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威海产业链故事⑥丨链条最全!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基地在这里诞生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2-07-28 13:48
点击次数:

商飞C919、水陆两栖飞机蛟龙AG600、运载火箭、卫星……在一系列大国重器上,来自威海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发挥着重要作用。

去年,我市碳纤维产业被纳入省“十强”产业生态布局,光威复材成为全省碳纤维产业链“链主”企业,威海碳纤维产业不断向“龙头最强、链条最全、平台最高”坚实迈进。2021年,全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53家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8亿元,即将迈入“百亿产业”的行列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评价:“威海是第一个国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基地,走在全国前列。”

“链主”强带动,20多个项目“卡位”入链

从传统的渔具生产企业,到现在的碳纤维“龙头”,光威复材转型的背后是我市新材料产业不断升级的铿锵步伐。7月17日,记者来到临港区,实地“打卡”光威复材全资子公司拓展纤维的生产车间。

在拓展纤维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碳纤维的“真容”,黑色的纤维比头发丝还细,却能在生产线上抻得笔直,足见其强度之高。“这是T1100,另一个车间里是高模M65J,都是碳纤维领域目前最尖端的技术,能与美国日本掰腕子。”拓展纤维总经理丛宗杰说。

光威复材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收集刚刚生产出来的碳纤维。

20年前,碳纤维原丝被“卡脖子”,受到国外“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的不公平对待。为此,当时企业花光7亿元存款自主研发碳纤维,接连打破“技术、装备、产品”的三重封锁,形成了从前端研发、中端复合材料生产再到后端深度应用的全产业链,改变了世界碳纤维格局,也为我市打造碳纤维产业链条打下了基础。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需要“链主”企业领航,光威复材充分发挥出引领支撑作用,不断把蛋糕做大,吸引要素资源向我市汇集。

碳纤维应用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工业领域、民用领域仍是一片“蓝海”。光威复材深耕下游应用市场,打开汽车轻量化、压力容器、体育用品等民用领域市场,仅在风力发电领域,就实现碳梁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批量供货。

应用领域扩充的过程,也是产业链横向、纵向扩张的过程,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项目顺势寻觅到空白点“卡位”入链,今年刚落户的高端复材智能设备制造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项目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他的到来补上了高端复材设备这一环。”丛宗杰介绍,项目在行业内具有较高技术领先度,首台五轴缠绕设备于去年验收。

类似的故事时常上演:“链主”产品种类最齐全,各类碳纤维丝束“一站式”购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项目接连“奔赴而来”;“链主”下游应用领域广阔,应用经验丰富,乐承复材精密模具制造等项目慕名而来。

领航、合作、共享,“链主”释放出强大虹吸效应,先后引来20多个项目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我市碳纤维产业也因此形成从“装备制造—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碳纤维制品—检测分析—回收再利用”的全产业链研发生产能力。

营造“生态圈”,累计入园43家企业和科研平台

薄薄一片碳纤维刮刀,却比钢还要耐磨,凭借技术优势、材料优势,威海金贝壳新材料有限公司仅靠几十名员工就能撬动4000万元的产能。

金贝壳的优势正来自于碳纤维产业园:光威复材提供原料碳纤维预浸料、安翼欣邦复合材料项目提供复合材料制品,国家计量中心提供监测分析……各环节需求不出园区就能配齐,成立仅5年,金贝壳就跻身行业前列。

在碳纤维这条产业链上,不仅有“链主”领航,我市还在园区培育上下足力气,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在临港区打造碳纤维产业园,设置创研与成果孵化区、碳纤维生产区、复合材料生产区、光威先进复材研发中心四大板块,将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全贯通,让企业在“生态圈”内合作、创新,寻找全新的进阶方向。

光威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生产出来的碳纤维产品质量把关。

眼下,光轩碳纤维专用树脂项目正计划全部搬迁到威海,崭新的厂房已经备好,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刚正在紧锣密鼓地指挥工人装修。“我们本来是拓展纤维的下游企业,正计划与园区内企业联手开展新产品研发,预计投产后产值可达5000万元。”

对像李刚团队这样处于产业最前沿的高校院所、企业来说,园区内产业链间需求的交织,不断创造着丰富的应用场景,“慕名而来”是题中之义。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朱波教授团队落户产业园后,其合作伙伴安德森汽车部件轻量化产业化项目也紧随其后,双方将与园区内碳纤维生产企业合作,从事福特、奥迪等品牌车辆的轻量化研发、改进。

“碳纤维产业链条是‘条块结合、纵横交叉、共生共赢’的立体化发展格局,企业多方联动,共同打造龙头最强、链条最全、平台最高的国家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高端综合园区。”威海临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战胜说,目前累计43家企业和科研平台入园,15个产业链项目和1个绿色能源项目签约落地,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完善服务链,10个高能级平台助企解难题

衡量一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强度,聚焦其主业能力的同时,更要考察其服务链的完善程度。我市正以完备、强劲的服务链,为产业链条创新转化、高质量成长提供优质环境。

在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记者看到检测人员正在用仪器检测一段碳纤维材料的性能。在以前,企业想测试材料的热性能,需要去省外做。

据介绍,我市打造了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购置2600万元的设备,为全市碳纤维企业提供上百项免费服务,并解决企业发展计量测试难题。

汇聚平台优势,我市还打造了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字号和省级研发平台10个,各平台共承担国家和省市级高科技项目110项,已为碳纤维相关企业检定或校准计量器具4000余台(件),提供参数测量测试服务60余次,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去年10月,在市工信局指导下,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正式成立,光威复材担任联盟理事长单位。“作为理事长单位,我们正在与复旦大学联手攻关,解决行业共性难题。”丛宗杰说。

产业政策的滴灌,也为高端要素集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市建立起“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两年突破计划引领、一批示范项目带动、一个智库保障、一支基金支持”的协调推进体系,制定出台《支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并持续加大财政政策帮扶力度,2021年以来通过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专项等为企业争取资金支持3300多万元。

如今,碳纤维产业市场主体越来越多、链条越来越长,广阔的赛道已在脚下延伸,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进阶,产业故事将会书写出更多精彩的篇章。

■记者手记

让战略新兴产业加速聚集

碳纤维是“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发电、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领域。这一具有极高技术壁垒的产业在威海茁壮成长,折射出了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市正加大力度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让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加速聚集。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不仅要靠市场推动,也离不开战略引领。在碳纤维产业刚起步时,我市就针对碳纤维产业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特点,提出“链”式发展思维和产业生态理念,并打造碳纤维产业园,专门成立专业园区运营公司,全方位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让碳纤维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内生动力更充沛。

战略新兴产业壮大也离不开政策、服务的阳光雨露。为此,我市打造了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免费服务助企降本增效。面对行业共性难题,我市牵头成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由“链主”带头破解技术难关……多方助力下,碳纤维产业已成为我市的标志性产业之一,并走在全国前列。借鉴碳纤维产业的发展经验,相信会有更多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我市焕发新动能、闯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