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评价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66XK/2023-04513 发布单位: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内容分类: 政策评价 成文日期: 2023-12-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政策评估报告

时间: 18:15
点击次数:

“十四五”以来,威海市海洋发展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和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战略部署,坚持向海图强,着力实施海洋强市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威海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为主的两部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两个规划”),持续推进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扬优势、补短板,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海洋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为深入掌握两个规划实施效果,进一步修订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相关规划政策,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对上述两个规划开展了政策评估,通过基层调研、专题研究等方式,对各区市海洋发展主管部门、涉海企业、高校院所等开展调研,总结了规划实施效果,分析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提出了下一步政策实施的意见建议。

一、政策总体情况

2021年以来,威海市先后出台了《威海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两个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按照“一城三核”的总体布局,打造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核心海洋经济区,加快海洋产业特色园区、集聚区建设,着力构建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空间集聚、开放发展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不断做强海洋优势产业,做大海洋新兴产业,做精海洋现代服务业,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提升海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4+6+3”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推出蓝色碳汇专项发展行动方案,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探索海洋产业生态化和海洋生态产业化创新路径,推动全市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政策总体评价

总体来看,上述两个规划系统性较好,规划目标设置较为合理,可操作性较强,规划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海洋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从有效性方面来看,威海市全面提速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攻关,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安全靖海”,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安澜稳定的海洋发展环境。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6%,全市海洋经济呈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动力增强、质量提高的稳健发展态势,基本达到了规划目标。从可行性方面来看,两个规划设置的增长目标较为实际,规划路径突出威海现有产业特色,不断做优做强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海洋优势产业,例如优化海带、裙带菜、牡蛎等经济固碳藻类、贝类养殖模式,在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海水养殖生态增汇,发挥渔业碳汇功能,较好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从高效性方面来看,两个规划均提出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力量,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发展基金规模,财政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创新性金融产品较多,例如在全国率先以海带养殖碳汇收益为质押发放“海洋碳汇贷”,首创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贝类养殖碳汇指数保险,乳山市牡蛎养殖碳汇指数保险申报2023年度政策性农业保险首创险种。从公平性方面来看,两个规划设置项目、政策具有普惠性,未设置违反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约束性条件,确保了政策实施的公平、公正。从持续性方面来看,两个规划期限均为5年以上,兼顾了短期目标和长期打算,指明了威海市海洋经济和蓝色碳汇长期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从合法性方面来看,两个规划均经过司法部门合法性审查,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冲突,规划制定过程经过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规划内容按要求进行了主动公开和政策解读,决策过程合法。

三、政策落实成效

(一)提升海洋经济核心板块功能。围绕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一城三核”布局,加快海洋产业特色园区、集聚区建设。一是北部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①推进试验场基础能力提升。推动试验场成为国内首个由部省共建的海上试验场,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实现合作,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同意依托试验场申报国家海底观测重大专项。2022年获批省部扶持资金2000万元,2023年争取省级财政资金7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50万元,完成“国海试1号”锚泊式试验平台布放、试验场海域基础调查勘察、6个背景场监测站点建设。②加快建设远遥科技湾区。投资6亿元建成了蓝贝海洋科学中心、蓝创孵化区、蓝科大厦等8万平方米创新空间,国内唯一的海洋科技馆投入运营。启动海洋科技馆二期项目建设,完成施工改造工程的64%。③推动重点海洋产业培育。组建了45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加快打造全国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新样板提供有力支撑。获批国家农发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2.66亿,18个产业项目在湾区落地签约,6个高能级研发平台、30家企业入驻运营。二是东部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①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加速创新主体、创新资源集聚,完成13.7万平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入驻海洋科创研发中心7家、海洋科创孵化中心1家、海洋科创梦工场1家、海洋科创孵化器1家。②实施海洋生物食品及医药产业突破行动,加快发展贝藻参、远洋产品、冷冻调理食品和生物医药4个细分产业链,4个海洋生物优势产品入选首届“山东省特色优质食品目录名单”,获批首届山东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荣成市)、强镇(荣成东山街道)、基地(荣成虎山镇)。③编制了《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总体规划》,成立了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分中心,渔港经济区建设步入快车道。三是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①发挥唐启升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院士工作站、焦念志海洋生态经济院士工作站集聚辐射引领作用,开展重点养殖品种碳汇方法学制定,突破碳汇机制、碳汇计量、增汇技术、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举办2022海洋生态经济国际会议,持续提升全球蓝碳“策源地”品牌效应。②印发实施《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进蓝碳产业链条加快延伸,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海洋监测探测装备、海洋节能环保装备、海洋生态新材料、海洋生态服务等蓝碳产业加速壮大,2021年在全国率先发放总额2000万的“海洋碳汇贷”,2022年又成功签订全国首单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首批渔业碳汇指数保险,海洋生态经济初具规模。③推动市政府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蚂蚁科技集团签署《威海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合作框架协议》,创新建立了一个由政府、公益机构、企业共同参与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合作机制。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蚂蚁科技集团开展合作,吸引公益资金6000余万元启动全国首个海草床公益修复项目。积极探索蓝碳交易新模式,我市“鳗草种植”板块成功上线“蚂蚁森林·神奇海洋”公益平台。加快破题蓝碳交易,在专业碳资产管理机构监督下,南海新区香水河生态小岛60余吨碳汇权益转让给海洋生态经济国际会议,成功实现会议“碳中和”。

