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解读 > 领导干部解读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918E/2023-03245 发布单位: 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内容分类: 领导干部解读 成文日期: 2023-08-1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参加阳光问政热线直播解读政策

来源: 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时间: 09:35
点击次数:

一、主持人:您好,马局长,欢迎来到“阳光问政热线”直播间。

马局长:您好,主持人。听众朋友、网民朋友们,大家好。

二、主持人:陪同上线的嘉宾还有:环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李强局长、高区科技创新局王海建副局长、经区科技创新局陈琳局长,你们好。

通过“新政发布”了解到,我市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来威就业,通过“政策找人、免申即享”等方式主动向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贴和一次性返乡留威补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重要的就业群体。上半年,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就业,人社部门采取了哪些创新性举措?

马局长:今年以来,全市人社部门坚持把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紧盯就业态势“风向标”,紧跟政策“指挥棒”,精心部署,精准施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上半年,青年人才首次来威就业9313人,同比增长19.5%

(一)升级政策推动就业。今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新时代英才工程,全面升级青年人才来威就业、创业、实习、购房等一揽子补贴支持政策,多举措降低青年人才生活成本。不仅有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给予每月5000元、2000元和10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发放3年,对驻威高校和威海籍毕业生还给予博士研究生1万元、硕士研究生5000元、本科毕业生3000元的一次性返乡留威补贴。对在市内购买首套住房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还有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二)分类施策促进就业。聚焦驻威高校毕业生留威就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和引才专员作用,组织举办“局长进校园”“招聘服务进校园”等六进服务活动176场,“一校一策”引导驻威高校毕业生留威就业,留威率连续四年增长。聚焦威海籍毕业生回威就业,深挖实习岗位,吸引了清华、浙大、山大等以威海籍学子为主的大学生来威实习,给予每人每天60元全省最高标准的生活补贴。抢占暑期先机,组织开展威海籍学子“家乡名企行”主题活动,560多名青年学子走访威高、迪尚等我市重点企业32家,搭建青年学子与我市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平台。聚焦外地毕业生来威就业,大力开展“选择威海·共赢未来”集中引聚专项行动,今年以来,组团分赴北京、武汉、兰州、长春等1023所省内外高校,举办“威海—名校人才直通车”“百校千企人才对接”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4场,达成政校企人才合作协议34个,达成引进意向1.5万人。特别是成功举办“职等你来 就选威海”春季、夏季大型现场招聘会,700多家次企业发布岗位2.3万个次,2.4万多人进场求职,9.3万人才通过线上参加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威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244个团队和个人项目参赛。发布见习岗位1543个,组织开展就业见习313人。

(三)加大宣传引导就业。抓住威海旅游热的契机,组织开展“选择威海·共赢未来”青年人才引进政策宣传系列活动,在机场、高铁站和48处网红景点设立青年就业流动服务站,提供就业指导、创业帮扶、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发放宣传手册2万余份,解答青年人才政策咨询4700余人,努力将“青年流量”转化为“人才留量”和“发展增量”。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造集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活动赋能、典型引领等全链条服务模式,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赴日韩开展“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招聘、威海籍毕业生家乡行、市外重点区域高校引才、毕业生来威就业体验等系列活动,加大青年人才引聚力度。

三、主持人:可以看出,人社部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就业创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上半年,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超过时序进度,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请问下半年,在促就业方面还有哪些打算?

马局长: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8万人,超时序进度10.12个百分点,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经济回稳向好的重要标志,是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的重要体现。

我这里还有一组上半年的数字:一是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精准对接重点行业企业,挖潜就业岗位。全市上半年发布就业岗位8.75万个次,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的“蓄水池”。二是先后推出的“一揽子”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措施,全市筹集就业补助资金3.79亿元,同比增长133.95%,进一步稳固了就业的“基本盘”。三是从年初开始,各级人社部门接续开展“跨区域劳务合作”“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职等你来 就选威海”系列招聘会等专项服务活动达400余场次,做到“月月有活动、时时有服务”,进一步兜牢就业的“保障网”。

当前,全市就业工作总体呈现“稳”的态势,但也存在着青年人才“慢就业”“不就业”与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现有人力资源供给适配性不高等问题。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持续加力,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一是推进示范项目落实落地。今年6月份,我市作为山东省唯一代表地市参加2023年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竞争性评审,成为20个入选城市之一,获中央财政补助1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以打造“精致就业360服务”品牌为抓手,在技能培训、公共服务、智慧平台等方面创新举措,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争创全国样板。

