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经区

小小西红柿托起乡村振兴路

文章来源: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时间: 2023-04-10 09:19
点击次数:

“栽上春季这一茬苗,上半年16万棵苗的任务就全部完成了。”人间四月,麦翻新浪。在春燕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果蔬大棚里走了个来回,泊于镇泊于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可春打量着草莓西红柿的长势,喜色飞上眉稍。

这里是泊于镇环龙山湖“强村带弱村、联盟共富强”发展规划中的特色产业项目之一。在泊于家村的龙头带动效应下,环龙山湖周边13个村社抱团发展,闯出了一条“强村带弱村、联盟共富强”的党建引领区域发展路径。

如今,优势特色产业已成为环龙山湖共富党建联盟振兴美丽乡村的“金字招牌”。但在三年前,为了找对强村富民的新门路,王可春这位环龙山湖党建联盟的“领头雁”可没少伤脑筋。

“前几年,我们种了60个大棚的草莓,摘不及也卖不及,年底算总账,真不挣钱。”在这种情况下,环龙山湖党建联盟的13个成员村召开议事会,组团出去考察好项目。到全国各地跑了几趟,还真有收获:王可春从北京带回了“京彩8号”草莓西红柿。

去年4月,王可春拿出三个大棚做实验,改种草莓柿子,从投入产出比上,与种植草莓做比较。“草莓当年8月份栽种,来年6月拔苗,一季亩产量约3000多公斤,而草莓西红柿一年能栽两大茬,一季的亩产量能达到4000到5000多公斤。”王可春说,算算总收入,一棚草莓西红柿能顶两棚半草莓。

“好打理,产量高,得病还少,草莓西红柿是个好买卖。”党建联盟议事会上一合计,大家伙都动了心,老书记一锤定音:大面积改种草莓西红柿。2022年下半年,春燕果蔬专业合作社、新春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腾出70个暖冬大棚,全部种上草莓西红柿。年底一算账,集体收入一年增加了上百万。

“今年,我们把能腾出来的大棚都腾出来了,计划70个大棚全部种上草莓西红柿,草莓压缩到10个大棚。”尝到了甜头,振兴乡村的步子迈得更有奔头了。

一口气上了70个大棚,管理能不能跟上?果品有没有问题?销路能不能打开?摊子铺得势头太猛,会不会栽跟头?

“当然,我们也有顾虑。”王可春坦承,开始心里的确没有底,但这位老书记下定决心前,想得更长远,也更务实。

今年1月初,经市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春燕果蔬专业合作社、新春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达成合作,拿出四个大棚作样板,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全盘技术指导,在泊于镇培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业。

“整个生长周期不用打农药,只使用无公害化肥和生长剂。”打动王可春的,是先进的实验成果和技术。在他看来,农业发展的动力,拼的就是科技。

“我们不但要生产实实在在的无公害农产品,还要创造过硬的农产品品牌,保证让全市人民吃上无公害食品。”与黄土地打了40多年交道的王可春,说起新农人的朴素理想,格外掷地有声。

为了把草莓西红柿送到全国各地老百姓的餐桌,他制订了三步走的营销思路,仅用一年时间就打开了本地和国内市场。

“现在,我们的草莓西红柿供不应求,只北京一处销售商一天的吃货量就高达5吨。看来,靠科技从地里刨食这条路,我们走对了。”阳光透过大棚,映红了脸庞,这位老书记擦了一把汗,说到得意处,笑得一脸灿烂。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泊于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构筑“1+N”联村联社发展格局,打造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如今,无花果、草莓西红柿、党参、艾蒿等一批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蒸蒸日上的乡村产业不仅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接下来,我们还要打造刘官屯生活美学俱乐部项目,用城市视角丰富乡村业态,加强资源整合、文化挖掘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农民稳步富起来。”泊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