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威海营商行 > 跨境贸易 > 工作动态

威海4个案例入选山东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

文章来源:威海市口岸事务服务中心
时间: 2024-04-22 16:19
点击次数:

近日,山东省口岸办公室、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山东报关协会联合发布2023年山东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典型案例,我市4个案例入选,总数全省第三。其中:“创新‘五大智慧+口岸服务’应用场景 推动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获评全省“十佳”案例,“聚力打造跨境电商‘威海样板’ 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打造‘青威一港通’模式 助力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全国首创‘四港联动’跨境合作新模式 历史性实现中韩多式联运整车运输试运行”等3个获评全省优秀案例。

2023年,威海市各口岸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紧盯跨境贸易领域市场主体所需所盼,不断强化改革创新,推动实施系列优化举措,努力在提效率、增便利、降成本、促发展、优服务上下功夫,形成了一批典型实践案例,努力营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

聚焦远洋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荣成海关、石岛边检站创新实施“智慧渔港开放+智慧渔船评审+智慧渔货检验+智慧渔船检疫+智慧轨迹管控”的‘五大智慧+口岸服务’应用场景,获批全省首个正式对外启用的专业渔港码头,优化监管和服务模式,远洋渔船备案和对外推荐注册周期缩减80%,检疫时间平均从原来的70分钟缩至15分钟。2023年,荣成口岸进出境远洋渔船230艘次,荣成口岸远洋自捕回运水产品34.3万吨,企业节省渔船靠泊、水产品装卸作业、物流运输、存储等费用约2400万元。

聚焦推动跨境电商跨越式发展,市商务局、威海海关坚持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多向发力,充分发挥威海综保区功能载体作用,建设全模式跨境电商创新产业园,创新跨境商品销售监管机制,在青岛关区率先实行跨境电商“集中审单”,在核心商圈布局一批保税直购体验中心,构建“口岸仓+备货仓+海外仓”多仓联动网络,大幅提升企业通关效率。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从设立综试区当年的10亿元、发展到目前超过150亿元,增长超过15倍,其中对韩零售出口额稳居山东省首位。

聚焦搭建跨境物流大通道,威海市提出了“以威海仁川两地海港、空港设施为支撑的“四港联动”构想,积极推动中韩两国有关部委联合签署《中韩多式联运(威海—仁川)试运行的谅解备忘录》,商定在威海—仁川间共同开展整车运输多式联运合作。针对整车运输业务特点创新创新监管模式,海关部门首创海上陆路海关监管新机制,设立全国首个海上虚拟陆路口岸,实现跨境车辆全程通关无障碍;边检部门新增“陆海联运”整车运输查验模式,实现仅录入车辆信息即可正常查验提交功;公安交警部门实施中韩车辆号牌互认、驾驶人互换,允许双方入境车辆在规定时间和线路内按照指定路线安全通行。去年12月,中韩两国在威海—仁川试运行多式联运整车运输开始试运行。相比常规“海运+空运”模式提速5小时,成本节省30%,对于服务跨境电商、冷链生鲜、特种设备等运输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促进海港口岸高质量发展,威海海关与威海港联手打造“青威一港通”物流监管新模式,实现威海港与青岛港之间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建立起全新的监管模式,在港口之间搭建海上物流高速公路,企业可自由选择在何地申报,按全国通关一体化通关,有效提高货物的流转效率和港口间资源的统一次筹调配,单箱可缩短通关周期2-3天,每箱节约操作成本约800元,实施以来预计减少港口、企业费用2000万元,有效拉动威海“陆转水”持续增量,打造东接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大通道。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是山东省创新举办的特色活动,旨在引导口岸相关单位对标先进、找准差距、形成合力,服务全省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口岸营商环境。下一步,威海口岸系统将以“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为标杆,以企业最新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为高水平开放和外贸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