二是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举办首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持续实施“创业威海十大推进行动”,选树就业服务质量标杆机构,推进就业人才服务质效提升。

三是规范就业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依法打击就业领域违法违规活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支持劳动者通过新业态实现多元化就业。

通过综合施策,确保年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保持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四、主持人:我们了解到,今年人社部门出台一系列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稳生产、稳岗位、稳预期,为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出了贡献,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马局长: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稳就业,既是稳民生、稳人心,也是稳经济、稳社会。今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各级各部门对就业这个“最大民生”的高度重视。我市因时因势打出了一套政策措施组合拳,助力企业在经济持续恢复期稳生产、稳岗位、稳预期。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着力点重点体现在助企增效、减负上:

一是健全两项机制,助企“增效”。建立规上工业企业用工调查机制,建立企业用工需求、人力资源供给、用工服务专员、政策落实“四张动态清单”,做到企业基本情况、缺工规模、缺工类型、技能要求、薪资水平“五清”,增强服务企业用工的精准性。健全“订制化”政策和服务机制,聚焦全市纳税50强、冲击新目标及获得科技进步奖等重点企业,制定“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清单,跟踪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涉及人社领域的堵点、难点问题。

二是创优营商环境,助企“减负”。实施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重点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新推出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政策,单户授信额度最高3000万元,实行“一企一策”“免申即享”,支持实体经济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

下步,人社部门将把用足用好各项稳就业政策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大数据等技术,精准识别政策对象,分类推送、集中兑现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担保贷款等各类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让“好政策”发挥“大效应”,全力帮助各类市场主体降成本、谋发展,全力帮助广大劳动者找工作、增收入。

五、主持人:人社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培育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请介绍一下今年全市技能人才工作有关情况,有哪些特色、亮点?

马局长:今年以来,全市坚持服务企业、技能为本、统筹推进的原则,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上半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5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000人,高技能人才累计占技能人才比例28.3%

一是聚焦职业技能培训,让技能人才“长本事”。聚焦重点行业发展需求,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契合、与产业融合、与评价联动,搭建“培训机构列单、企业选单、政府买单”和“院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训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3+3”工学一体培训模式,打造“金蓝领”“新型学徒制”培训品牌。今年以来,通过“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操实训”模式,组织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1.06万人次。

二是聚焦评价激励保障,让技能人才“有奔头”。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目前,我市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备案企业269家,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5902本。

三是聚焦竞赛引领,让技能人才“有舞台”。打造“技能兴威”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举办“技能兴威”第一届威海市职业技能大赛,首次将产业链特色赛项放在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赛项设置充分突出我市产业特点、贴近行业企业需求,设有制造业技能、服务业技能、产业链特点技能三大类23个赛项,947名选手报名参赛;并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得2金、3银、3铜和24优胜奖好成绩。

六、主持人:据了解,我市社保待遇资格“静默认证”做法成功入选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典型案例。能否给大家介绍下我市的经验做法?

马局长:近年来,市人社局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以数据动态认证为主、线上自助认证为辅、线下社会化服务认证为补充的社保待遇资格静默认证体系推动认证服务由被动到主动、由人工到智能、由动员到静默的流程再造,认证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达到99.9%线下认证业务量压减了90%以上,实现了群众社保认证少跑腿”“不跑腿

一是探索智能认证模式,实现社保待遇静默认证打造社保待遇大数据认证平台,与医保、公安、民政、司法等24部门共享上亿条数据信息,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轨迹进行实时跟踪,动态判断领取资格。认证依据上,将医疗保险结算、离世销户登记、司法审判以及公共视频人脸比对等70多种信息作为强认证依据,将异地备案、转诊审批、慢病审批、门诊就诊、社保卡刷卡消费等45种行为数据作为参考认证依据。认证时限上,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群体,设置最短6个月、最长24个月的个性化认证周期。群众只需周期内认证一次以上,认证期限就会自动往后递延到下一个周期。

二是优化辅助认证手段,拓展线上自助认证。为做好异地居住、行动失能群体等的资格认证,研发线上自助认证系统,依托威海人社发布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平台,开设人脸识别辅助认证端口。同时,考虑到部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不方便的实际,平台加设了代办功能,子女亲属不用再带着老人往服务窗口跑,实现了线上自助认证跨区域无障碍一站式办理。

三是精准开展线下认证,强化服务兜底保障。在全省率先搭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认证平台,对通过大数据无法获取行为信息的群众,将待核实人员信息逐一精准发送到其所在镇(街道)、村(社区),每月由工作人员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告知其进行补充认证。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