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是择业就业礼包,城市更具青年引力。制定了一套就业全周期政策:从大学阶段开始,大学生实习给予一定实习补贴;大学毕业后,外地青年来威找工作,可享受“青年驿站”5天内免费住宿,驿站里还提供政策指引、就业岗位、交通文旅等一站式服务;对于新签订劳动合同的本科以上毕业生,推出免费体检服务;对稳定就业创业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连续3年每月发放每月5000元、2000元、1000元生活补贴等等。同时,落户政策进一步简化,从简从快办理单位集体落户,探索建立待业人员以及毕业未就业毕业生落户政策。让青年人才感受到城市惜才的热度、留才的温度。
第二是安居乐业礼包,城市更具青年魅力。《实施方案》更加注重倾听青年呼声,直面青年成长的烦恼、困难与迷茫,青年居住难怎么办?方案提出人才公寓向青年全面开放,探索推广首次入住免费,建立租、购、补一体的安居体系,让青年从容体面的完成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过渡。找对象难怎么办?方案提出加强青年婚恋交友服务,探索青年交友公益平台。城市不够“潮”怎么办?方案提出合理布局一批符合青年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格的设施和项目,建设培育10处以上夜间消费区;适当延长全市44家城市书房开放时间,丰富青年生活。青年追寻的“诗与远方”怎么实现?《方案》提出完善“千里山海·自在威海”客运专线建设,推出一批精致线路;增设街舞、攀岩、电竞、帆船等青年时尚项目。将更加注重青年的现实需要和情感共鸣,做出“威海诚意”。
第三是价值实现礼包,城市更具青春活力。无奋斗,不青春。加大对青年创业资金支持,最高给予1000万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重视在青年人才中发展党员,引导青年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建立文明行为青年激励,参与志愿服务适量赋予个人海贝分。加强青年职业技能,获得国家或省市级职业技能奖励的选手,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不断释放青年人才潜能,为打造“青年奋斗之城”持续加码。
这份方案是威海向广大青年才俊发出的“威海邀约”,助力广大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还将因城施策、动态调整,让威海成为一座青年向往的青春之城、奋斗之城,精致城市·幸福威海,青年友好,未来可期!
吸引青年人才来威就业创业都开展了哪些工作?下步有哪些举措?
近年来,我市把青年人才聚威留威就业创业作为“人才兴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就业创业与人才引进并举,创新机制、打造平台,做好青年人才引育留文章。一是发挥政策激励效用。2018年我市在全省较早出台了补贴标准领先的“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引才政策,自政策实施以来共为7252名大学生发放生活津贴1.9亿元。二是创新引才工作机制。创新建立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对接高校联络机制,目前全市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已与680所高校建立了稳定联系渠道;创新建立驻威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站,并根据留威率、实习、培训等工作绩效给予高校85万元资金支持。三是开展“线上+线下”集中引聚活动。开展“选择威海·共赢未来”系列引才活动,分区市组织“毕业生家乡名企行”现场活动8场次,2021年累计组织504家企业参加线上线下高校毕业生来威留威校招活动135场,达成就业意向16592个。四是精准推进就业服务。建立应届及往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数据库,摸排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需求,主动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实)习等不少于3次针对性就业服务,2021年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能力实训13328人,开展创业培训9286人次,发放就业见习和社保补贴358.14万元。五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打造1家国家级、9家省级、17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为青年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2018年以来为创业大学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2笔、7250万元,吸纳带动就业3120人。连续举办4届创业大赛,累计吸引527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参加,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创业辅导和资金扶持90万元。
下步将以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为目标,继续做好青年人才引进工作。一是驻威学子留威行动。在驻威高校设置“引才服务专员”,给予专员一定补贴,激发引才积极性。开展政策宣传、招聘服务、就业指导、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困难帮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七个进校园”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就业能力实训等“三个一”能力培养,实施青年见习计划1000人。二是外地学子来威行动。健全全员对接联系高校机制,适时组织重点企业赴东北、西北等高校密集地区开展集中招聘,举办第二届“高校学子威海行”活动,加强与知名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联系,组织举办“百校百企、才聚威海”校招云聘会等不少于50场网络招聘活动,公开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90人左右。三是威籍学子回威行动。运用大数据方式充分挖掘威海籍在外学子资源,利用寒暑假期组织500名左右学子开展“威海籍毕业生家乡名企行”观摩体验活动,吸引威海籍学子返乡就业创业。
如何保障青年人“住有所居”?
