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年度计划
索引号: 11371000MB2856435T/2023-01341 发布单位: 威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内容分类: 年度计划 成文日期: 2023-03-1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2023年全市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要点

时间: 10:36
点击次数:

2023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总局、省局工作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牢大抓经济鲜明导向,聚焦“守底线、谋创新、抓落实、争一流”总体思路,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开展“全面提升年”活动,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统筹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大维权,提升市场监管整体效能,为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一、深入推进“四大战略”,推动产业服务全面提升

(一)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及品牌战略。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制定《关于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及品牌战略的实施意见》。加强品牌高端化建设,开展品牌价值评价认定行动。建立质量品牌培育梯队,深化质量强县建设,组织企业申报各级质量奖项,争取实现新突破。拓展“品牌日”“质量月”活动内涵,组织开展“优品威海·走向四海”主题活动。打造NQI线上线下质量服务新模式。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加强机动车类、环境类、食品类、建工建材类检验检测机构全覆盖监管,开展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规范提升”行动。扎实开展CCC免办自我承诺便捷通道试点工作。优化计量监管服务,强化法制计量监管,做好“一机二器四表”、医疗卫生机构、眼镜制配场所等计量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计量作弊、缺斤短两、净含量不准等计量违法行为。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争取计量技术机构分类分级评价和碳计量审查两个试点。推进全市电动汽车充电桩强制检定工作。开展诚信计量示范创建活动。开展游标卡尺计量比对工作。推动县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A类强制检定项目目录”覆盖率持续提升。

(二)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贯彻《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标准化创新发展项目储备机制,启动市级标准化试点建设,积极培育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在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建设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构建地方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开展医疗器械、碳纤维、海洋产业等重点产业标准创新,引导企事业单位制定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深化对标达标提升行动。

(三)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行动,编制《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建立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清单。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对接活动,促进专利转化。实施专利导航工程,推进省级、市级专利导航项目。开展“入园惠企”行动,力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省领先。开展强企培育行动,建立苗子、成长、优势、引领4级强企培育库,大力培育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开展“出海”护航行动,组建海外纠纷应对指导专家库,争取召开首届中韩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制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和保护工作站规范》地方标准,组建知识产权志愿者队伍。创新地理标志发展模式,建立“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申报”“地理标志+旅游景观”“地理标志+休闲娱乐”“地理标志+地标节日”等模式,争创文登西洋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及威海刺参、荣成海带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争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示范市通过验收。培育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开展知识产权执法行动,及时查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四)深入实施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发挥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链牵头作用,制定《关于支持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举办首届“中国(威海)医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大会”。建立医药医疗器械创新产品清单,对创新医药医疗器械产品开通“随到随检”通道,为企业产品研发、注册检验提供技术支撑。

二、坚决守牢“一排底线”,推动安全治理全面提升

(一)守牢食品安全底线。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深入推动“两个责任”落地落实,加强宣贯培训,建立实施包保督查机制,推动实现包保全覆盖。强化食品安全源头监管,探索委托加工监管机制,开展乳制品肉制品质量提升、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提升等专项行动,加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培育力度,力争我市特医食品生产实现突破。巩固西洋参药食同源管理试点,制定西洋参全环节生产通用标准。强化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开展大中型食品连锁超市体系检查,持续打造放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快检与抽检信息自动比对系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打造食品摊点示范区、餐饮聚集区、“清洁厨房”。开展食品放心检测,对全市农贸市场、农村大集及早夜市,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快检。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民办幼儿园食堂规范提升和“老年餐桌”食品安全规范提升工程,切实守护“一老一小”食品安全。

(二)守牢药品安全底线。强化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在人员编制、执法装备、经费保障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市级检查员机制和随机抽查机制。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提升行动,聚焦防疫药械、疫苗、血液制品、特殊药品、集采中选产品、医疗美容药械、隐形眼镜、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等重点品种和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加大整治力度,打造一批化妆品经营示范店。加强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环节监管。创新“精准治理、清单管理”区域特色式专项治理新模式。完善药品、医疗器械“风险预警系统”,深化差异化监管探索。推动药学技术人员考勤试点,提升新开办二类、三类零售药店药学技术人员打卡率。

(三)守牢特种设备安全底线。强化特种设备生产、充装、检验检测等持证单位证后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专项检查,依法从严查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问题。开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电子化和监审联动试点工作。扎实开展物流园叉车、无档案起重设备、压力管道使用登记变更等专项整治。开展电梯质量提升行动,推行电梯“物联网+维保”改革,提升电梯安全水平。

(四)守牢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组织开展“消费品合格率”提升行动,对部分区域产业和之前的重点不合格企业,组织专家实行现场联合会诊。围绕燃气具报警装置、危化品及其包装物、电线电缆、食品相关产品等,开展生产领域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围绕燃气灶具相关产品、电动自行车及电池、烟花爆竹等涉及安全生产产品,开展流通领域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油品质量常态化监管,探索开展成品油“你点我检”活动。深化重点建筑材料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全链条差异化监管机制。

