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解读 > 领导干部解读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918E/2024-03173 发布单位: 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内容分类: 领导干部解读 成文日期: 2024-10-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参加阳光问政热线直播解读政策

来源: 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时间: 14:35
点击次数:

一、主持人:您好,朱局长,欢迎来到“阳光问政热线”直播间。

朱局长:主持人好!听众朋友、网民朋友们,大家好。

二、主持人:陪同上线的嘉宾还有:市人社局副县级干部单华阳,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邹丽,市人社局四级调研员周文彦,你们好。

通过“新政发布”了解到,人社部门联合发改、教育等10部门出台了“威海市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请您介绍一下政策出台后,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朱局长:为确保政策尽早尽快落实落地,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强政策落实兑现,提升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一方面,强化政策宣传推介。编制政策指南、经办流程和政策解读,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在机场、高铁站和网红景点设立36处青年人才就业流动服务站,为来威旅游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创业帮扶、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微信广告向来威旅游青年定向推送青年人才政策30万人次,进一步扩大政策知晓度。另一方面,全力支持企业引人用人。将企业招引高校毕业生全过程、各环节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大学生社保补贴等就业政策纳入“直补快办”。今年以来,发放就业见习补贴、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一次性扩岗补283.6万元,惠及412家企业1625人,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引才成本,引导企业扩大招用毕业生规模。

(二)强化优质岗位供给,提升毕业生就业承载力。一是培育产业扩大就业。落实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方案,会同发改、工信等部门,集中筛选挖掘一批好项目予以重点推进,增加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岗位1.2万余个。二是拓展就业岗位资源。稳定并适度扩大政策性岗位规模,2024年事业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1749人、“三支一扶”计划招录57人,国有企业60%的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统筹开展就业见习工作,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建立见习基地218家,年均可吸纳高校毕业生1400余人,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三是精准对接岗位供需。立足我市产业人才需求,组团赴合肥、郑州、哈尔滨等省内外29所高校举办“威海—高校人才直通车”“选择威海·共赢未来”等线上线下引才活动94场,为2747家次企业发布岗位人才需求5.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8768人。

(三)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亲威力”。一是设立实习实践基地。围绕我市“1+4+N”高端创新平台、产业链链主企业以及冲击新目标企业,建立8家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首批征集实习岗位40个、人才需求344个,通过实习实践提升优秀毕业生留威率。二是开展“走进威海 感知未来”主题研学活动。组织11所驻威高校1200名大学生参观我市重点产业园区、科创平台、重点企业、文旅体验项目及红色教育基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威海、熟悉威海、爱上威海。三是举办第五届威海市创业大赛。吸纳参赛项目100余个,并给予奖励资金25万元,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营造良好就业创业氛围。

截至9月底,全市共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来威就业17547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联系服务率达99.5%,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社部门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请问今年以来,在博士后集聚方面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朱局长:今年以来,围绕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我们坚持产才融合,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一是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建在产业链上。依托光威、威高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布局博士后平台,打造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35个。围绕“1+4+N”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布局吉林大学仿生研究院等博士后基地3家,构建“研发在院所、转化在威海”的协同发展新模式。目前,全市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3家,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

二是把成果转化嫁接到产业链上。采取“导师引领、项目分解、接续攻关”模式,引进博士后接力进行项目攻关,推动产品落地并推向市场。目前,已转化科研成果71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约66.4亿元。

三是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办到产业链上。发动全市84家企事业发布“卡脖子”技术攻关和人才招引需求362项,发榜数量全省第二,涉及项目计划总投入3.36亿元。经多方发动、精准对接、层层筛选,成功吸引海内外200个优秀博士(后)团队揭榜,99个优质博士(后)项目进入大赛决赛,最终取得9金、25银、25铜的佳绩。大赛期间,同步举办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威海行等系列活动,推动30个博士后项目与安然集团、北洋集团等24家单位达成合作,涉及项目投入金额达3200余万元。

四、主持人:那在技能人才方面,我们又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朱局长:围绕技能人才,我们深化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改革,全力打造技能人才集聚新高地。全市技能人才总量39.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9.8%。

一是坚持高端引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大力实施“技能兴威”系列行动,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方面,强化载体建设,塑强高技能领军人才。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11个,获评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全国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和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130人,充分发挥人才项目引领带动作用,遴选培育了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另一方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协同培育高技能人才。探索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培养方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面向企业新入职和转岗职工,打造“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近3年,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5.3万人次。

二是坚持夯基垒台,技工教育质效不断提升。充分发挥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依托技工院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3所技工学校7个专业纳入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专业建设名单。在全省率先实施“中韩工学一体技工教育示范项目”,建设智能制造、汽车装备、服装智能制造、现代家政服务等五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做”融会贯通。开展“订单式培养”,积极推广新型学徒制,为企业“量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有效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近3年,全市技工院校年均招生2500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30个,毕业生就业率达96%,留威就业比例达92%,为全市企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断拓展。坚持以实绩定待遇、评奖励,打破人才成长瓶颈和“天花板”,让技能人才能够受尊重、得实惠,实现“名利双收”。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发放技能等级证书3.9万本,有效激发了人才自主提高技能水平的内生动力。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互评”领域,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技工院校等8个职称系列。鼓励企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高薪。创新激励制度,为124名高技能人才发放“威海英才卡”,享受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职称评聘等30项绿色通道服务。

四是坚持竞赛引领,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我们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统筹开展36项“技能兴威”职业技能大赛,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功举办“2024中国国际焊接竞赛”,邀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首席专家及国内外15名专家和14名选手来威参赛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参赛选手的技能技艺水平。11月份,我市还将承办“首届中韩(山东)技能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大会”,深化对韩技能人才领域交流合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技能人才支撑。

五、主持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创业是就业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今年以来,全市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激发,请问人社部门在促进创业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性举措?

