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红色文化如何浇筑精致之城?威海这样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2-05-10 13:45
点击次数:

4月4日,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诞辰113周年纪念日,一场“云直播”在我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同时展开。当日,北大师生和荣成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分别在各自会场向郭永怀先生雕像敬献花篮,缅怀他的感人事迹,学习传承他的崇高精神。

威海,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红色富矿”。天福山起义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23000多名烈士牺牲在革命战争时期,370多位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出……郭永怀、马石山十勇士、胶东乳娘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威海儿女奋勇向前。

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以红色文化浇筑精致之城。近年来,威海持续加强红色胶东历史资源的整合、保护、利用、传承,完成474处红色印迹抢救保护,创作推出红色舞剧《乳娘》、现代京剧《郭永怀》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这片红色热土正焕发着新时代的光芒。

红色资源“活起来”

474处红色印迹成“家门口”的“教科书”

这个“五一”假期,环翠区竹岛街道观海社区居民刘宝珍带着孙子在家门口开启了一次红色之旅。指着“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里威海起义的照片,刘宝珍感慨道:“柳运光、曹漫之,这些革命先烈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开馆两年的“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在新威附路这个“网红打卡地”撑起一片“红色脉络”。展馆以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活动旧址为中心,将老船厂、陶瓷厂的创业历程串联起来,将红色文化、街区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融合传递给前来参观的市民群众。“没事就来看一看、听一听,能感到党就在咱身边!”刘宝珍说。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威海,像“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这样的红色印迹共有474处,已吸引超过150万人次参观学习,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教科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作为甲午战争见证地、“红色胶东”重要区域,威海拥有几乎包含中国近现代史所有元素的“红色富矿”,红色印迹星罗棋布。

2016年以来,威海依托独特历史资源,突出“民族复兴”主题,打造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先后接待来自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26万党员干部培训学习。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视察,并作出“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的重要指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威海审视自身资源,摸清百年家底,整合全域红色资源,以抢救保护红色印迹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2019年11月,威海启动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打响了一场“红色印迹保卫战”。我市将红色印迹抢救保护与精致城市、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将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遗址遗迹依法纳入保护范畴,对红色遗迹科学修复保护,对已经不存在的红色遗址整理相关事件、英雄人物、红色故事登记入册,让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一代代保留传承下去。

保护红色资源就是守护“精神家园”。在红色印迹的抢救保护过程中,威高集团出资3000万元建立了文登区威高红色胶东文化传承与印迹保护公益基金会;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村民全力支持胶东育儿所教学点建设……

眼下,用好、用活的“文章”在威海大地上持续书写。日前,我市最新发布了“千里山海 自在威海”旅游攻略,其中串联着不少红色印迹的“红色经典·研学之旅”线路,成为8大精品自驾游线路之一。

红色文化“火起来”

底蕴深厚的“威海故事”常讲常新

不仅要保护好、管理好丰厚宝贵的“红色矿藏”,威海还多渠道、多载体打造了红色文化推广体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5月8日上午,天福山女子民兵班又来到108岁的老党员王淑贞家中,为老人庆祝生日。她们一边聆听那段动人过往,一边奋笔记录着可以增加到讲解词中的新内容。民兵班班长邹瑰馥说:“我们一直都在挖掘和记录更多革命故事,让红色故事更丰满、更动人!”

走进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展板、实物、文史资料、场景模拟、多媒体等载体丰富。民兵班讲解员们动情讲述着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成立3年来,民兵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30多万人次。

一个个“威海故事”感动了全国群众。大型红色舞剧《乳娘》走进国家大剧院,用90分钟时间舞出一段跨越77年的感人故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成立郭永怀事迹宣讲团到全国各地宣讲500多场,被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我市还运用文学、戏剧、音乐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大型交响组歌《中国精神》、主题影片《村头村尾》、长篇报告文学《烈火芳菲》等30多部红色题材文艺精品,把红色胶东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300多名胶东乳娘和保育员用乳汁哺育和抚养了1223名革命后代的故事家喻户晓。今年,长篇报告文学《胶东乳娘》备受瞩目,2月份荣登“2021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3月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购买了该作品的音频使用权。

传承红色基因,我市又推出了红色文艺精品“乳娘四部曲”。除报告文学《胶东乳娘》外,话剧《乳娘》在济南历山剧院成功首演,纪录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电影故事片《胶东乳娘》先后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和公映许可证,即将在大荧幕再现这段感人至深的母爱传奇,献礼党的二十大。

随着红色故事的常讲常新,昔日的倾听者也变成了今日的讲述者。哈工大(威海)等驻威高校里,80名大学生成为志愿宣讲的“生力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已经开展了28期“永怀讲堂”,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爱国情怀。南开大学永怀事迹宣讲团的师生们,每年都会来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开展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孙艺嘉/文 资料图)