(二)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是海洋一产扩规提档。①海洋种业向园区集中。打造5个现代化种业园区,聚集起水产苗种繁育主体126家,海洋种业产值达到30亿元,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7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8处,4家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入选省级种业扶优项目,文登泽库种业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小镇,我市荣获“中国海洋种业之都”称号。②海洋捕捞向远洋拓展。加快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和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全省首艘自主建造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项目,完成建造进度50%以上。投资1.5亿元购置大型拖网船2艘,前往北太平洋公海和白令海作业,国内首艘冷桥结构CCS级万吨级冷藏运输船投用,建成全国最大的远洋渔业运输团队,全市实际经营的远洋渔船发展到489艘,构建起集修造船、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市场交易等于一体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总体实力稳居全国前列。③海水养殖向绿色转型。实施海水养殖“深蓝行动”,科学规划布局深远海空间利用,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深远海智能化养殖装备,打造深远海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化、规模化、立体化、生态化海洋牧场综合体,打造立体式、可循环的“海洋牧场+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构建海上“新六产”,实现海水养殖业和旅游业双丰收,已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处,占全省25%、全国10%,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1处,被评为“中国休闲渔业之都”,文登、荣成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二是海洋二产强筋壮骨。①海洋生物加工产业集群加速膨胀,实施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突破行动,不断拓展7大优势品种产业链,开发出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海洋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全市海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13家,海产品年加工量达到365万吨,占全省57%、全国21%,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之一。抢占海洋预制菜产业发展先机,开展全市海洋预制菜调研,发动76家涉海企业参加全市预制菜产业联盟,涉海企业数量占成员总数的55%,创新构建“保险+海洋预制菜”模式,推动国寿财险与宇王集团签订首单100万保额,加快推进海洋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功获批“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区域特色品牌称号。②海洋装备制造业错位发展,成立威海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联盟、威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协会,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互动、抱团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引导修造船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客滚船、远洋渔船、多用途集装箱船等40多个品种的船型,目前,威海的客滚船、重吊船建造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80%,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大力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程,指导企业制定培育提升实施方案,招商局金陵船舶、克莱特风机等2家涉海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聚焦海上风电装备大部件和核心零部件两大板块,明阳智能、远景能源、中天科技、海力科技、中车同力等6个装备制造项目全部开工,加快布局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③海洋新材料产业链条持续延伸,设立碳纤维、石墨烯产业园区,推动碳纤维、石墨烯在海洋工程建筑、风力涡轮发电机、深海探测装备等领域的应用,加速构建海洋工程及海洋装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成功创建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三是海洋三产提质增效。①滨海旅游业打造海上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推动海洋生态由资源优势向产品、商品转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打造“千里山海,一城精致”。依托优良的海洋生态、优美的山海环境和舒适的自然气候,创新打造“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串联起全市90%以上的核心旅游资源,将全市沿海打造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景区,引爆全网和全国旅游市场,多次入围全国旅游OTA平台TOP10榜单,成为全国文旅市场的“现象级”事件,有效带动威海精致“出圈”。②贸易运输业融入一流港口群发展大格局,全力建设现代化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创新开展海铁联运、多式联运业务,在国内首次实现铁路箱下海,推动港口业务量快速攀升,对韩“四港联动”做法入选国家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案例,2022年,全市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4520.2万吨、139.7万标箱。③海洋金融服务业快速成长,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的电商、融资业务取得积极进展,大宗海洋商品贸易额稳步增加。部署成立4家海洋特色支行,22家银行机构开办“海域使用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在全国率先推出“养殖户承贷+省农担担保+银行提供授信”金融支持方案,量身打造“海带鲍鱼贷”、牡蛎“供应链融资贷”等创新信贷产品,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助推海洋经济提档升级。截至2022年12月末,威海辖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贷款余额215.01亿元。