朱局长:今年以来,我们积极落实创业政策,打造“创业威海 扬帆未来”创业服务品牌,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持续放大。截至9月底,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4笔、7.09亿元,同比增长42%,发放各类创业补贴475笔、751万元,直接扶持创业1239人,吸纳带动就业3717人。

一是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规范全市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标准,积极协调创业担保贷款合作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降低贷款担保门槛,提升贷款的可获得性。充分发挥担保基金的效能,为10万元以下的创业者免除反担保。全面开展小微企业“创贷+商贷”模式,联合各级农商行,切实发挥创业担保贷款的“杠杆效应”,做大“创贷+”金融服务品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9月底,累计为33家企业发放“创业提振贷”1.02亿元。

二是创业载体进一步升级。高标准打造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园10家,入驻创业实体415家,吸纳就业2327人。重点打造经区韩乐坊、乳山市千里山海幸福海岸、环翠区鲸园街道北门外3个特色创业街区,充分利用创业街区的创业赋能中心、创客空间,举办创业赋能提升活动12场,为不同类型创业者提供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智慧谷创业创新综合体示范作用,开展“创业体验日”等观摩活动,引导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与创业载体直接对接、快速入驻,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三是创业服务进一步优化。围绕不同创业主体,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比如,针对青年学生、城镇失业人员等群体创业需求,定制电商实操、短视频策划制作、直播带货等专属培训内容,帮助学员拓宽创业致富渠道,培育本土电商创业人才。再如,针对全市专精特新企业需求,举办威海市“创威来”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训练营,助力提升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群体创业培训1900人次。

四是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成功举办第五届威海市创业大赛,设置先进制造、现代服务2个主体赛道和乡村振兴、银发经济、绿色经济3个专项赛道,最终30个项目晋级决赛,5个项目获得一等奖,25个项目分获二三等奖。我市3个项目荣获第七届山东省创业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其中1个项目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选拔赛,有效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六、主持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灵活就业模式不断涌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成为不少劳动者关心关注的话题,请您介绍一下人社部门在这方面做出的有力举措。

朱局长:近年来,我们坚持数字赋能,不断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线上服务更优、线下服务更快、延伸服务更实。我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山东省“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揭榜领题标志性项目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省级唯一试点市。

一是坚持固本强基,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按照省“智慧人社”一体化建设要求,全省率先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加工,实现全域覆盖、同步推进。完善信息采集标准和安全规范,开展档案信息“全量采集”,对必采的26个信息项按照统一标准集中采集,支持84项档案信息批量导入,保障了档案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目前,累计完成数字化档案49万卷,预计到年底完成70余万卷,将形成较为完整的档案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影像数据库,为拓展数字档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档案信息化主攻方向。针对群众办理业务“多地跑、多次跑”堵点、痛点问题,升级完善电子档案系统功能,新增电子档案跨区转入、线上阅档等功能,将电子档案广泛用于退休预审、开具证明等环节,实现业务跨部门、跨科室免提取、秒联动,让企业群众快办事、办成事,档案业务网办量同比增加65%。同时,依托省系统和我市自有系统,实现所有档案业务秒查秒办、证明类事项“立等可取”,流动人员凭身份证或社保卡就可“一次办好”,服务对象满意度持续保持100%。

三是坚持提档升级,深化档案数字化场景应用。一方面,推动电子档案系统与社保经办系统有效对接,建立退休事项内部联动的“无感智办”新模式,授权社保经办机构线上提前预审临退休人员档案,准确告知退休办理时间及流程,方便流动人员快速办理退休手续,免去“忘记办、不会办”的烦恼。另一方面,利用OCR识别技术,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图片中的教育、就业、社保、党团等关键信息进行画像提取,为就业精准指导、政策精准推送、人岗精准匹配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七、主持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请问我市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

朱局长: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决策部署,高质量推动社保扩面提质。全市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4.5万人、73.2万人、67.5万人,均超进度完成省下达计划。其中,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63.8%,位于全省前列。

一是创新机制+协同助力,系统性发挥联动效应。一方面,在全省率先以市府办名义印发扩面提质工作意见,提出5方面15条具体措施,建立涵盖工信、公安、财政、市场监管、大数据等21个部门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核心作用,鼓励合规企业把产业链企业参保缴费情况纳入合作考量,示范带动其他中小微企业参保缴费,打造健康稳定的产业链生态。

二是创新路径+数据赋能,全方位挖掘参保潜力。在与合作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探索建设参保扩面信息辅助系统,以大数据智能比对代替人工比对,精准确定应参未参、应缴未缴、能参可参、能缴可缴等目标群体,并自动分配至基层,通过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及包片包村干部走访摸底,精准动员参保。

三是创新模式+精准宣传,多途径提升扩面成效。线上,试点“5G智媒+AI电话提醒”宣传新模式,通过大数据筛查重点扩面群体及其联系方式,定制、精准推送5G智媒宣传内容、即时跟进AI电话提醒1.3万人次,政策点击率达84%。线下,发扬“铁脚板”精神,市、区两级联合开展“全民参保·福暖万家”集中宣传月活动,开展“六进六引”活动700多场,发放宣传资料8万多份,有效提升政策宣传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