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解读 > 领导干部解读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918E/2022-02796 发布单位: 人社局
内容分类: 领导干部解读 成文日期: 2022-05-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参加阳光问政热线直播解读政策

来源: 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时间: 17:20
点击次数:

一、主持人:您好,局长,欢迎来到“阳光问政热线”直播间

马局长:您好,主持人。听众朋友网民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陪同上线的嘉宾还有:环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林海涛局长、高区科技创新局蒋延传局长、经区科技创新局陈琳局长,你们好。

二、主持人:马局长,通过“新政发布”了解到,我市迅速行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快递员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政策,明确了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参保登记、缴费基数和费率、工伤处理等,可以说畅通了快递员群体参加工伤保险的通道,也进一步优化了快递企业从业环境,提升了快递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在工伤保险工作方面不断创新,全省工伤预防现场推进暨全省工伤保险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马局长,您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下我市这种创新工作模式吗。

马局长:好的。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其中,工伤保险是维护职工劳动权益的底线保障。长期以来,工伤认定、赔付等流程涉及环节多、资料多、部门多、周期长,成了职工的一桩“烦心事”。近年来,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了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模式,引入“大数据+平台化”技术,对工伤保险业务进行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再造,线下整合业务经办场景、流程、手续,线上推动信息数据共享、机构联动服务,群众跑腿次数减少了4/5,线下业务量压减了90%以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多场景”打包成“一件事”,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在人社系统内部,突破职能界限。将原来工伤保险业务涉及的工伤受理、认定、鉴定、审核、拨付等单一经办事项,打包成“一件事”,对整体经办服务流程进行重塑,压减办理环节40%以上。在人社系统外部,延伸经办服务链条。推行工伤保险服务“就近办”改革,组建医院工伤保险服务站,将工伤认定、康复申请、门诊联网定点申请、转诊转院等7项业务“下放”到医院办理,让工伤职工在住院治疗期间,就能完成业务办理。

二是将“线下办”升级为“无感办”,让群众省心又省事。一方面,让各类资料“线上跑”。我们开发了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职工只需要在线上提交一次申请、一套材料,经办机构全程线上审批、回传,经办材料压减50%以上,办事效率提高了接近一倍。另一方面,推动待遇发放“自动办”。职工工伤认定通过后,工伤医疗费即可在医院联网结算,各项补助费用由医院即时代发对可享受伤残津贴补助的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生效后,不需要个人申请、自动开启待遇发放流程。这就大大减轻了职工垫付资金的压力,提高补助待遇发放效率。

三是由“事后管”延伸至“早预防”,让群众更有安全感。从工伤报案到申请、再到待遇拨付,实行全程留痕管理、公开透明,倒逼着各个环节经办人员压实责任、规范操作。同时,通过平台数据比对,对重大案件、高额费用等进行预警监控,严防严控风险,切实维护职工的利益和基金的安全。

三、主持人:通过刚才的介绍,可以看出,人社部门以数据赋能重塑工伤保险服务模式,破解了职工办事多个机构跑、不同窗口办、办结时限长、提交材料多等问题,让工伤职工不再“伤身又伤心”,给广大职工带来了实惠。马局长,我们知道,前段时间的疫情,影响了企业开春招工和毕业生求职的正常安排,那么,人社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帮助企业用人和毕业生就业呢?