(三)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将科技创新作为源动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为主加速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一是海洋科创平台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加强与涉海高校院所、国家级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研发中心等合作,推动11所驻威涉海高校在威海发展涉海学科,建设运行了第一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引进了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中科院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18个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立海洋发展院士(专家)顾问团,全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涉海创新平台发展到367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147家,引入涉海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0多名。二是涉海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重要主体。设立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和项目建设等扶持政策,积极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建42处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处省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了国家级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船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组织,已引导本地企业与60多家涉海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48家,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390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2022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中我市3个海洋产业项目获一等奖、4个获二等奖。三是海洋新兴产业产生一批技术成果。围绕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自主攻关,实施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等关键技术项目50多个,成功申报省级以上涉海科技计划项目200多项,自主突破掌握了海洋药物、水下自主航行器、海洋碳纤维等一批关键技术。

(四)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促进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是加强环境整治。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创新实施湾长制,设立30多处海洋特别保护区,建成7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15个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筑牢筑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无废城市”试点,谋划建设“无废渔村”“无废渔港”“无废牧场”等,加快打造环境优美、生态稳定、绿色协调的“无废”海洋发展模式。分类治理4855个入海排污口,重点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100%,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在全国率先开展“海上生态浮漂更新”,布设2100万个生态环保浮漂,创建全国唯一的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二是推动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督导项目单位完善推进计划,统筹施工力量,加快施工进度,桑沟湾西岸等4个项目竣工验收,双岛湾、乳山浪暖口至和尚洞等中央项目建成完工,2021年以来,共修复岸线20千米、植被2000亩,拆除养殖池塘25万方,疏通海湾187万方,清除海洋垃圾10万方。朝阳港、石岛湾中央项目已完工。创新开展大叶藻增殖放流,营造“海底草原”“海底森林”,修复海草床6650亩,相当于植树造林2.22万亩。三是强化海洋灾害防治。进一步完善风暴潮、赤潮、绿潮、溢油、海冰等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和经验总结,提升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加快建设生态海洋、安全海洋、健康海洋。调动全市资源,采用源头堵、海上捞、陆上清等措施,层层完善浒苔拦截和打捞防线,加大浒苔无害化处置力度,2021年,全市累计清理处置浒苔18.6万吨,其中无害化处置7.8万吨。2022年,加强监视监测,随时清除复生和新增的互花米草,保障治理效果,共完成治理面积1.5万亩。

(五)打造海上合作新高地。围绕深化与日韩合作和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合作,助力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一是全面推进“四港联动”。落实威海海港、威海空港和仁川海港、仁川空港“四港联动”合作协议,中韩多式联运(威海—仁川)试运行谅解备忘录生效,开启中韩整车运输新模式,减少了报关、装卸及换车等环节,物流成本降低约30%,物流时间缩短约5个小时。推进新航线开通,目前对日货运包机每周11班、对韩货运包机每周18班;顺丰国际在威海开通全国首条“中国-韩国”海运电商专递;速卖通在威海设立对韩跨境出口首个优选集货仓,货物从威海仓到达韩国消费者手中仅用44小时。2022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超过320亿元,威海正着力构建内引外联的国际物流通道,推进建设辐射日韩的区域性国际综合运输枢纽和货运平台,打造韩国及国际商品集散地。二是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日韩-威海-欧亚”“四线四品”海陆空联动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批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截至2023年上半年共发运箱量31102标准箱。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积极扩大涉海产品出口贸易,水产品外贸企业发展到350多家,出口业务累计涵盖日韩、美国、欧盟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水产品年进出口总额达137.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已有3个区纳入首批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经济联动创新试点。三是畅通对外交流通道。加快建设中欧膜技术研究院、中以蓝色海洋科技孵化器、中俄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海洋科技合作平台,发挥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威海优势,促进东北亚国家地方层面多边常态化沟通,围绕资源管理、海洋科技、生态保护、经贸合作等领域的重大项目、重要活动进行会商,为推动构建东北亚海洋合作共同体贡献了“威海力量”。

