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积极探索小微市场主体安全监管模式创新,助力小微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建立“分类分级”监管机制。建立小微市场主体分类分级监管机制,每类主体按消防安全风险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根据日常检查赋分、隐患整改和信用评价等情况,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对不同类型经营场所,制定相应的安全检查对照表,将常规检查和整改内容等纳入清单式管理,避免漏项,规范安全检查行为。按“高风险多检查、低风险少检查”的原则,对不同风险等级场所确定不同的检查频次,提升安全监管服务和风险防控精细化水平。
二是创新“码上监管”工作方式。在全省率先搭建面向监管部门、属地政府、社区和经营主体的小微市场主体安全服务平台,同步接入“山东通”和“爱山东”移动端。监管人员扫描营业执照二维码,将初次检查的场所进行信息核实并入库纳管,将超过当月检查次数上限的场所进行自动提醒不再检查,减少对经营行为的干扰,有效推进安全隐患排查细防精治。市场主体也可用“爱山东”扫码自查,主动消除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平台已检查近1.4万次,排查隐患1095起。
三是深化“智能防治”应用拓展。小微市场主体安全服务平台经过试运行后,已在全市76个镇街394社区推广应用,开通工作账号2832个,4.43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纳入监管,实现场所底数实时掌握、检查情况互通共享、各级力量同防共治、市场经营规范有序。持续深化智能技术应用,加快接入市场主体用电、用气数据和视频监控等资源,结合AI算法,实时监测经营行为,自动预警电气异常、燃气泄漏等安全隐患,变被动监管为主动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