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荣成市

锚定“走在前、开新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深蓝、零碳、精致、幸福”现代化新荣成

文章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时间: 2023-01-10 09:23
点击次数:

1月8日,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印发了《关于荣成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包含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主要目标、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及政策措施共三个部分。

报告指出,2022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获评全省现代农业强县、生态文明强县、文旅康养强县、质量强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有效成果。经济增长底盘更加坚实,产业体系培育更具特色,科技创新引领更有动力,积极扩大投资更显成效,改革示范作用更好发挥,双招双引攻坚更重质效,城乡发展环境更加宜居,共同富裕步伐更趋稳健。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承上启下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谋划好、统筹好今年经济社会重点工作,对推动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今年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仍需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主要是:经济稳定增长压力较大,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产业链条发展存在薄弱环节,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不牢,产业聚集度不高,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力度有待加大;项目招引落地数量有待提升,投资增长支撑乏力;科技创新强度不够,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不足;城市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任务艰巨,乡村振兴发展任重道远;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民生保障还有短板弱项,等等。但要看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行动计划、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为我市抢抓机遇、统筹谋划经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我市经济体量大、韧性强,承接重大战略优势多、潜力足,“5+2”七大产业链和8大专业园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市发展基础,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外贸进出口固稳提质,实际使用外资量稳质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总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奋力建设“深蓝、零碳、精致、幸福”现代化新荣成,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县域范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荣成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在谋划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助力重点产业链条培育开新局。聚焦“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海洋经济”不动摇,集中优势资源建设“5+2”七大产业链,推动本土企业扩张,形成大抓经济、大抓企业、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

(二)在稳经济扩内需上走在前,助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开新局。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纵深推进“十大扩需求”行动,把项目招引服务、投资扩能,作为推进扩内需、稳增长的压舱石,有效释放投资和消费潜能。

(三)在试点示范争取和重大事项推进上走在前,助力改革创新引领开新局。深入实施“十大创新”行动,找准改革着力点,打通制约经济稳定增长的痛点堵点,塑造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

(四)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上走在前,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开新局。落实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省碳达峰“十大工程”落实落地,制订我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塑造“双碳”发展新优势。

(五)在城乡建设和内涵提升上走在前,助力精致城市和乡村振兴开新局。启动新一轮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六)在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上走在前,助力共同富裕发展开新局。落实国家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和威海市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走出具有荣成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七)在守住守牢“一排底线”上走在前,助力社会治理提效开新局。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线,加强责任落实,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