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评价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192N/2024-03924 发布单位: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内容分类: 政策评价 成文日期: 2024-12-2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对《威海市促进企业扩张激励办法(试行)》《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文件专题性政策评价的报告

时间: 11:23
点击次数: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对

《威海市促进企业扩张激励办法(试行)》《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

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文件专题性政策评价的报告


根据有关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对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等政策性文件开展政策评价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通过政府开放日、材料调度、现场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现将《威海市促进企业扩张激励办法(试行)》《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评价。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12月20日


《威海市促进企业扩张激励办法(试行)》贯彻落实情况的政策评价报告


一、文件实施成效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大抓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落实《办法》各项内容,推动全市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进中提质。一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实施工业领域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27个项目入选省奖补资金项目名单、奖补金额全省第3。加快313个市级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投产项目116个,新增产值87.8亿元。1-10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全省第1。二是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和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1-10月份,48家工业企业新增产值过亿元,预计恒邦矿冶年度营收突破百亿、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鼓励企业梯次成长,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7家入选省工信厅国家级单项冠军推荐名单。三是产业培育成效显著。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持续推动补链强链,年内新增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省级2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我市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全省2个),全省工业设计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四是数实融合加速赋能。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创新培育数字产业先锋企业3家,打印设备产业入选首批省数字产业集群。纵深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海洋食品加工获评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全省12个),我市连续两年获评省级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市,全省唯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从企业规模看,我市企业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单体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不多。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在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上存在重生产经营、轻科研创新的现象,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的新技术、新产品还不多。三是要素保障能力有待提升。我市制造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游,企业利润水平有待提升。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冲击新目标。深入推进百亿企业培育行动、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全力支持威海恒邦等企业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冲击百亿发展目标。坚持“以企带链、以链集群”的原则,围绕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备较强产业链整合和引领带动能力的领航型企业。二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巡诊赋计、金融赋力、科技赋智、管理赋能四大行动,加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优质企业。狠抓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鼓励“链主”企业牵头在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三是壮大规上工业企业规模。深化技改提级行动,加快推进311个市级工业重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动态补充完善“小升规”企业储备库,鼓励小微企业高速成长、早日升规纳统。四是优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环境。优化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动态调整市级工业扶持政策支持领域和方向,用好企业大走访活动、威海企业家日等机制载体,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助力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政策评价报告


一、文件实施成效

截至2024年10月,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1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6.7%,均列全省第1,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一是产业培育成效显著。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持续推动补链强链,年内新增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省级2个,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和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1-10月份,48家工业企业新增产值过亿元,预计恒邦矿冶年度营收突破百亿、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鼓励企业梯次成长,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家。三是数实融合加速赋能。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创新培育数字产业先锋企业3家,打印设备产业入选首批省数字产业集群。纵深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海洋食品加工获评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全省12个),我市连续两年获评省级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市,全省唯一。四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三角轮胎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通过现场验收,康派斯房车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6个,省级智能制造场景10个,9个项目入选省“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名单,培育省级“产业大脑”2个、“晨星工厂”57家。五是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深化绿色制造梯次培育,宏安集团等21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制造名单,推荐龙港纸业等10家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指导浦林成山获评国家级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实现了该领域“零”的突破。狠抓化工园区改造提升,常态化开展问题整改现场督导,持续提升园区规范化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造业总体规模不大。截至10月份,我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1家,数量与青岛、济南、潍坊等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缺少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市制造业除打印机、钓具产业本地配套率较高以外,其余产业本地配套率均低于30%,存在上下游“两头在外”的情况。

三是智能化改造难度大。我市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中小微企业占比大,企业情况各不相同,改造基础参差不齐,导致智能化改造难以大规模推广。

四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缺乏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产品泛化,品质不高,缺少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规模小。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突破发展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优势产业突破工程,依托威高集团、迪尚集团、光威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国家、省重点产业发展高质量需要,积极承担国家产业基础再造、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等重大专项,建设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高地。

二是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围绕“百亿企业”培育企业、冲击新目标企业、新增产值亿元以上项目和企业,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推动企业项目规模膨胀。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按照全面摸底建台账、精准画像贴标签、一企一策抓提升的思路,全力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

三是加快推动智改数转网联。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进度,推动“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推动智能制造提质升级。深化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持续打造数字化转型应用示范标杆,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中小企业的部署应用。

四是加强政策服务供给。紧密对接上级战略部署,高标准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写,争取我市企业项目纳入国家、省级规划范围,全力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政策红利。用好“威海企业家日”、企业大走访等机制,以冲击百亿目标企业和冲击新目标企业为重点,实现企业联系服务全覆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