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威海综合保税区的日月新半导体(威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价值5.8万元的晶体管在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封装测试流程后,刚刚走下生产线便被打包装箱,将在不久后送达世界各地的客户手中,成为人工智能仪器、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设备的重要零部件。
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之一,这家公司产品种类繁多,合作客户遍布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开展报核前申报单耗业务后,不仅手续简化了,账册核销也更贴近生产实际。”该公司关务部经理郭庆华介绍,半导体封装测试的工艺流程复杂且公司订单量大,产品又有着种类繁多、更新换代快、加工贸易单耗复杂等特点,账册核销时容易出现盘盈盘亏,影响了核销的准确性。应用报核前申报单耗模式后,企业在账册报核前可按实际申报单耗进行准确核销,更加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减少了前期干预,为企业扩大产能提供了便利。“该模式下,能够节约时间成本20%以上。”
据悉,为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高质量发展,青岛海关推出优化卡口管理模式、优化分类监管货物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礼包”,优化单耗申报模式正是其中一项惠企措施,这也将进一步释放综合保税区改革红利。
“新政策出台以后,像日月新半导体这样的高级认证企业能享受到简化申报手续、降低查验率、减少稽核查频次等优惠政策,助力企业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威海海关驻文登办事处综合业务一科科长初妍艳介绍,在单证申报、查验查检、账册核销等环节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指导服务之外,威海海关还结合综保区内各企业经营实际、业务特点开展精准政策宣传,鼓励企业开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分类监管等新业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今年一季度我们一线进出口额超过9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38亿元。”郭庆华说。
对于由出口加工区转型而来的威海综合保税区来说,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智能手机、5G通信等新兴产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区内企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其中,威海世一电子有限公司凭借着“不一般”的优势,获得了更多国内客户的青睐。
“凭借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的‘特殊身份’,不仅税费负担有所降低,保税设备的利用率也大大提升。”该公司经理王军介绍,成为试点企业后,公司剩余产能将能够承接更多的国内订单,国内物料进出区的通关及账册管理成本也得以有效降低。
根据相关规定,试点企业销售的货物中含有保税货物的,按照保税货物进入特殊监管区域时的状态向海关申报缴纳进口税款,因此试点企业的保税货物转内销时,可将成品折算为料件,以保税料件的形式向海关申报缴纳进口税款。因保税料件价格普遍低于加工后的成品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企业降低了税费负担,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家企业同时开展保税和非保税两种业务,在威海综合保税区已成常态。”威海海关驻文登办事处主任顾锐介绍,近年来威海海关以助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流程,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区内27家试点,企业每年预计可节约税收成本1700万元。”顾锐说。
“我们一季度的内销金额就超过2500万元,几乎占了总额的‘半壁江山’”。王军表示,现在企业非保税货物也可以享受便捷进出区管理的便捷,对拓展国内市场信心更足了。“我们的印刷线路板已畅销至国内深圳、东莞等十几个城市,全球合作品牌也有近30家。”
据统计,一季度,威海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进出口货值近25亿元。
文章来源:青岛海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