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愈演愈烈,青年人才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威、留威、返威,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我市出台《威海市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实施方案》,并成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
“高端人才引进”是各地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中面临的共同难题。为着力解决企业引才留才难题,威海市文登区拿出前所未有的力度,针对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人才瓶颈”,出台《文登区人才编制“蓄水池”助力工业振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探索“带编入企”,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拿出专项编制,打破使用界限。《办法》出台后,文登区人才创新发展中心加挂区工业振兴发展院牌子,全区拿出50个事业编制,采取“联合培养、挂职锻炼”的模式,专项用于全区重点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具有全日制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或大学本科优秀毕业生等急需紧缺青年人才,建立人才“蓄水池”。改变传统引才模式,采用“企业点单、政府接单”模式,“引什么专业、用什么人才”让企业说了算。引进青年人才纳入文登区工业振兴发展院周转事业编制,新引进青年人才实行试用期制度和最低服务期限。
政策主要针对重点企业紧缺人才,挂职锻炼期满考核合格后,青年人才可选择返回事业单位工作。如愿意继续留在企业,则办理事业单位解聘手续,不再保留事业单位编制。此前,人社部门先后10次赴21家冲击新目标企业、三大产业支柱企业等区内重点企业开展调研,精准掌握22类稀缺岗位、52个紧缺专业,岗位覆盖企业诉求较强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
《办法》的出台是一次创新探索,打破了体制机制屏障,让人才能在体制内外自如转换身份,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去,满足企业对紧缺人才的呼唤,也将为地方打造一支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强大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