青年人的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青年人是否选择威海、留在威海,也影响着青年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解决好他们的居住问题,也是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直接体现。近年来我市着力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努力做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一是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我市积极落实有关政策,目前已经编制了“十四五”时期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发展规划,并纳入了《威海市关于发展保障性租赁的实施意见》。同时计划两年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400套以上,这些保障性租赁住房都是70平方米以下的,商业、餐厅、图书、健身等各类配套设施齐全,租金价格不高于同地段、同类型、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的80%,对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或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小户型、低租金房源既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居住需要,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租金支出负担,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
二是继续加大人才公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2019年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威政办字﹝2019﹞39号),计划2022年分期分批建设或筹集人才公寓50万平方米,基本满足全市各类存量及新引进人才居住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人才公寓6589套,46.7万平方米,在建1905套,11.49万平方米,并且今年还要新开工建设1429套,8.26万平方米。这些人才公寓为企业招揽人才,解决人才居住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今年还将探索增加产权型人才公寓,更好地满足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构建租补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在我市居住的无房青年,除了可以租住公租房和人才公寓外,还可以申请阶段性住房租赁补贴。2021年,市住建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市区新就业无房职工阶段性租赁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全面放宽了准入条件,完全取消收入审核,提高了补贴标准,新就业无房职工每月可领取的租赁补贴最低标准由240元调整到300元,而且补贴金额随学历和家庭人数还可相应提高,最高为750元,只要符合条件,在全市任何位置租房,均可领取补贴。
在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吸引广大青年来威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城市生活品质升级的加分项?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青年人在威海要发展好更要生活好,为此也针对青年人群的生活方式研究了一些举措,来激活城市的青春密码,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新”上。
新业态。践行青年友好发展理念,需要创造性的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紧跟时代潮流,支持新业态发展,例如直播等新媒体电商,围绕优势特色产品,借助网红、直播达人流量,拓展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创新保税仓、快递仓、云仓“仓播”等直播模式,打造多种类型电商直播基地,形成直播产业集群。加强与国内知名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合作,引进知名主播和MCN机构或与其建立紧密业务联系,提高我市直播电商应用水平。
新零售。充分适应青年人群消费习惯,鼓励实体商场、超市、便利店等数字化改造和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仓储会员店、“门店到家”服务等零售新业态,培育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智慧化、便利化水平。鼓励传统商业主体自建电商研发、运营团队,利用线上商城、公众号、小程序、直播带货账号等发展线上业务。鼓励社区生鲜、传统门店、餐饮连锁通过网店微店、自建新媒体小店等模式开拓线上销售渠道。
新消费。围绕青年发展所需所求,营造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一是推出线上促消费主题活动,利用春节、五一、中秋、国庆、618、双十一等消费热点,与抖音、快手、阿里本地生活等平台、新媒体深入合作,开展“约惠威海消费季”“网上年货节”等系列活动,综合运用线上集中促销、直播电商营销、线下商铺探店、内容短视频展示等措施,数字赋能拉动消费提质扩容。二是鼓励办公楼宇、住宅小区、社区商圈等加快布局配套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药房,优化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服务,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满足“宅经济”“云生活”等新消费需求。三是丰富夜经济消费体验供给,升级改造环翠楼中轴、韩乐坊等13处夜间消费集聚区,各街区围绕自身特色、定位,不断吸引深受青年人群喜爱的店铺入驻,同时也组织开展了夜游威海、夜品威海、夜购威海、夜娱威海、夜学威海、夜赛威海系列活动,结合不定期开展的“畅享网红打卡地,玩转欧乐坊零点夜市”等活动和街区主题灯光秀,吸引大学生青年人群打卡观光。
后续将不断优化业态结构,促进品牌集聚,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家乡好街•请您来逛”、美食节、嘉年华等系列活动,更好满足青年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城市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