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经区

泊于镇:“1+N”联村联社 打好乡村振兴联合拳

文章来源: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时间: 2022-09-21 10:56
点击次数:

“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从高科技着手,所以我想引进一批高科技的草莓柿子苗,打一场增收战。”这两天,泊于镇泊于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可春开启了一年中最忙碌的行程,马不停蹄的前往外地考察。

在泊于镇,王可春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致富能人”。十四年前,他带头引入特色农业种植项目,让当时负债250多万的泊于家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08年开始,特色农业大棚连年扩建,到2019年,大棚有100多个,占地面积400多亩了,村里在没有能建大棚的地了。”王可春说。

与泊于家村一样,被被土地掐住发展脖子的还有官庄村,距离泊于家村3公里。2019年,因修建龙山湖水库,官庄村里获得了200多亩抬田区。但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因地理位置所限,这片原本被视作“增收地”的200亩土地始终无人问津。不仅如此,泊于镇在对全镇摸排中发现,需要打通土地发展脉络的多达16个。

“有的村是无地可用,有的村是有地无用。尤其是泊南村,就剩20几户的老人,村里有30多万的专项扶持资金没有方向可用。”泊于镇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赵书勤介绍说。

为此,泊于镇立足村庄多,规模小,资源分散的实际,按照“党建引领、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组织地域相邻、产业相辅、优势互补的村建立共富党建联盟,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在认真分析各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后发现,常年资源分散,各自为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赵书勤坦言,泊于镇要做的,就是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推动各村社产业项目、资源要素整合叠加,做一篇协同发展的大篇章。

紧接着,泊于镇发布《关于以区域化党建联合体为抓手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连片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共富党建联盟发展战略。

“第一步,就是在泊于家村、官庄村、泊南村和车家沟村联建党支部的基础上,构建‘镇—党建联盟—村驻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第二步,就是泊于家村为龙头村,吸收了周边产业相辅、优势互补的4个村,成立春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形成‘1+4’联村联社发展格局。”泊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辛泓洋介绍说。

泊于镇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确定了一条‘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发展思路。在联建党支部的首期“研讨会”上,泊于家村、官庄村、泊南村等四个村,第一次打破地域界限,共谋致富之路。

“泊南村投3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建了3个草莓大棚,由泊于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牵头,流转我们村200多亩抬田地,分两期建设52个果蔬大棚。”泊于镇官庄村村委委员邹伟介绍说,盈利之后,各村按占股比例进行分红,泊于家村会另外拿出7万多元分给全镇94户贫困户,这样既解决了有地无用、无地可用的问题。

以土地、资金入股来引线,将优势互补的四个村社串珠成串。2020年,联合社第一期占地150亩的28个果蔬大棚正式动工建设。2021年,随着春晖农业合作社联合社18个草莓大棚,34个月季大棚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乡村共富链上最关键的点咬合了。紧接着,引入新型种苗种植项目、搭建统一服务管理平台、与家家悦集团签订长期合作......一系列举措,推动四个主体村快速迈入发展快车道,并持续加速。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带动周边1000多个村民实现了再就业。还通过租赁土地、分红等方式,带动了这几个村年增收200多万。”春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第一书记夏吉威介绍说,最重要的是激活了老村庄的“造血功能”,实现产业项目可持续增收。

如今,泊于镇共富党建联盟在“1+4”联村联社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以龙山湖为圆心,辐射覆盖刘官屯、崮庄等8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形成“1+N”联村联社发展格局。攥紧成拳的13个村社,在不断丰富“共富”内涵的同时,让每位村民都争当“全面乡村振兴”的代言人,共同讲好泊于镇的乡村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