三、深化市场秩序整治,推动重点领域监管效能全面提升

(一)加大价格监管力度。聚焦金融、电信、行业协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建立涉企收费监测联系点,实施定向监管。密切关注旅游市场、物业、停车领域、网购、防疫用品等民生领域的收费、价格热点问题和网上舆情,做好投诉举报问题线索处置,开展教育收费、医疗乱象、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检查。加强粮食和能源等重要商品价格监管,严厉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完善“阳光价格在线”平台,实现教育、停车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行业价格信息公示、风险预警。

(二)深入推进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公平竞争审查重大政策措施会审,开展重点领域政策措施抽查,及时纠正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聚焦平台经济和关系企业发展、公用事业、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领域,开展排除、限制和妨碍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等问题排查整治。出台《加强商业秘密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体系。

(三)重拳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加大打击传销力度,强化出租房屋和外来人口管控,抓实传销源头综合治理,开展出租房屋和外来人口摸排登记。开展房东普法教育,对将房屋出租给传销分子的房东予以处罚并公开曝光。强化直销企业监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强化行政指导,严格规范直销企业经营活动。

(四)加强网络市场监管。加强网络交易监测和电子取证工作,与网信部门合作建设“网络联合监管工作站”,提升网络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强化合同监管执法,重点查处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开展重点领域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整治行动,联合公安、网信办等部门,对金融保险等领域消费者反映集中、强烈的行业电话推销问题开展治理。

(五)加强广告监管。对全市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户外广告开展日常监测,加强虚假违法广告风险研判。围绕医疗美容、教育培训、房地产、投资金融等重点行业,开展违法广告整治行动。聚焦全市广告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机遇,开展调研走访活动,助力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深化民生领域“铁拳”行动,以印刷包材企业、物流云仓等领域为重点,深挖案源。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小程序等新媒体平台,严查生产涉老欺诈食品、保健食品及利用微信团购群销售假冒产品等违法行为。强化网络销售药械、涉疫药械和医疗美容药械等领域案件查办力度。健全市场监管“两法衔接”机制,探索在养老诈骗、传销直销、知识产权等领域,实现部门协同执法突破。加强与公安、检察院、农业农村、海洋发展、卫生健康、海关等部门的配合协作,联合开展专项治理,重点打击农兽药超标、假药劣药、侵犯知识产权以及无中文标识进口食品、化妆品等违法行为。

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全面提升

(一)深化审批便利化改革。依法做好外资登记、计量、特种设备生产许可等10类行政许可工作。探索推广代位注销模式。加快推进涉企证照“一照关联”“一码通行”工作。推行全程电子办理外资企业登记,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通过全程电子化流程办理业务,实现外资企业登记“零见面、零跑腿、零纸张、零费用”。

(二)深化法治监管。制定市场监督管理执法监督办法和约谈通报实施办法。开展全系统行政执法检查、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及优秀案卷评选等活动。完善“以考促学”机制,提升执法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落实法制提前介入制度,建立疑难问题研判机制。健全行政复议应诉协商机制。出台《投诉举报处理工作指引》,规范投诉举报处理工作。制定威海市气瓶安全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范气瓶安全行政处罚行为。

(三)深化信用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实现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监管部门、信用风险分类监管3个全覆盖。推广“标签式监管”,提高部门联查智能化水平。推动涉企信用信息100%“应归尽归”。探索建立信用风险预警“双推送”体系,建设威海市分级分类监管结果分析应用场景,健全差异化监管区域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实时预警机制,探索企业年报、列异列严信息、信用修复等“点对点”提醒机制。全面推动“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推进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及信用修复管理工作,开展“僵尸企业”清吊工作。

(四)深化智慧监管。推进市场监管数据中心建设,统筹梳理新建信息系统相关数据,融合已对接系统数据,不断完善“大数据+市场监管”系统标准数据库。拓展数据应用领域,探索开发信用风险预警提醒“双推送”、食品监督抽检分析、食用农产品快检抽检信息智能比对等智慧应用。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管理,制定政务数据管理办法,修订《网络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保障网络安全。

(五)深化放心消费城市创建。开展“放心消费·自在威海”活动,与阿里本地生活、携程网、“自在威海”智慧旅游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对我市旅游景区(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进行推介,做亮“放心消费在威海”品牌。提升“消费维权服务站”“消费环境共治社区”建设质量,拓展建站领域,实行动态管理。升级预付式消费治理模式,出台预付式消费治理团体标准,构建“威海预付保”一体化推广机制,实现餐饮零售、健身洗浴、美容美发等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探索构建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机制,实现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化、规范化。

(六)深化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印发《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个体工商户培育提升行动,建立“个体工商户(个转企)培育库”。落实行业党建突破项目,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开展法律服务进民企、融资助企、“增加一个就业岗位”等活动。探索建立“惠企服务站”,组建市场监管“政策专员”、协议银行“金融专员”、律师服务团“维权专员”团队,开展“送法规”“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开展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评选活动,在惠企政策、助企融资、法律维权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