“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责任科室:产业发展科牵头,产业政策科配合)

11.狠抓创新能力提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鼓励“链主”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推进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年内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80个,积极争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责任科室:产业发展科)

12.狠抓产学研深度融合。梳理企业技术研发需求,精准开展产学研对接,鼓励企业通过“揭榜挂帅”、协同研发等模式,加快碳纤维及制品、医疗器械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出一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责任科室:产业发展科,装备产业科、电子信息科配合)

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3.深化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传统产业转型等领域,滚动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发挥技改设备奖补、股权投资、技改专项贷等政策效应,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保持技改投资稳定增长。(责任科室:技改科)

14.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以轻工纺织、海洋食品、钓具等消费品产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积极争创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推进“威海钓具”集体商标注册使用,探索开发“钓鱼培训+工厂参观+现场垂钓”工业旅游项目,促进钓具行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责任科室:产业发展科,消费品科、工信发展中心配合)

15.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服务型制造突破行动,推广应用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高标准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开展工业设计供需对接等服务活动,提高工业产品技术附加值和竞争力,争取“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再创佳绩。(责任科室:产业政策科)

16.深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梯次培育,年内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制造名单20家。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聚焦重点行业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培树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标杆企业。深化“亩产效益”改革评价,健全评价体系,加强结果运用,引领企业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责任科室:绿色发展科,经济运行科配合)

17.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以解决历次反馈问题为重点,加强化工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公共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文登化工园区扩区。聚焦橡胶、精细化工、新能源电池等重点领域,加大以园招商、以链招商力度,有序推进园区外企业搬迁入园,力争入园率达到44%以上。(责任科室:化专办)

六、加力提效“智改数转”

18.夯实数字转型基础支撑。年内新建5G基站1500座以上,总数突破8000座,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工业园区深度覆盖。健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市场化运营机制,争取接入企业突破350家。(责任科室:工业互联网科)

19.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一业一策”加力提速重点产业“智改数转”,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主体的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本,新认定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个,积极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责任科室:装备产业科,工业互联网科、非公经济科配合)

20.高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进一步拓展“1+10+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医疗器械、服装、钓具等领域行业级平台建设,争取房车、碳纤维集群入围2024年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打造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15个,推动形成“总部经济+产业大脑+晨星工厂”的融通发展格局。(责任科室:工业互联网科)

21.做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突破行动,推动华为、联想等本土龙头企业在我市布局打印机、终端设备项目,巩固提升相关领域国内领先地位。抢抓集成电路发展良机,大力发展碳化硅、氮化镓器件和模组制造,引进布局半导体上下游产业。坚持创新导向,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嵌入式、行业应用等关键软件产品供给能力。(责任科室:电子信息科)

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2.落实民营经济政策。印发《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深入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专项行动,巩固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规模、质效和创新实力。抓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持续做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账款工作。(责任科室:非公经济科,经济运行配合)

23.提高涉企服务质效。推动企业大走访活动覆盖全量“四上”企业,全面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帮助企业纾难解困。推动企业诉求闭环办理,按照分包干部“首问负责、全程跟办”原则一办到底,力争企业诉求办结率达到90%以上。加大产融对接力度,积极争创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责任单位:重点企业培育指挥部牵头,服务体系科配合)

24.建强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行业高层次人才库及需求库,抓好国家、省级重点人才工程推荐申报,加力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深化企业家“青蓝偕行”工程,举办“民营企业大讲堂”,不断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实训,推进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建设。(责任单位:产业发展牵头,服务体系科、工信发展中心配合)

八、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25.强化重点行业规范管理。落实国家、省工作部署,综合利用能耗、环保、安全、质量、技术等手段,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加强建材、稀土、食盐等行业管理,促进相关行业企业健康发展。(责任单位:产业政策科、消费品产业科)

26.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深入抓好船舶工业、民爆行业等领域安全生产,确保责任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责任单位:绿色发展科牵头,执法监察支队、各行业科室单位配合)

27.加强无线电监测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设台用频,做好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无线电安全保障。发挥现有立体监测网功效,全面提升对广播、民航、铁路、水上频率保护性监测能力,确保通信安全畅通。(责任单位:无线电监测中心)

28.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聚焦产业共性需求,常态化开展学习考察、技术对接、人才招聘、政策解读等活动,建强专业化服务平台。(责任单位:服务体系科牵头,工信发展中心、各相关科室配合)

九、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

29.强化自身建设。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以提升政治性、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用好主题党日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宣讲,促进政治觉悟再提高、理论水平再提升。(责任单位:政工科牵头)

30.强化能力提升。围绕重大政策执行、产业发展研究、经济运行分析、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发展服务、依法依规履职等六种能力强化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工信党员干部队伍。围绕“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提升年”主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开展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加强企业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责任单位:政工科牵头)

31.强化品牌创建。树牢“精致模范”理念,大力营造大抓经济、苦干实干的干事创业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在重点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勇争先,推进服务企业、“双联共建”“双报到”和联系镇街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党建“第一责任”与发展“第一要务”深融互促。(责任单位:政工科牵头)

32.强化信访维稳。扎实组织信访隐患排查,妥善办理各类来访诉求。精准掌握分包人员信息,果断处置突发情况。指导各区市组织辖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责任单位:信访科牵头,各有关科室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