(六)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及执法体系。一是加强安全生产规章、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印发《全市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关于做好汛期和伏季休渔期间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安全文件,对重点时期、重要环节进行重点部署,狠抓防范措施落实,努力确保渔业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区市镇街属地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海洋渔船综合管控。在省内首创“管理·护渔”执法理念,勇于突破、先行先试,坚持禁渔区线内线外“双线同管”,有效化解线外违法违规渔船管理难题。在休渔期抽调48艘大马力渔船作为“护渔船”,在全市周边海域开展全方位“清网”行动,累计收缴违禁网具1万余套;先后创新开展打击私拆北斗、擅自改变作业类型渔船、清理整治养殖渔船、打击涉渔快艇等近30个专项执法行动,精准打击各类涉渔违法违规行为。2022年以来全市海洋与渔业执法系统共查获违法违规渔船870艘。强化技术防控。抓牢“双脸同验”,持续推进“人脸船脸”识别技术测试应用,完成了全市2743艘主机功率44.1千瓦以上渔船照片采集工作。三是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密切关注海洋气象变化,利用北斗监控系统第一时间将海上风险、大风预警、海浪警报、禁渔禁航等信息传递到渔船,让渔民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指导渔民群众提高安全防范和风险管控能力。十四五以来,发布常规海洋环境预报、专项预报3500余期,海洋灾害预警信息227期,预警短信60余万条,编制灾害过程分析、趋势研判等报告180余期。

四、政策制定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科技创新推动力不足。近年来,威海市新引进了一批涉海公共研发机构,但成效上尚不明显,这些研发机构与威海市相关企业、产业深度融合不够,导致研发成果由于市场需求不足难以得到有效转化,在创新过程中无法得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各类资源反哺。同时,威海市涉海企业研发水平不高,全市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仅有不足一半存在自主研发行为,海洋科技创新带动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海洋碳汇基础研发缺乏强力支持。海洋碳汇作为新生事物,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强,社会资本流入不畅,目前海洋碳汇基础研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自主投入,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较少,导致推动海洋碳汇发展的资金量小,支撑能力不足,需要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

(三)海洋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海洋制造业发展主要关注产品生产,对于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视程度不高,反映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展滞后。全市80%以上的船舶产品都集中在集装箱船、散货船、客滚船等类型,但船用推进系统、发电系统、舵机、锚绞机等核心设备主要依赖进口。钓具产业是我市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全球80%钓具产品来自中国,中国市场的一半是“威海制造”,但以贴牌加工为主,同质化竞争激烈,决定产品利润的关键环节基本控制在外国品牌手中。

五、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打造传统产业新优势。一是增强苗种供给能力。加快园区化、工厂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重点抓好15个海洋种业项目建设、发挥好7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作用,力争优质苗种繁育能力提高到600亿单位,打造中国海洋种业北繁基地。二是壮大绿色健康养殖规模。深入实施养殖容量评估,优化养殖面积,接续开展国家级、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创建,实施深海装备养殖示范工程,推进深水智能大网箱等现代养殖装备尽快投产。实施“智慧渔业”提升工程,推进海带海参牡蛎采收、鱿鱼加工等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三是提升远洋渔业效益。推进全省首艘自主设计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建造,争取2023年年底前建成投产。更新改造远洋渔船,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和履约能力,鼓励发展大洋渔业、拓展过洋性渔业、推进南极磷虾资源开发,远洋渔业产业链产值规模持续突破100亿元。

(二)厚植新兴产业新动能。一是海洋生物产业。加强海洋水产品综合高值化开发利用,制定实施海洋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推动石岛高端海洋预制菜产业示范园建成投产,实施海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海洋食品加工链加速扩链。强化海产品质量源头保障,实施“威海海鲜”品牌提升“七大行动”,实现牧场精耕、空间精用、品质提升、品牌提档,打造全国最大“海上粮仓”。二是海洋新能源产业。加强对上沟通对接,在用海要素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在我市落地见效,深度参与全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构建。三是海水综合利用产业。以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为依托,探索打造威海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开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研究,加强海水淡化装置在海岛、渔船、海洋牧场等场景应用。

(三)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一是高标准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落实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省部共建协议,强化海域、资金等支撑要素供给,提速试验场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山东海洋集团、中建山东等头部企业洽谈合作,引入社会力量提速试验场建设和规范运营,推动实施一批海洋信息技术产业化项目。二是推进海高园创建国家农高区。推动海高园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资源集聚,以创促升、以升促建,提高绿色生态养殖、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发展水平,打造海洋高新技术高地,创建以海洋生物科技为主题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三是创新突破海洋碳汇经济。强化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等平台功能,加快建设生态智慧中心、生态种业、生态智造、生态承载等4个功能板块,加强海洋碳汇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建立海水养殖碳汇核查方法、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促进蓝碳技术产业化,打造成为蓝碳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