马局长:是的,前段时间突发的疫情,对企业招工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影响很大。疫情发生前,我们计划组成20个招工团队分批到50多个劳动力密集地区开展助企招工活动,并计划组织企业赴西安、兰州、哈尔滨等西北、东北地区高校和驻威高校开展一系列的春季校园招聘活动。疫情发生后,前期计划安排全部按下了“暂停键”。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疫情期间人社服务响应机制,将工作重心由“线上+线下”相结合转移到了线上、云上,确保招工引才工作静止不停止、服务不断线。

在服务毕业生就业方面,314日开始,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联合百所高校,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威海市“百校百企、才聚威海”大型公益校招云聘会,为131家用人单位发布人才需求4578个,我们对接了东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工、大连理工等122所高校,接收毕业生简历1.5万份。我们与东北石油大学密切联系,开展“人才供需对接暨校地合作”线上交流活动,在线推介我市城市发展环境和人才引进政策,探讨通过考察互访、实习实践、线上招聘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我们与“就选山东”青年人才全链条服务平台、龙江学子就业平台合作,举办了“‘选择威海 共赢未来’威海——高校人才直通车”系列线上招聘活动,为全市84家重点企业发布人才需求3807个,24所高校参加了对接活动。我们还组织293家重点企业参加了全省“百校千企”人才对接活动,发布人才需求7093个。同时,我们开展了21场校园服务活动,促进驻威高校学子留威,服务毕业生达1.6万人。

在助企招工方面,疫情发生后,我们依托“就业服务平台”陆续上线了“女性劳动者招聘专场”“海洋产业招聘专场“等网络招聘会,5576家企业发布岗位7234个。开设“威海云招聘”直播带岗4期,吸引观看4.46万人次。举办不同主题的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98场次,服务企业3400多家次,发布岗位13.2万个次;引导我市170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迪尚医疗、捷普电子等重点企业提供招工服务1.9万人次。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就业服务平台,利用100天时间,分地区、分行业、分工种,策划举办60场以上的网络专场招聘,并视疫情形势有序开放线下人力资源市场。

在保障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紧急招工方面,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与防疫物资生产重点企业负责人对接,发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协会及相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充分挖掘存量人力资源,筛选低风险区域居住的务工人员,按疫情防控要求有序组织上岗,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特殊时期的用工紧缺“燃眉之急”,保障企业防疫物资生产扩大产能、加速生产。

严防技工院校疫情方面,我们第一时间安排部署、督导落实技工院校疫情防控要求,严格实行疫情防控日报告制度,从严从实抓好复学疫情防控工作,派专人驻校园进行专项检查,督导技工院校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优化防控措施,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目前,留校学生每日核酸检测比例达23%,留校管理人员每日核酸检测比例100%4所技工学校已复学1887人。

四、主持人:可以看出,人社部门始终坚守阵地,主动服务,确保疫情防控不松懈,服务企业不停歇。我们知道,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是今年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措施。我省大幅扩大公益性岗位规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就业。那么,我市在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方面,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

马局长:好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城乡就业、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重大民生实事。我市启动实施行动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结合实际加快推进工作落实,全力把因疫情耽误的进度赶上来,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提速、提质、提效。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市及8个区市均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在省方案基础上将农村大龄劳动力安置对象年龄由65周岁提高到70周岁,扩大受益范围。制定新老岗位衔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开发管理操作指南等指导文件,组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和政策培训会,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明确岗位开发的流程步骤和标准要求

二是创设特色岗位。根据市领导指示要求,指导各区市创设了安全生产、森林防火、渔船管控、卫生防疫、山体绿化、千里海岸线保护、红色文化等具有威海特色的岗位。特别是疫情突发初期,在全省率先组织192名卫生防疫类公益性岗位人员火线上岗,受到了省厅的肯定,并在全省宣传推广。

三是督导加压推进。组织召开视频推进会议,成立了3个督导组,由班子成员带队赴8个区市开展实地督导检查,每周调度、每两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全力追赶因疫情耽误的工作进度。截至4月底,创设岗位10186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安置上岗9084人,总体上岗率超过96%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大业务指导、工作督导、压力传导,层层压紧压实各级工作责任,确保5月底前圆满完成全部人员上岗任务。同时,我们将督促各区市严格按照一公告、二申请、三评议、四公示、五审批、六培训、七上岗的“七步工作法”来开展工作,落实好岗位和人员“双实名”制度,确保补贴资金规范运行,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